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澈回到五莊觀後,進人參玄境給參若送交了泥石玉和太平經,果然是參若為相合的聚念之物,人參果熟可重開大半。
然後,全觀弟子又修道和忙碌農工通器等各部事務,過了許久歲月。
這一日已近年底,又到了一次觀中的常事會議時間,陸澈領眾弟子在樹下齊聚,開始盤算全觀進出入支,結果算了兩天發現:缺錢了。
核對各項,發現主要支出是在賑濟災民上了,同時通部的商貿入賬明顯減少。
弟子杜赤這幾年主管用度之事,說是近年來戰亂頻頻,大宛、疏勒、烏孫、龜茲、焉耆一帶常有大小戰事,災民甚多,能至萬壽山者,行程頗為不易,豈能忍心坐視飢困,於是能對災民們都是賑則賑,難免開支甚大。
同時,因為西域諸國攻伐較多,加之中原北地秦[1]攻燕[2]之勢日起,致使五原一帶之商路也時有阻塞,自然入賬大減。
面對這般賬目,陸澈屬實也頭大。之前的年月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植管人參果樹以及改進桑果種植之術,加上之前資財相對寬裕,弟子們也沒和他細說此類事項,最近一年明顯資財緊張,杜赤和幾位師兄左右支絀,終於捉襟見肘,於是不得不報了。
陸澈看著這賬目,覺得賑災救世終究是良善之舉,不能擅停;與中原的商路阻塞卻又一時難以恢復如常很是難辦,於是和艮水、離火及其餘各部主管弟子共商對策。
最終形成的決議是,除保持耕種和基本保衛的弟子留守觀中外,其餘各部弟子一律外出,兩年為限,充分利用通部弟子們積累的渠道,把以前珍惜不捨得售賣的器物技法全都用來嘗試開拓新入賬項,例如:
通部,勤加了解和匯總附近諸國購置意向並向其餘各弟子提供。
器部,選所制奇巧工具器物,外出以售。
星部,由善觀星、術數的離火帶領幾位弟子,外出遊歷卜算吉凶以獲財帛。
醫部,外出遊歷更遠範圍,並售本觀所製藥劑。
經部,將一些珍稀文書的抄卷外出以售。
陸澈自領杜赤、開青兩位弟子,攜近年來所新制之繅絲的錠輪、紡絲車架[3]、絡絲車具[4]等諸般器物,以及一批上佳的桑苗枝條前往大涼[5],就近植桑制絲,節省大量過關運輸成本,以求得利。
現下大涼已歷數十年,張氏一族在大涼掌政這些年,頗重農桑,且鑄五銖、沿漢制,之前通部弟子們也與大涼多次有通商往來。
桑苗繁育也需要些時日,於是陸澈領杜赤、開青出發的也略晚了些。結果有一日發現離火和另一弟子歸來,二人臉上帶傷,細問方知他倆在外占卜、出了偏差,與人發生了爭鬥。
陸澈見之苦笑,世間之事本就難以盡算,於是就安排二人去輔助經部的售賣事項了。
這一日,桑苗繁育基本完畢,陸澈前往通部,從留守弟子處領得新辦大涼符牌,然後收拾其他行裝,啟程出發。
說來符牌等物,觀中眾弟子大多年歲較常人高出許多,原本辦理符牌各種協商解釋工作不小,結果近年來,列國更迭頻繁、城頭王旗變換,比如蜀郡的成國[6],一共也就四十餘年;關中和洛陽、晉地一帶以漢號復國[7],存二十餘年。
其餘時間更短的小範圍王城之類也不在少數,如此更迭導致通部為本觀弟子辦理符牌後,用不了多少年就失效了,後來有的立國者甚至沒太設定符牌類事務署,可謂紛亂無比。
此時是昇平十六年[8],陸澈帶兩位弟子,一起前往大涼首府姑臧,去大姑臧之前就瞭解過,涼國為鼓勵農桑,對前往涼國的桑農有配桑園、助財、低息放貸之策,去年又加大了力度。
陸澈上一次路過武威,行程緊張,只是路過了武威郡,並未到中心的姑臧城,這次領兩位弟子,前往司農丞處登記辦理手續,查驗了幾人的符牌、桑苗、制絲器具等,於城郊也給幾人配置了一處桑園。
師徒幾人,修葺棚屋翻理桑園,架制絲器具,又補充購置了其他工具物資,連著忙活了好幾天。
幾人又算了算司農丞署發放的啟動及放貸的資財,足夠將近兩年之用,甚感這涼果助農之策可謂優厚。
師徒三人在本地佈置養蠶[9]種桑完畢後,陸澈將桑園交於杜赤、開青二人看管,並將觀中帶出的蠶繭、桑葉、生絲樣品帶往姑臧集市看看能否開通售賣渠道。
