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十一月初九(赤谷城之戰第三天),烏孫國西部邊境,白山[1]北脈南麓,恰巴庫鄉安格特村。
現在是剛到卯時[2],天還未亮,村南一戶人家突然屋內有人掌燈亮起。
屋內床上有夫妻二人,夫元爾傑,妻竇文君(小字“荷央”)[3]。
元爾傑迷迷糊糊抹了下眼,翻了個身,把被子往頭上一蒙,唸叨著:“荷央你這是幹啥嘛,這還沒天亮吶,一會天亮我就去修好羊圈,你先趕緊睡行嗎?”
“不是羊圈的事,大傑你起來,跟你說個正事。”
“啥正事啊?最近不就是修羊圈這事嗎?對了,明天我再去多砍點柴回來,這都入冬了,柴火確實該多備點,睡了睡了。” 元爾傑說完打了個哈欠,準備繼續睡。
“真的跟你說正事,我剛才夢見元始天尊找我啦!” 竇文君推了元爾傑一把。
“啥?元始天尊?”元爾傑立即側身,手肘拄在床上,另一隻手去摸竇文君的額頭。
“別鬧,我沒風寒熱病,跟你說正經的!”
“確實不熱,那元始天尊…我記得你給我講過,是你們中原傳說裡頭的大神仙對吧,他託夢給你?荷央你說實話,是不是想回中原了,你要想回去就直說,反正兒女都已經各自成家,咱們一起走就是。”元爾傑也精神了起來問道,雖然這麼問,但還是掩飾不住的帶著笑。
“你笑什麼?不是我想回中原,我跟你說真的,元始天尊說最近天時已到,需要增補一批神位,讓我幫忙行封神之事。”
“啥?!不是…荷央你這?你等等,這什麼封不封神仙的,這啥意思?是要安排一批人當神仙?那這事找你幹啥啊?娘子莫非…你是神仙?” 元爾傑頓時坐起來了。
“啥啊,我哪是什麼神仙。確實這事我也奇怪,你等我想想,天尊原話咋說的來著,好像是‘千年前始,即有議定,人間成神者,由凡人封,數次增補皆按此例’”。竇文君也坐了起來,把被子往上拉了拉,回答元爾傑。
“那…然後呢,需要你咋封神?是咱們去請個巫還是咋辦?”
“當時我也問了天尊,他說如果你應了此事,今日巳時正刻[4],於正房焚香燭各三支,同時他還給我看了一道符讓我記住,說把那符畫下來,屆時也於香燭前焚之,即可詳說。”
“那你答應元始天尊接了此事?這事不會有危險吧?” 元爾傑擔心的問。
“天尊說了,危險不會有,他自有安排可保平安,只是路途略遠,有些辛苦勞頓,所以我就應了。”
“辛苦勞頓倒是不怕,沒危險就好。既然應了,那…咱們天亮早點準備好香燭就是,對了,還有你說的那符,趕緊畫下來,別一會再忘了。”
元爾傑下床取過硯臺放在床頭小桌上,又取來筆墨麻紙和一個小木板遞給竇文君,研好了墨,竇文君將夢裡見到的符畫了下來,然後看看時辰尚早,就吹滅燈火,兩人繼續睡去。
這夫妻二人,曾經都在烏孫王宮任職。元爾傑幼年時因戰亂與家人失散,由當時的烏孫昆彌翁歸靡收養,後任大內侍衛;竇文君本是洛陽人士,二十四年前來烏孫補缺作解憂公主侍女。
二十二年前,烏孫國在赤谷城舉辦闐池杯技擊大賽,元爾傑參加冰行[5]專案成功進入決賽,後來與負責上臺頒獎的竇文君一見傾心。
二十一年前,兩人均為二十三歲,翁歸靡念元爾傑多年護衛有功,對二人賜婚贈金,出宮放還。
任大內侍衛期間,元爾傑託人尋訪,終於得知叔父和堂兄定居在烏孫國西部邊境的恰巴庫鄉安格特村,還有個表姐定居在鄰國大宛靠近烏孫的邊境,也離安格特村不遠。於是出宮後就攜竇文君前來定居,種植稻穀瓜果以及牧羊為業,來此地不久,先後育有一兒一女,如今均已成家立業。
天亮後,二人起床梳洗穿戴完畢,早飯後,元爾傑在正房中間擺好香案,把竇文君畫好了符的麻紙壓在香案上,又備好香燭各六支,地上放了個用於收攏菸灰紙屑的陶盆,去灶前備好兩面陽燧[6]。
二人收拾了一些其他家務,看看時辰將近,就回到正房,元爾傑去門口用陽燧引了火源,點燃香燭各三支布好,然後取小凳坐在香案前,又過了一會,村口大鐘鐺鐺鐺響了五聲,卯時正刻到了!
竇文君取過畫了符籙的麻紙引燃,燒至殆盡時扔進了陶盆。
然後倆人靜靜的瞅著香燭,過了大約兩刻鐘,中間還換過一次香,結果沒任何動靜。竇文君也開始懷疑,難道只是個夢?元爾傑過來拉著她的手說:“算了算了,可能只是這夢作的顯真了點,荷央你先去裡屋歇息,我把這香案給收…”
剛說到這,突然見到香案上的燭火擴大了至少三圈,同時迅猛跳動,然後香燭之間有七彩之光開始閃耀,越來越亮照滿了整屋。
“這這…”元爾傑咕咚一下坐地上,語無倫次:“這…真的!是真的看來,元始天尊竟然是真的!”
