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次的前車之鑑,我想不會有人覺得孫承宗能夠頂住壓力吧?更別說,現在今非昔比,皇帝位置上坐著的是心急多疑的崇禎皇帝。他自已的貼身太監徐應元就因為不合時宜幫魏忠賢說了一句話就給他攆去南京了。
孫承宗又下課了,這不是他的落幕。美國的鐵膽將軍巴頓說過,一個將軍死在戰場是最好的歸宿。
剛看到這句話,禪魚感覺他太作了。這些年來,看過的歷史多了以後,瞭解許多歷史人物的歸宿之後,我漸漸體會到這句話裡面飽含的無奈和惋惜。孫承宗的人生終點和這句話是相符合的,那是一場非常壯烈的告別。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大舉進攻,十一月,進攻高陽。
高陽,我們已經說過了,位處直隸,在今天的河北。只是個小縣城,裡面沒兵,沒錢,也沒糧。
清軍不遠萬里來到這裡,很顯然他們知道這裡到底住著誰。對於這個敵人,他們給予了足夠的尊敬。
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就發起進攻,轉而派出了使者前往勸說。使者非常耐心的做著老人的思想工作,你看這麼多人投降了清國都得到優厚的待遇。大軍兵臨城下,岌岌可危,你又苦跟著大明皇帝吃土……
使者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無奈感嘆後,悻悻離開。
清軍攻城,只彈丸之地,不堪一擊爾。
城內沒有兵,但還有人。
孫承宗親自帶著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樓,城內的百姓、豪紳收到感召,沒有驚慌逃竄,堅定選擇了追隨。
就這樣一群“烏合之眾”,背靠著高陽這個小破城堅守了數日。奇蹟並沒有出現,城內付出慘重傷亡過後很快就被清軍攻進來。
清軍期待的奇蹟也沒有出現,即便城池已經淪陷,被俘虜的孫承宗依舊沒有選擇投降。
該怎麼處置這個人,清軍一下子犯了難。絕不可能放了,好不容易抓住,要是放走了誰來承受後果?清軍肯定是希望他能夠投降的,他們已經品嚐到了招降明朝叛逆的甜頭,這樣一個重要人物如果能夠改旗易幟,不論是戰略意義,還是政治意義都是重大的。
只是,好說歹說,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啊。那隻能學習元朝給他一個最後的忠義了——清軍讓他自已選擇了一種死法自盡。
孫承宗坦然向北叩首(皇帝在北邊),然後自縊。他全家四十多口人,幾乎全部被滅門。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寧死不降,這是氣節。
我們知道,高陽只是一個小破城,可以說啥也沒有。然而,這個縣城的失陷,罕見的讓所有人都沉默了。
因為大家都知道,裡面住著一個退休幹部,他的名字叫孫承宗。
儘管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個老頭子,但是他的功績大家有目共睹。
他提拔培養了滿桂、馬世龍、袁崇煥等優秀將領。構建了關寧防線,拯救了岌岌可危山海關防線,阻擋了清軍幾十年。
這幾十年裡,努爾哈赤含恨而終。皇太極也沒有熬到最後,沒能親眼看到最後真正入關。
訊息傳開,聞者落淚。
回顧孫承宗一生。早年,他在泥沼中掙扎,艱難脫身。中年,因為不願意隨官場同流合汙,他只能默默無聞繼續當老師堅守本心。晚年,他憑藉皇帝的信任這才嶄露頭角,重鑄遼東。只可惜世事難料,他尚沒有來得及擴大戰果就被彈劾離職。
就在他以為自已要空度餘年時,已巳之變發生了。形勢一片狼藉時,孫承宗再度出山惕明朝收拾爛攤子。再回來時,沒來得及道別的學生朱由校已經駕鶴西去。他弟弟雖然感謝孫大學士拯救壯舉,但是並不完全信任這個老頭子。
不當官就不當官吧,孫老頭已經六十多歲了,也經不起折騰了。豈料在他生命的盡頭,居然看見清軍打到他家門口。我難以想象,他內心此刻無限的悲哀。
感謝你的觀看,這大概就是孫承宗的一生,但是我們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孫承宗的童年是比較悲慘的,不過生活的磨難並沒有擊垮他。反而讓他在擁有聰明的頭腦的同時具備了強大的意志。
