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城,大祀殿。

皇帝高陽,領宗族子弟,文武百官,齊聚祭壇之下。

古之禮儀,皇帝若行祭天大典,當挾家眷同行。

但他年歲尚輕,未及婚配。父皇駕崩之後,唯一的親人,便是皇兄。

慶典前夕,他曾嚴旨府衛,務必將皇兄請到。若其抵死不從,便是綁也要將其綁來。

一張龍椅,讓他變成了鰥寡孤獨。

頂峰之上,寂寥難堪。

古來帝王,孤家寡人。

“皇兄!”高陽下了龍攆,直奔兄長高威而去。

“皇兄此來,深安朕心。”緊緊握著大哥的手,欣喜的說道。

面對皇帝的熱情,他這廢太子,卻是冷若冰霜。站在原地,一言不發。

場面一時間,尷尬無比。

見此情形,徐禮急忙朝一旁的內侍,使了個眼色。

那年紀不小的內侍,即刻心領神會,扯著嗓子高聲道:“侯爺,陛下和您說話呢,侯爺怎可如此無禮。”

語氣之中,盡顯不滿。

“朕與皇兄說話,幾時輪到你這閹人多嘴多舌?滾下去!”

高陽嚴詞厲色的呵斥道,直唬的那內侍,哆哆嗦嗦,身如篩糠。

雖然如此,但之前的尷尬,也得到了緩解。

高陽就坡下驢,順勢拉著高威的手,滿臉微笑的往祭壇而去。

這般善於察言觀色,又能及時替君主化解尷尬。也難怪他徐禮,區區一閹人,能在朝中混的如此風生水起。

徐禮眼見目的已經達成,急忙將自己三天前,新收的乾兒子,護在身後。

雖說他乾兒子早已遍佈九州四海,多一個少一個,他自己只怕都記不住。但眼前這個乾兒子,卻是萬萬丟不得。

畢竟一個長自己十餘歲的乾兒子,普天之下,獨一無二。兒子老,爹年輕,也難怪這般寵著。

“侯爺,陛下對您,那可是朝思暮想啊。自您回兗州後,陛下時常感嘆朝堂空空。每每夜深人靜之時,陛下總會感嘆,若是您還在朝,朝中豈有難事可言。”

寥寥數語,將高威的能力吹捧到了天。每一個字,都說道了皇帝的心坎上。

內侍能做到這份上,天下也獨此一份了。

“陛下喚臣前來,不知有何要事?”高威的一句廢話,徹底打破了方才尷尬的局面。

“此番祭天,朕想邀皇兄同行,兄弟一心,定可保萊陽國運興隆。”高陽雙手緊緊地握住兄長的手,明眸善睞的說道。

“臣下早已被逐出宗族,陛下旨意,臣恐是有心無力。”高威掙脫了他緊握的雙手,雙眼遠眺,悲愴的說道。

“宗族不認,朕認。”

高陽斬釘截鐵地說道,順勢將高威的手,再一次握在手心裡。

不由分說,拉著高威,往祭臺而去。

那祭臺,離地足有兩三丈高。以花崗石為料,堆砌而成。

其上雕刻各類符文、瑞獸、花卉,彰顯出巧奪天工的技術。

四周置青銅鼎一十六口,象徵萊陽皇室化分天下十六州。

編鐘、搏鍾、編磬、特磬、柷、敔、建鼓、搏拊、笛、篪、簫、排簫、壎、笙、琴、瑟,十六般樂器,花樣繁多。

單單是演奏樂器的藝人,就不下千餘人。這般浩大的聲勢,萊陽開國以來,也僅僅兩次而已。

高高臺階,每九階為一層,層與層之間,留一方九尺見方的平臺,共分五層。

每一階臺階,都暗合九五之數,彰顯皇權的至高無上。

這五層祭臺,每一層均有講究。

皇帝立於頂,毋庸置疑。

其下,宗族眾人。

再下,六部九卿。

至於一二兩層,乃是侍衛和三品京官,所處之地。

等級制度,由此而來。

“皇兄,隨朕前往祭天。”高陽不由分說,牽著兄長的手,二人並肩而行。

這一舉動,著實讓臺下的百官,大驚失色。

九五見方的臺階,本就是皇帝九五之尊,身份的體現。除了皇帝,只有太子儲君,方有資格踏足。

自古及今,豈有兄弟並肩而行之理?

話雖如此,群臣之中,卻無一人敢出言相諫。

兄弟二人,攜手並肩,不多時,已然來到了祭臺的頂端。

兩丈見方的臺頂,各種祭祀用品一應俱全。

你看那:

三牲做祭品,美酒來相伴。

六瑞禮六合,五穀敬四方。

此等祭祀的禮儀,完全仿照周禮。不枉鴻臚寺,嘔心瀝血三月有餘。

皇帝趨步上前,將桌上美酒倒滿六觥。

“皇兄請!”高陽遞過來的一觥酒,直接讓高威一臉詫異,呆呆的楞在了原地。

三觥清酒祭上蒼,君權神授由此彰。舉酒祭天,本就是皇帝專權。古往今來,豈有雙人同祭之理?