竇文君也驚詫異常,呆立於側。
片刻之後,燭火恢復到正常大小,七彩之光在香燭上方逐漸聚合成一圓形,然後七彩光芒淡去,留下一個月白色的懸空圓幕,其中開始從模糊到清晰的展現一個影像:對面看著是一個蘆草棚,時辰應該是午後,蘆草棚中間有一桌案,後壁上掛著一人多高的大輿圖,同時陸陸續續傳來嘀嗒之聲,還隱隱聽到陣陣虎嘯獸鳴之音。
竇文君和元爾傑此時也定了定心神,站到香案前,看著香燭上方的圓幕。
二人見到圓幕之中,從一側匆忙走來一人,頭戴進賢冠[7],身著直裾[8],頜下三綹長髯,到桌案前坐定,看面相六旬上下,此人從圓幕中望向竇文君和元爾傑問道:“失禮失禮,剛才突有意外耽擱,晚來了兩刻,二位恕罪。請問…對面可是竇文君、元爾傑兩位居士?”。
竇文君此時心神已初定,先回了一句:“對,小女正是竇文君,旁邊這位是我家郎君元爾傑,您…是…元始天尊?”
元爾傑忙亂之中,也回了一句:“嗯…那啥…我是元爾傑,見過元始大哥…”
竇文君一聽這,回手擰了一把元爾傑:“你這胡說什麼?還元始大哥!有你這麼上趕著攀輩分的嗎?”
圓幕中人哈哈大笑:“貧道道號元始,蒙眾道友抬舉,忝稱一個天尊之號。這位爾傑兄弟倒是坦蕩之人,看貧道面相青春年少是吧,稱個大哥也無妨!反正我們都算是元家,哈哈哈…”
這一下竇文君和元爾傑都被逗笑了,場面也放鬆不少。
元爾傑撓了撓頭,問道:“既然如此,我先問下天尊,您託夢給我家文君說的封神一事,路途勞頓,元某實在放心不下,是否可與娘子一同前往?”
“當然可以!昨夜託夢已有簡說,現天時已到,按八景宮[9]天書所指,近日需煩請竇居士行封神之事,補一批神位之缺,以護三界生息之道。事關重大,本應貧道親自尋訪二位並奉上榜單文牒,怎奈近日來東海忽有大批妖孽作祟,貧道與通天師弟領門下十餘位弟子在此激戰難以離開,於是只好行此萬里顯形之法對二位交託此事了。”
“此次增補的神位之靈大多來自烏孫大宛境內,需煩勞二位在本月十四到十六之間,進白山褐玉峰山腰千星洞,各路待封之靈將在十一月十七起連續三日的巳時到午時之間到達千星洞。所以二位可能要在洞內小住一陣,貧道已託道友在洞內布有榜單文牒、封神指引解文與接靈壇等物,以及還有二人足用六日之乾糧,屆時由竇居士依次接到場之靈,按榜單誦讀即可完成增補神位之缺。”
“褐玉峰?是此地向西四百里、大宛境內的褐玉峰?還要去峰上尋千星洞?褐玉峰我們去過,不過之前從未在冬天前往,冰雪之時登褐玉峰我等凡人可行?” 竇文君對元始天尊問道。
“沒錯,正是四百里外的褐玉峰。二位請放心,貧道之前已託付道友佈置法陣,二位只要到褐玉峰下,膂力迅捷皆會翻倍有餘,登褐玉峰絕非難事,並且千星洞處也會閃爍紅光不難尋找。”
“另外,為保此事平安,二位離村過邊檢後,在真珠河[10]上會有北方三宿現身,一路護送兩位居士到達褐玉峰,並且攀山之時,他們也會盤桓護佑,只是這攀山本身,還是要二位多多辛勞了。”
“明白了,既然如此,那我們二人開始籌備,及時前往就是。” 竇文君回應。
“好,既然如此,煩勞二位了,待東海事畢,貧道定會登門當面拜謝,以補此次禮數之缺。”
[1]白山:古稱天山山脈為白山,匈奴稱天山;
[2]卯時:凌晨五點到七點之間。
[3]小字荷央:竇文君的小字為荷央,小字即俗稱的小名或閨名,秦漢起有此傳統,此處認為夫妻之間可用於私稱。
[4]巳時正刻:上午十點。
[5]冰行:滑冰。
[6]陽燧:古代取火工具,是用銅或銅合金做成的凹面鏡,面向太陽可聚焦引燃絲絨等物。
除陽燧外,還有木燧,繩索及木杆所制鑽木取火的工具。
《周禮-疏》:“取火於日,故名陽燧,取火於木,為木燧者也。”;
《淮南子-天文訓》:“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
[7]進賢冠: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有梁。為文儒之冠。
[8]直裾(ju,一聲),漢服一種款式,源自西漢,至東漢以後,普及成為衣服的主要模式。
[9]八景宮: 太上老君的道場,也是\"玄都紫府\"中的紫府。
[10]真珠河:對應現在中亞錫爾河的上游一段及納倫河,河流方向自東向西,古稱“藥殺水”,此名實屬怪異,唐時始稱真珠河,提前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