之前的通部弟子曾經在本地一直有聯絡的是一個粟特[10]絲鋪,據說從本地收購生絲送往關中製成絲綢,還能運送絲綢一路向西售賣,商路直通萬里之外一個叫康斯坦丁堡[11]的地方,所以這個路線的商貿代理權一直是歸這個叫做“宇綢莊”的粟特絲鋪。
大涼建立後,境內稍安穩,多有行商在此建立商鋪,除粟特之外,龜茲、疏勒等國也有諸多行商在此增設了不少商鋪。這次陸澈前來的初步構想是除了利用本地種桑制絲優勢,大幅度降低過關運輸成本,然後由本地幾家知名的絲綢作坊製成絲綢成品後,由這幾個鋪面和商隊代理開通笈多[12]一帶的商路,從而擴大絲綢的售賣範圍,來帶動桑絲的售賣收益。
陸澈很容易便找到了宇綢莊,剛一進門,頂著齊項油亮頭髮、戴尖頂虛帽、一身綠花白衣、系萬釘寶鈿金帶的掌櫃何勒登[13]便迎了上來:“陸觀主,哇哈哈哈,陸觀主你可算來了,來來,時辰差不多了,今天中午我們這吃鏵鑼[14],正好一起吃一頓再說正話!”
*六爻:此處指的是天地自然的法則。
[1]秦:這裡指的是十六國時期(304年-439年)的前秦。
[2]燕: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慕容氏的前燕。
[3]紡絲車:這個時期先進性是安裝紡錠,可固定卷繞並捻。
[4]絡絲車:這個時期先進性是有絡架、調絲小渡。
[5]涼:十六國時期的前涼,318年-376年,首府是姑臧(屬於現在的武威市)。
[6]成國,即成漢,304年-347年,益州的巴氐人李特發動難民起兵反晉,後來李特之子李雄攻下成都,自封成都王,於306年稱帝,國號為成,史稱成漢。
[7]前趙,又名漢趙,304年-329年,西晉晚期,南匈奴單于後裔劉淵號稱“漢氏之甥”,以“兄亡弟紹”(和“兄終弟及”意思差不多)的名義,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在左國城稱王立國,國號漢,勢力範圍達長安、洛陽、太原、鄴城、平陽一帶。
[8]昇平十六年:公元372年,因為此時是十六國時期,所以在各國有不同年號,例如:東晉,佔據東南,鹹安2年;前涼,佔據西北,昇平16年;代國,轄區包括內蒙,建國35年;前秦,北方大部分地區,建元8年。
[9]蠶種西傳:西域以及歐洲什麼時候能養蠶,有流行的不同說法,常見的有兩種,一個說法便是十六國時期,于闐國王與“東國”(猜測是鄯善或河西某漢制政權)透過和親渠道,由使者暗請出嫁的公主在帽中帶上桑種蠶種,過邊境入西域,該說法出自《大唐西域記》;另一個說法是拜占庭君主派出僧侶在中國某地將蠶種暗藏於中空的竹杖中帶回拜占庭。本處選擇了年代較早的前一種說法。
[10]粟特人:起源於中亞地區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澤拉夫珊河流域的古代民族,在《魏書·西域傳》中就有粟特人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在涼州地區從事商貿的記載,在相當長時間掌控了絲綢貿易。粟特人在中國歷史上從東漢到宋都有活動,唐與五代,還有粟特人在軍中任職,一般認為安祿山就是粟特人。
[11]康斯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布林,古代也曾稱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臘的移民城市,當時稱拜佔廷,最早由希臘人建立,後來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進行擴建,330年遷都至此,也曾稱名新羅馬。
[12]笈多:大約時間320年-540年,是中世紀時期印度地區的王朝。
[13]昭武九姓:粟特人居住的九姓胡國,即康、何、米、曹、史、穆、安、那色波、烏那曷,粟特人以之為姓。從《魏書》到新舊唐書中都有記載。
[14]鏵鑼:油燜米飯,對應於現在西北地區的抓飯,用大米加羊肉再混合葡萄乾製成的油燜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