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魚小貼示:孫承宗。
請注意,現在朝你走過來的是一個在歷史書上有單間——獨自佔著一個列傳的人,明末重臣孫承宗。
在決定做出改變之後,我已經不喜歡在書中引用長段的歷史原文了。原因無他,我們大家都是來看樂子的,不是來學習文言文的。
不過請原諒,這裡我必須要用了。
承宗以宰相再視師,皆粗有成效矣,奄豎斗筲,後先齮扼,卒屏諸田野,至闔門膏斧釒質,而卹典不加。國是如此,求無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論紛呶,亟行翦除。蓋天眷有德,氣運將更,有莫之為而為者夫。
——出自《明史·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提到明史,我們可以看到張廷玉同學一臉自豪,因為他是這本書的主編。張廷玉就是那個寫下“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這句哲理詩的作者,也是一個傳奇人物了。不過在上面的引用中,我們可以發現問題。
重點在這樣一句“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大概意思就是,他雖然沒有辦法幫助大明收復遼東失地,但是卻能夠幫助明朝鎮守遼東了。
這句評價在清朝那就是“反動思想”。如果孫承宗這麼厲害,那你大清算什麼?縱觀歷史,所有的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些勝利者對待他們曾經敵人的評價,多數時候都是儘可能的貶低。張廷玉作為清朝唯一一個進入太廟的漢人,是什麼原因讓他給出這樣的評價呢?
從大清同學臉上那又愛又恨的複雜表情,我們隱約能夠猜到一點端倪。
不過,先讓我們從頭來了解一下這個人吧。
嘉靖四十二年(1563),孫承宗在北直隸保定府高陽縣安全落地。
和大家公認的那樣,凡是傳奇人物,多有一個不好的出身。孫承宗家裡雖然有點小錢錢,但是家道很快就中落了。落魄到什麼程度呢?他父親甚至差點把他過繼給其它族人當兒子。
同時高陽作為明朝四大防禦要地、薊州防線的一部分,這裡也基本能夠算是前線,是他長大的環境。
能夠在這樣一個泥潭中脫身,他憑藉的不僅是強大的意志,還是清晰的頭腦。
孫承宗打小就很聰明。六歲就可以對對聯了(汗顏,我二十了還對不上),十六歲的時候考中了秀才。十七歲時在科試中奪魁,獲得“食餼”(即是明代朝廷對貧困優異學子的米糧資助)的特權。
此後,委婉的說是孫承宗的學業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停滯。其實說白了,家裡都窮的揭不開鍋了。孫秀才只暫時放下學業,臨時跑去兼職老師。結果,他在教育路上越走越遠。
眾所周知,中國的家長對孩子教育關心是出名的。孫承宗由於教書教的太好,出名了,被許多有錢人請去教自家的孩子。這其中曾經有叫房守士的官員因為孫承宗教的實在太好,所以後來他升官之後去了大同邊境後又重新把孫承宗找來輔導孩子學習。
在大同的這些日子裡面,孫承宗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初次體驗了邊塞生活外,還有幸經歷了一次大同兵變。
在大同,孫承宗勘踏沿途地形,並一路結納豪傑,與邊兵一起攀登關隘邊壘,訪問要塞,從此通曉北方民族和邊疆國防的基本情形。
在別的讀書人還在家裡讀書寫字的時候,孫承宗已經走出書房,來到社會打拼。沒有來得及在書房裡面學到更多的知識,孫承宗在社會這個大學校彌補了這個遺憾,並且學到了更多實用的東西。
讓人感嘆的是,孫承宗教書時自已也沒有把學習落下,期間他和自已的學生一起學習。
從萬曆二十一年(1593)開始,孫承宗重新攀登。但是中國自古不乏人在,科舉終究是海大水深。半工半讀的孫承宗在紙上的學問還是差強人意,雖然“學位”也有所提高,但是在最後的會試落榜了。
不過,三次機會嘛,不著急慢慢來。孫承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萬曆三十二年(1604),他一鳴驚人考出了全國第二名(榜眼)的成績。
這個成績可不得了,因為按照明朝的慣例,直接授翰林院編修。這只是一個小官,但是明朝不少風雲人物的起點就是這裡。因為,同時也標誌著他有了成為內閣大學士的“天然條件”。
此後多年,孫承宗宦海沉浮。他不肯逢迎上司前輩,在官場上久不得志。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孫承宗和東林關係日益密切。
東林黨在萬曆皇帝時把寶押在了皇長子朱常洛身上。孫承宗儘管沒有做什麼大官,但是在教育事業上不斷髮光發熱。請注意,他這時候教的可不是什麼富家子弟,是給皇帝和皇子當老師。
給龍和他的孩子們當老師是很痛苦的,比如說給朱常洛的兒子朱由校上課。這位放今天那就是典型的問題兒童,不喜歡學習,對木匠卻情有獨鍾。
但是孫老師是何人?他教了這麼多年,什麼樣的學生沒有見過?他的獨特教育風格直接征服了朱由校同學,他曾表示最喜歡鬍鬚很長的孫老師,親切稱呼他為“吾師”,感嘆“我偏懂他講”。
“吾師”這個稱呼,朱由校同學一直堅持到最後。他對這個老師是真的非常信任,哪怕任何人挑撥都不會懷疑。“任何人”這裡麵包括魏忠賢,朱由校每次聽到魏忠賢說孫承宗壞話都會打斷他,還多次警告他不要對老師動手動腳。
有了這樣的關係,等到朱由校同學上任了,孫老師也是水漲船高。但是關係太好了也有煩惱。
因為就在孫承宗孜孜不倦地在宮中教誨熹宗期間,後金進攻明朝遼東了,攻陷了瀋陽、遼陽多地。
面對這種情況,御史方震孺、遊士任等眾多官員奏請以“果略英風”之孫承宗代替年老無能的兵部尚書崔景榮,主持軍務。眾官還曾在一次退朝後將孫承宗攔在會極門,向他下拜,請他為了社稷出面力挽狂瀾。吏部亦推舉孫承宗為兵部添設右侍郎。
但熹宗不願孫承宗離開講筵,對這些請求一一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