我覺得,他修建了寧錦防線,幫助明朝抵擋了外敵幾十年。這幾十年裡,關外狼煙不止,關內卻罕見的一片平和。大明這幾十年的壽命,可以說就是他續的。
網上有很多人說,他修建城池、堡壘,訓練大量軍隊耗盡錢糧,讓本來就不富裕的大明財政雪上加霜。我們不得不承認,確實有這樣的負面影響。但是遠沒有到達那種“大明第一罪人”的程度。
脫離歷史實際的評論是沒辦法站住腳跟的,那些想著打出關外主動出擊,一舉擊敗後金(清)的人,你們不要急眼。
掰開來講,當時整個大明能打的軍隊,撐死也就只有不到二十萬人。而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他們如果咬牙決定魚死網破也能夠憋出來差不多二十萬人。[這個數字雖然有待考究,但是絕對不是胡說。薩爾滸之戰結束後,明朝喪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已經失去了對後金(清)的優勢。]
當然了,你不要妄圖來一把梭哈。因為大明很大,而後金(清)只有那麼一點。大明的軍隊很忙,除了要防備建奴,還要平息地方上的農民起義,以及盯著蠢蠢欲動的一些其他敵人。
所以,面對他們的鐵蹄,明朝能夠靠著堅城利炮防守就已經是大吉大利了。至於主動出擊,且不說能不能真的打贏,僅是那幾百上千斤的各種重炮在這種運動戰中到底能夠發揮幾分威力,就已經讓明軍的火力優勢微乎其微。
明朝就像一隻受傷穿山甲,要把自已身子蜷縮起來,讓堅硬外殼抵禦外面的各種風雪,等到它把自已的傷口舔舐痊癒。重新恢復的明朝,才有真正與之一戰的力量。可惜,傷口不僅沒有好,而且還感染髮膿,最終滅亡。
關於孫承宗這個人的是非過錯,我在網上也看到很多爭議。不過幸好,讓孫老頭在天有靈,內心安慰的是他是一位沒有爭議的民族英雄。
最後,做一個總結吧。孫承宗,1563年生於定高陽(今屬河北),字稚繩,號愷陽,保。中國明末大臣、民族英雄。清朝乾隆年間,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追諡他“忠定”。]
第19章求先生助我
飯後,面露醉意的南柯趕走了旁人。連王承恩也只能在殿門外守候,獨留下了孫承宗一人陪坐在他旁邊。
孫承宗哪能不明白皇上這避開旁人是什麼意思,心裡一緊。
豈料南柯一開口,居然只是在聊一些很尋常的話題。
孫承宗即便有些摸不著頭腦,還是如實回答了他自已的近況。比如說,家中幾個兒子不是全部陪在身邊,但都還孝順。自已每天過的挺好,飯能吃飽,覺能睡好。
嘮完家常,南柯開始詢問孫承宗對於遼東一些事情的看法,並徵向他徵求了意見。
皇上如此能夠沉住氣,讓孫承宗有些意外。他不知道,其實不是如此。南柯早就心急如焚,卻苦於不知道該怎麼開口。
旁話再多,也有說完的時候。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整個西殿一片寂靜。南柯感覺腦袋暈乎乎的,酒勁上來了,不得不說了。
“唉……”
一聲長嘆打破了寂靜。
領導嘆氣了,孫承宗作為現場唯一的員工,顧不上自已資歷深厚,趕緊配合追問,“陛下何故嘆氣?”
“孫先生,我做了一個不好的夢。”
南柯話語已經不是太清晰,但是孫承宗也猜到大意。他接著詢問皇上做了一個什麼樣的夢。
南柯轉過身來,滿面憂愁,“我,昨天夜裡夢見太祖皇帝在我的手上寫了一個字——有。我苦思冥想,這個字就是‘大明’兩個字各缺一半。太祖皇帝這是在警告我大明的江山要丟掉一半啊!”
話題實在太過於勁爆,如果不是皇上本人親自提出來的,被他人知曉之後,參與談話的人不死也要脫層皮。
孫承宗心裡掀起激浪,酒意瞬間消失,下意識站起來躬身,“大明國運昌隆,請陛下安心!”
“‘國運昌隆’!”南柯苦笑,“多麼荒誕不經的詞,自古以來興衰存亡是天道。先生你為什麼要騙我?太祖皇帝英武聖明,可是他在夢裡也告訴我,沒有敢奢望大明能永世長存。從太祖傳至我皇兄,近兩百載。惜日我為藩王是便已經看見民生凋零,國家式微,奸妄橫行。朕斗膽說句大逆不道的話,那時便已經痛心疾首。所以從皇帝臨終寄我以大位以來,我每天都是食不知味,寢不安席,夙夜憂慮,唯恐有不慎有損江山社稷啊!即便如此,可是我身束於這宮禁之中。自知才能有限,常嘆有心無力。先生你是三朝老臣,社稷肱骨啊,還請先生助朕……”
醉意上頭,南柯說話已經用不清稱呼了。
孫承宗聽到皇上詢問自已為什麼要騙他,心中一驚。皇上你不按常理出牌啊。即便這件事情廣為人知,但你身為皇上,這件事情可是說都不能輕易說的啊?