“陛下,此舉萬萬不可!”百官之中,一老臣出班高聲制止道。

“皇兄不必理會,請。”對他的制止,高陽充耳不聞,自顧自的進行著祭祀的步驟。

“陛下此舉,乃是將皇權分割。君權乃天授,自古及今,豈有分割之理?”老臣情緒激動的奏道。

“來人!將這多嘴多舌的老儒打入天牢,待慶典完畢,朕再發落。”一直以來寬仁為本的高陽,今番竟會如此妄動無明。

皇帝旨下,府衛不由分說,便把那老臣拖將下去。

可憐那老臣忠心一片,便是被粗爆的押下去臺去,口中忠君諫言,亦不曾鬆懈半分。

忠君之言,迴響於皇城之間,真是聞者傷心。

“陛下”閣老眼看皇帝大動肝火,想上前打個圓場。畢竟大吉之日,落罪於大臣,終不是吉祥之兆。

“有求情者,與其同罪!”不怒自威的八個字,直驚的閣老,連連告罪,退回原位。

此一番,百官不禁駭然。陛下對閣老向來敬重,連他都受到了訓斥,還有何人敢諫。

“天地蒼蒼,乾坤茫茫。厚德載物,福澤四方。萊陽之民,仰賴天恩。佑我子民,百業興旺。護我國邦,永絕兵患。臣及萬民,永念上蒼。”

“臣高陽,攜皇兄高威,共祭上蒼。臣兄弟二人,一命同心,血脈相連。賴上蒼眷顧,以臣不賢之身,竊居帝位,奉為天子。即位以來,日日憂思,夜夜焦慮。恐政令不明,損上蒼仁愛之名。”

“皇兄高威,寬厚仁慈,氣量宏闊,至聖至明,堯鼓舜木,德才兼備,實滄海之遺珠也。上蒼恩賜賢臣如此,臣不勝感激之至。臣今攜其同祭上蒼,以感天恩。”

高陽手舉清酒過頭頂,對上蒼誠心相祭。一番話,端的是情真意切,直讓一旁的高威,直直的愣在原地,望向弟弟的雙眼,宛如秋水一般平靜深邃。

那一刻他眼中的高陽,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圍在他身邊,尋求照護的小弟弟。

此刻,高威眼中的小弟弟,手持玉璧,禮敬六合,帝王氣質,淋漓盡致。

“蒼璧禮黃天,黃琮禮厚土,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六合之神,護來年風調雨順,佑萬民安康豐樂。”高陽手執六瑞玉璧,唸唸有詞。將玉璧依次拋入,方鼎所盛無根之水中。

“奏樂”司禮官一聲令下,大祀殿,鼓樂齊鳴。祭天典禮,已到了高潮。

伴隨著禮樂之聲,皇帝又持五穀,蘸無根之水,灑向群臣,恩賜萬福。

“謝陛下賜福”群臣拜倒在地,謝恩之聲此起彼伏,經久不衰。

“皇兄”

“陛下已是九五之尊,若有驅使,臣下謹遵聖諭。”高威對他施禮道。

兄弟二人,相視一笑。一切恩怨情仇,今番便讓他隨風去吧。

“禮畢”司禮官一聲長嘯,萊陽開國以來的第二次祭天,算是圓滿落幕。

“祭天之禮已畢,眾卿隨朕,至承乾殿,盡情飲宴。今日盛會,無醉不歸。”高陽牽著兄長的手,大步走下祭臺。

兄弟二人,同乘龍攆。領著百官、衛隊、儀仗,浩浩蕩蕩往承乾殿而去。

承乾殿內,百名內侍,正在為宴會做最後的準備。

二十名內侍,伏於地上,用手中的抹布,將地面擦拭的光潔如鏡。

其餘眾人,或三五人為一組,或七八人為一組,將一眾席位擺放停當。

你看那:

金罍金樽,滿盛美酒佳釀。

玉盤銀著,盡是珍饈美味。

杉木為案,地鋪蜀錦作席。

鐘鳴鼎食,盡顯皇族氣派。

真是個金玉滿堂,珠光寶氣。入的門裡,誰還記得一牆之隔的宮門外,黎明百姓,為生計,竭盡全力。

“陛下駕到”一聲通報,在空曠宮殿中,不斷迴響。

百名內侍,須臾之間,整整齊齊的低著頭,退出殿外。以他們的身份,便是抬頭看上一眼,對那價值萬金的酒席,也是一種玷汙。

日及正中,明媚的陽光,照耀在一塵不染的宮殿之上。就連房頂的每一塊明黃瓦片,都光潔一新,陽光之下金光燦燦。

不多時,瘦弱的轎伕,抬著沉甸甸的龍攆,來到宮殿門前。

“落攆。”龍攆平穩落地,一旁年輕的內侍,急忙趴在地上,迎接皇駕。

高陽挽著兄長的手,毫不客氣踩在內侍的背上,大步的往殿內走去。

御階之上,龍椅靜靜地擺在那裡。

皇帝拉著高威的手,君臣同步的從正中,登上御階

“皇兄不必拘禮,但坐無妨。”

“此乃陛下御坐,豈是臣能僭越。”

“你我兄弟,何須循那君臣之禮?”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君臣之禮,不可毀也。”

高威跪於地上,稽首而拜,抵死不從。高陽無可奈何,這才命內侍,於龍椅旁置一副席,讓皇兄落座。

“眾臣進殿。”

高炅,高羽,領著兩位王爺,文武百官,共同入殿,分席而坐。

三位王爺,太傅高居頭席。

閣老袁公,太尉柴公,居上席。

六部尚書,大鴻臚,三省官員居中席。

其餘京官,居末席。

各派分坐已定,高陽端起金樽對百官道:“今歲以來,國泰民安。此皆卿等,捨身用命,勤勞王事所致。國有賢臣如此,朕之幸也。”

“此皆陛下聖明,臣等不過仰賴陛下福廕,偶有所成而已。”中席之上,大鴻臚程比,出言和道。

同席的胡徠,見他搶了風頭,臉色瞬間便陰沉了下來。

“小子,真是愛出風頭。”胡徠心中咒罵道。

“卿等共同舉杯,與朕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