一個春日的下午,我與一位好朋友聊天,他談到,在一次宴請當中,一張桌子10個人,居然有7個人都拿出胰島素進行注射,那樣的場景真是讓人感到吃驚。

於是朋友感慨,以前受窮的時候什麼毛病也沒有,現在富了,大多卻都患上了糖尿病。

他的話讓我聯想起《福壽論》當中的那段話:“貧者多壽,富者多促。

貧者多壽,以貧窮自困而常不足,無慾以勞其形,伐其性,故多壽。

富者奢侈有餘,賊心害性,故易折其壽也.”

生活好的人吃得好、穿得好。

出門車接車送,在原本已經很富有的情況下,還要費盡心思讓金錢翻倍,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的身體大多是不健康的。

也許這就是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你在某一方面多了,而在另外一方面就會少。

德國哲學家尼采有一句名言:“人生的幸運就是保持輕度貧困.”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貧困感的人非常容易感受到快樂,他們心中沒有太多的慾望,於是“望外”之喜就多。

相對於富人而言,輕度貧困者的身上並沒有太多的大悲大喜,情緒比較穩定,可以保證自己的生活安定、身體健康、家庭和睦,這樣怎麼會不長壽呢?尼采的名言同《福壽論》中的那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每次朗讀都受益匪淺,心有所得。

慾望就是窮人與富人間的最大區別。

富人慾望多,掙了10萬後,就想再掙100萬,掙了100萬又想掙1000萬,慾望是無窮無盡的。

窮人大多數都喜歡知足的,因為缺少進取之心,所以慾望就會降低很多。

慾望就像火,如果善於利用,它能幫助我們的生活,比如煮飯燒水,給人溫暖。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住,火就會竄出來,釀成火災,不但會燒掉房屋和衣物,還極可能讓自己葬身火海。

古人說:“有欲則邪得而入之,無慾則邪無自而入.”

江蘇如皋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長壽之鄉,那裡有不少百歲老人。

幾年前我曾去那裡旅遊,曾經向這裡的老人請教長壽經驗。

這些經驗對城市人非常有幫助,因為如皋與其他長壽之鄉不太一樣,因為此地並不是在遠離城市的崇山峻嶺之中,而是地處長江三角洲城市圈內,與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比鄰而居,接近蘇杭等旅遊勝地,自然環境並不是很奇特。

那麼為什麼這裡的老人大多長壽呢?關鍵就是他們沒有被慾望所累贅,長壽老人重視與人為善和融洽的人際關係,善於營造和諧喜悅的家庭氣氛。

我見過一位112歲的如皋老人,在那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在一個農家小屋中,一位老人悠閒地坐在小院中剝玉米,溫暖的陽光均勻地映在她滿是皺紋的臉上。

一隻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在其附近覓食。

透過這幅和諧、寧靜的圖畫,完全不用多問,我已經從老人的臉上的笑容中看出了長壽的秘訣。

一個人的健康長壽並非取決於一個人地位的高低、財富的多少,最關鍵的就是擁有一個平靜的內心。

如果整天追求名利,在嫉妒、憂愁、憤怒和恐懼中過著生活的每一天,心靈沒有一絲的平靜,又怎會健康長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