卻聽著皇上的聲音愈漸悲切,眼睛也浸溼,甚至起身到他的面前,似乎是要做些什麼。
孫承宗瞳孔一驚,關鍵時刻,生命的本能提醒他危險的到來。慌亂起身,“陛下,切莫折煞老臣。”
他準備拉住皇上,但是又不敢真的用力。南柯立即掙開,執意跪地行禮,“先生大才,曾經做過我哥的老師。鄙人不才,請先生出山。我願意以老師侍奉先生,只求您助我一臂之力。”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一幕——孫承宗徹底懵了。今夜的種種,他已經知道皇上肯定是有事請求,可怎麼也不會想到居然會不顧身份之別果斷就這樣跪下請求。
男兒膝下有黃金,一個十七歲的少年,他正是心高氣傲的年紀,到底是何種原因能夠讓他做到這樣謙卑?
南柯的請求非常簡短,仍舊解釋了因果。樸實無華的語言固然平淡,卻更加誠摯。
經歷宦海沉浮的孫承宗被他的話語攪破內心的寧靜,陷入了失神。
南柯不知道對方內心想著什麼,只是覺得對方可能不願意,心中不由升起濃郁的絕望。
不甘心的他衝動之下居然直接給他磕了一個,“求您了孫先生,我真的非常需要你的幫助。我不知道你需要什麼,但是我可以給你能給的一切!”
孫承宗心中炸響一道驚雷,迅速同樣躲開在一旁跪下,“微臣不過一介老朽,冢中枯骨,怎麼能夠得到陛下如此信任,臣食君之祿,當盡人臣本分。陛下,老臣雖然年邁,願為皇上驅馳!”
聽到孫承宗的承諾,南柯臉上笑意。隨後搖搖晃晃的起身,雙手搭住孫承宗的雙肩輕輕把他扶起來,“我替大明,替蒼生感謝先生大恩!”
強撐著說完這句話,南柯感覺已經耗光了自已全部精力。徹底支撐不住醉意,身子居然直接往後倒去。
孫承宗急忙把他拉住,同時招呼外面的王承恩進來。
……
一覺醒來,頭疼。南柯想起來應該是昨天晚上憋著心事喝酒,不小心喝多了。
昨天晚上最後發生了事情他已經記不全了,只記得最後王承恩送自已回東殿(養心殿東配殿)安歇。
沒有人來催起床,南柯就在被窩裡眯了好一會兒。就在享受這難得的安逸時,他想起來自已昨天晚上酒後失態會不會給孫承宗嚇壞了?
南柯也有苦衷啊,他記得崇禎皇帝只幹了十幾年就卸任了。時間不多了,今天已經是十月三十一日了,馬上就是十一月,必須得在新年之前處理完閹黨的問題,把朝廷的工作重心及時轉移回回來。
想到這裡,南柯撐著自已坐起身來。一旁侍立的王承恩聽到動靜,湊上來伺候。
南柯詢問時間,得知已經是巳時末了。很快就是午時了。
南柯立刻埋怨自已睡過頭了。
昨天剛剛和孫承宗說好,今天就這樣露出拉胯的表現。要是人家臨時反悔怎麼辦?他趕緊吩咐王承恩幫他穿衣。同時派人去請孫承宗進宮議事。
……
孫承宗來的時候,南柯正在吃飯。看到對方沒有連夜逃走,手裡的碗筷還沒有放下就問對方坐下一起。
話說出口,他這才想起來對方不可能和自已一個懶鬼一樣才起床。馬上要午時了,自已這時候讓對方和自已一起吃早飯。
就在他窘迫的時候,孫承宗非常坦然的感謝皇上的恩賜,隨後坐在了一旁。
見此,南柯心頭一暖,沒有顧及食不言寢不語,直接就給他解釋自已昨天夜裡看見大學士內心高興,一不小心喝多了。
解釋完,還和對方說話,如果有什麼不合禮儀,請孫先生不要讓別人知道。不然立刻就會有人上書,把自已罵得腦瓜子嗡嗡的。
孫承宗面有愧色的回覆,他自已昨天夜裡也殿前失儀。希望皇上念及他一把老骨頭了,等著朝廷俸祿養老,不要追究。
說完,兩人相視一笑。王承恩站在一旁,突然意識到兩人不似君臣,更像是兩個朋友。
“常聽人說,酒桌上的言語不可以相信,孫先生您可不能告訴我你昨天晚上說的都是胡話吧?”
南柯急切希望能夠再次得到那個滿意的答案。
孫承宗卻是面露難色,“請陛下恕罪,臣年紀大了,昨夜之事已經全然忘記,無法回答。”
聽到這裡,南柯面色瞬間變得難看,手上的碗筷差點直接落地。
他的內心百感交集,有憤怒,有無奈,有悲傷……
孫承宗卻不管不顧接著訴說不願意在家閒賦老死,請求皇上能夠信任他的忠心,請求准許他留在朝廷輔佐。
南柯這才明白原來對方不是不記得,只是在維護一個少年昨天夜裡失去的尊嚴。即便他的真實年齡不止十七,但是昨天夜裡他是非常難為情。
於是,只剩下了心中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