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下詔說:“當年仲尼擁有聖人的才能,胸懷帝王的器量,處在衰亂的周朝末年,沒有領受天命而稱王的運數,在魯、衛兩國朝中做官,在洙水、泗水邊上教學,十分淒涼,十分惶恐,希望委屈自已來成全大道,貶低自身來拯救世人。當時的王公貴族沒有人能夠任用他,於是他回去考查五代的禮儀制度,修持素王的事業,根據魯國史書編訂《春秋》,跟隨太師校正《雅》、《頌》,使千年以後,沒有人不效法和傳述他的文章學說,仰賴他的聖德來成就功業,啊!他堪稱世間聞名的偉大聖賢,億萬年師長的表率。遭逢天下大亂,各種祭祀墮落崩壞,從前供奉他的祠廟,已經毀壞很久而沒有修繕了,自褒成侯以後,孔氏家業斷絕而無人繼承,闕里已經聽不到講授經典的聲音了,一年四季也看不到祭祀的神位了,這難道就是人們所說的崇尚禮儀、報答功勳,以及有高尚道德之人百世一定祭祀不絕嗎!封議郎孔羨為宗聖侯,采邑一百戶,供奉孔子的祭祀。”命令魯郡修繕原來的祠廟,設定一百戶軍民守衛在那裡,又在孔廟外大規模修建房屋供學者居住。

三月,文帝加授遼東太守公孫恭車騎將軍的頭銜。開始恢復使用五銖錢。夏季四月,文帝任命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

五月,鄭甘又反叛了,朝廷派曹仁前去征討,將其斬首。

六月庚子日,開始祭祀五嶽、四瀆,此舉行各種祭祀。丁卯日,文帝的夫人甄氏去世。戊辰日,發生日食,有關部門奏請罷免太尉,文帝下詔說:“災害和異象出現,是來譴告國家元首的,卻要歸咎於股肱之臣,難道是禹、湯降罪於自已的大義嗎?百官各自恪盡職守,以後有天地的災難,不要再指責三公了。”

秋季八月,孫權派使者帶著奏章前來,同時把于禁遣送回來。丁巳日,文帝派太常卿邢貞手持符節任命孫權為大將軍,封他為吳王,賜九錫。

冬季十月,朝廷授予楊彪光祿大夫的頭銜。因為糧食價格昂貴,又廢除了五銖錢。

已卯日,文帝任命大將軍曹仁為大司馬。十二月,文帝到東部巡視。這一年修築了陵雲臺。

三年春正月丙寅朔,日有蝕之。庚午,行幸許昌宮。詔曰黃初三年春正月丙寅初一日,發生了日食。庚午日,文帝臨幸許昌宮。下詔說:“今天的計史、孝廉,就如同古代地方向朝廷推薦的貢士;僅有十戶人家的小城,也一定有忠信的人,如果限定年齡之後再錄取士人,那麼呂尚、周晉就不會在當年顯揚名聲了。命令各郡國選舉人才,不要拘泥於年長年幼;儒者通曉經典,官吏明白法令,達到這一點就都可以試用。有關部門要糾察不按照實際情況辦事的人。”

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等國的國王派使者來進貢,文帝下詔說:“西戎安定歸服,氐、羌前來朝貢,《詩》、《書》稱頌讚美。最近西域的夷狄一同敲開關塞之門請求歸順朝廷,應該派使者前去安撫慰勞。”此後與西域就開始交往了,設定了戊已校尉。

三月乙丑日,文帝封齊公曹叡為平原王,封皇弟鄢陵公曹彰等十一人為王。

最初制度規定,封王的庶子為鄉公,即位的王的庶子為亭侯,公的庶子為亭伯。甲戌日,文帝封皇子曹霖為河東王。甲午日,文帝臨襄邑。夏季四月戊申日,文帝封鄄城侯曹植為鄄城王。癸亥,文帝回到許昌宮。

五月,文帝曹丕將荊州、揚州、江南的八郡劃歸荊州,因為孫權擔任州牧的緣故;荊州位於江北的各郡合併為郢州。

閏六月,孫權在夷陵打敗劉備。當初,文帝聽說劉備順長江東下,與孫權交戰,樹立柵欄,將營寨連線起來,綿延七百多里,對群臣說:“劉備不懂兵法,哪有連營七百里卻可以抵禦敵人的呢!‘在包含平坦、低窪、險要、阻塞的地形駐紮軍隊就會被敵人擒獲’,這是用兵大忌。孫權上呈的奏書馬上就能到了。”過了七天,孫權打敗劉備的奏書果然到了。

