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文君、元爾傑在千星洞口先以陽燧引燃火把,然後在附近備柴草一捆,連行囊一起拖進了千星洞。

進洞後先有一約三丈通道,然後豁然開朗,二人舉火把轉一週,洞室橫縱各有四丈,靠南側竟還有一溫泉水池。上方望去,高兩丈有餘,有光亮照進。二人在洞室多處佈置火堆後,元爾傑尋一平緩巖壁登上頂部,發現一橫行豁口,因地勢原因,從外部難以發現,但這洞口夜間可見星空,想必這就是千星洞名稱由來。

在洞室西北角,果然還有六日之米麵乾糧,不過算來二人自帶粟米肉乾也足用了。

洞室東側,有一平整石壁,下方有一個六尺見方、高一尺的石臺,四尺高處又有一巖洞,其中放有羊皮書卷數本、旗幡兩面。

洞室北側,則有六個三尺見方、高五尺的石臺。

元爾傑在洞室這兩處的火堆加了點柴火,竇文君看到東側石壁上的篆書,大意就是:因風火諸劫神亦有壽,故需引靈增補三界神位行護佑等諸項神職,乃天地生息之大事。此地為神壇之其一,可接方圓千里大漠山林之靈。東為接靈壇,北有聚氣塔;指引解文,可預讀之,乃行此事指引;榜單文牒,適時方可開啟,上有臨期各靈增補之文也;

竇文君翻看指引解文後,已然瞭解。然後十五十六兩日,二人在千星洞作了一系列部署:

尋尖利石塊,開行水道;

石塊堆砌,架上鐵鍋;

多備柴草木枝條,幾個火堆點起保洞內明亮;

尋一平整石面,烤乾鬆軟荒草後鋪氈布睡袋;

石壁縫隙插上硬枝,掛起粟米肉乾袋;

取長枝條,於洞內做起烤架;

編木枝笆門,置於洞口遮蔽;

洞口附近尋野兔野雞足跡,然後佈置陷阱若干;

十一月十七巳時,接靈封神開始,竇文君按指引解文所述,立於東石壁前的接靈壇上,左手持接靈旗,右手翻開榜單今日一頁。

接靈旗左右舞動了三次,向下一刷。片刻之後,二人聽到一陣由遠及近的呼呼風聲,臨近千星洞時有雷鳴之音,一團黃氣由洞頂橫行豁口飛入洞內,盤旋數週後成一球形停於洞室北側的一個聚氣塔上。

竇文君又拿起聚氣幡,指向黃氣,轉了三圈,然後放下,二人一起定睛觀察。

約摸過了半刻,黃氣逐漸顯形。

“這…這咋看著像是駱駝?”元爾傑驚詫的問道。

“好像還真是個駱駝,或許天尊覺得眾生平等?”竇文君說:“這個是今日第一位待封之靈,等我看下榜文。”

“赤踝,久居大宛,捨命以救大漠商旅三人二駝,封赭安天君,掌大宛瀚海[1]沙石布播之務。”

又過了一會,到近兩刻時,聚氣塔上清晰顯現一頭壯實駱駝。

“二位,我這難道是?起死回生?”駱駝突然直接和竇文君、元爾傑說話。

竇文君對駱駝解釋了一番增補神位之事,並對其正式誦讀榜文。

“明白了,想不到我身為駱駝,也能趕上此事,既然天尊有此恩德,吾數百年間自當竭力盡職就是。”

“榜文附卷所述,赤踝兄弟出此洞,則不能與人對談,所以一個時辰後,封完四位,將送你們一起分赴各處就職,在此期間,有何交託之事,請明說於此。”

“好,先謝過兩位。”

然後,竇文君繼續舞動接靈旗、聚氣幡,誦讀榜文,又引了兩位牧民、一隻羊等各靈到聚氣塔上成形封神完畢。

記下這幾位託付之事後,旗幡同時舞動,黃藍白青四道虹光閃爍而出,各自前往所封神務之處赴任去了。

而後竇文君越發熟練,午時又接靈聚氣、封神送走四人。

看這一日之數完結,竇文君留下收拾洞室,元爾傑出洞檢視野兔山雞去了。

未時二人烤野兔、晚間以粟米粥為食後,一夜過去。

十一月十八辰時末,竇文君上接靈壇,翻看今日榜單。

“南達力,漢名陸澈,烏孫驍騎都尉,智勇不凡,赤谷城一戰護民壯烈。封武正星官,任萬壽山五莊觀主,司植草還丹樹。”

“這這…赤谷城近日有戰事?”竇文君看到這段頓時一驚,元爾傑聞言也過來一起檢視。

“那元始天尊這…這什麼天尊吶這是,怎能如此行事?既然他已尋得我二人,難道不知我二人均出自烏孫,他不直接施法保赤谷城周全也就算了,竟也不對我們提前告知,我二人若能前往援助或可盡綿薄之力…”元爾傑急切頓足。

竇文君沉思良久:“算了算了大傑,想來這人間征戰甚多,從天尊看來,孰對孰錯又何以判別。自古中原亡歿沙場者不知幾何,烏孫大宛等大漠之地,攻滅殺伐也不在少數,想必對此局面,天尊也力有所不及,這巳時馬上就到,我們不如先將這南都尉之靈請來,也問問赤谷城一戰之詳情。”

[1]瀚海:一是指北方的大湖,一指大沙漠,此處為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