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是中國人最為傳統的觀念,這也是不少人重男輕女的根本原因。

而很多父母對於大部分子女的態度都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假如父母將自己做的事情作為要求孩子回報的籌碼,那將是一種悲哀,因為如果將來子女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想去發展,父母必然會受到嚴重的心理打擊。

前不久電視上播放了一個電視劇,劇情是講一位空巢老人,勤儉持家,他按照老伴的臨終囑託分配家裡的財產。

沒想到,兩個兒子為了爭奪財產最後竟然將要癱瘓的老人丟到郊外。

老人的二女兒因為以前重男輕女的思想而被送人,但二女兒心地善良,一心為老人著想,但是因為自己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幫不上什麼忙。

這個電視劇寫出了很多社會矛盾,但在我看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兩代人甚至三代人長時間地生活在一起常常會爆發衝突。

子女也是一個個體,其人生是不應該被父母橫加干預的。

佛家將慾望看成一切痛苦的根源。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養兒防老”這種觀念其實也是一種慾望。

有個詞叫“無欲則剛”,修身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無慾無求。

不要將感情過多依賴在兒女身上,只有這樣老人的心情才能放鬆一些。

本想養兒防老,可是思想上的包袱,卻讓自己越來越衰老。

關漢卿在《竇娥冤》中寫了這樣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

這種觀點是值得讚賞的,父母可以把對子女的關注,轉移到關注自己的生活品質上。

為自己選擇時髦、舒適的衣服,讓自己更有活力;早起買菜時,不要把它當成一個有負擔的事情,而是一個享受陽光的過程;睡覺之前可以聽一些輕緩的音樂,保持愉快的心情;參加一個適宜的工作,比如去秧歌隊、跳舞團或者打打太極拳等;可以花點錢,可以買一些書籍增長知識,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還可以買一些小動物來養,每天遛遛狗、逗逗鳥……老年生活不斷地充實,很多的煩惱和憂慮就會遠離你,身體也就會更加健康。

在眾多的精神愛好中,我非常喜歡養花、養草。

定期為花木剪剪枝、換換土、澆澆水,這本身就是一套天然養生操。

而且這種活動對經濟條件和居住空間並沒有過多要求,一般家庭都是可以做到的。

花草本身雖然沒有思想,但它仍是一種很美好、恬靜的生命,它可讓人心中對美好的事物充滿嚮往。

花草植物還可以淨化空氣,殺滅細菌,對於老人的身心康健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