秋季七月,冀州發生嚴重的蝗蟲災害,民眾遭遇饑荒,文帝派尚書杜畿手持符節開啟糧倉來賑災。

八月,蜀國大將黃權率領部眾歸降。

九月甲午日,文帝下詔說:“婦人干預政事,是禍亂的根源。從今以後,群臣不準向太后奏報政事,皇后的家族不準擔當輔政的大任,也不準無故領受封爵。把這道詔書傳給後世子孫,如果有違背的,天下人共同誅滅他。”庚子日,立郭氏為皇后。賞賜天下男子每人進爵兩級,孤寡病弱和貧窮而不能過活的人則賞賜糧食。

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制?曰:“禮,國冬季十月甲子日,文帝確定首陽山東側作為自已的陵寢,釋出關於喪禮的命令說:“禮制規定,國君即位時就準備好內棺,表示不忘記身後之事。當年堯葬在穀林,陵墓都植滿樹木,禹葬在會稽,農民不用換地方耕作,所以葬在山林,就要與山林合為一體。堆起墳冢和種植樹木的制度,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我不採取這些。陵墓依山而建,不起墳家,不種樹木,不建寢殿,不營造園林,不鋪設神道。葬,就是藏,希望別人看不見自已。屍骨沒有痛癢的知覺,墳冢不是靈魂的歸宿,禮制規定不在墓前祭祀,是希望讓死者不被褻瀆,這就是棺槨足以儲存腐朽的骨頭,衣衾足以包裹腐朽的肉體的道理了。所以我營建的這座墳丘是不產糧食的地方,希望讓繼位的後代不知道它的處所。不擺放葦葉和木炭,不隨葬金銀銅鐵,一律使用瓦器,合乎古人用泥土製作車子、用茅草紮成牲畜的含義。棺材只在接縫處刷三遍漆,口中不要含珠寶玉器,不要身穿珠衫玉衣,這都是愚昧庸俗的人做的事。季孫用瑪璠入殮,孔子登上臺階阻止這種做法,將其比喻為暴屍原野。宋公厚葬,有君子說華元、樂莒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用這種做法把國君拋棄在罪惡之中。漢文帝的陵墓沒有被挖開,是因為霸陵沒有人們貪求的財物;光武帝的陵墓被盜掘,是因為原陵有高聳的墳冢和茂密的樹林。霸陵的完好,歸功於張釋之;原陵被盜掘,歸罪於漢明帝。這就是張釋之的忠誠對君主有利,漢明帝的偏愛卻害了父親。如果是忠臣孝子,就要多要要孔子、左丘明、張釋之的話,借鑑華元、樂營、漢明帝的教訓,思念安定君主親人的做法,使他們的靈魂萬年不受侵害,這就是賢者和聖人的忠孝了。從古至今,從沒有不滅亡的國家,也沒有不被盜的墳墓。天下大亂以來,漢朝的歷代皇陵沒有不被盜掘的,甚至燒燬棺槨獲取金縷玉衣,屍骨一併消亡殆盡,就像慘遭焚燒的酷刑,難道不是加倍的痛惜嗎!禍患起源於厚葬、封土、植樹。《漢書》說‘桑弘羊、霍禹讓我引以為戒’,不是很明白的嗎?皇后和貴人以下,不隨王到封國的,去世後都葬在澗西,此前也確定這個處所了。大概舜葬在蒼梧,兩位妃子沒有追隨他,延陵季子埋葬兒子,遠在贏、博之地,魂魄顯靈,沒有不知道的,一條山澗之間,也不算遠。如果違背今天的詔令,肆意改造陵墓設施,我的屍體將在地下遭到屠戮,屠戮之後又遭屠戮,死亡之後再次死亡。為人臣為人子者蔑視為人君為人父的死,就是不忠不孝,假如死者有知覺,將不會保佑你們。把這道詔書藏在宗廟裡,製作副本放在尚書、秘書、三府的官署。”

本月,孫權又叛亂了。恢復郢州為荊州。文帝從許昌出發向南征討,各路大軍一併進發,孫權臨近長江拒守。

十一月辛丑日,文帝臨幸宛城。庚申日,發生了日食。這一年,開鑿靈芝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