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祭拜、瑣事
穿越之我從良後的日子 我不傾城99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夜間無論如何李軒都睡不著,也不知是否跟新換的床褥有關係。左右也是睡不著,還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兒呢!白日裡發現這裡竟然有地瓜這樣的高產農作物,可惜沒有正確的種植方法。
回房之前跟桂枝嫂又聊了一會兒才瞭解到這裡的地瓜,原是西洋商人帶在船上自己吃的。後來因海上發生海盜搶劫,倉皇之下找不到來時的船隊,又迷失了方向。只有盲目的順著海浪漂流到這裡,奈何這艘船上只有一些地瓜,並無水米。
不得不在一個叫海陽(現代具體位置大概是秦皇島)的地方靠岸,本想用貨幣買些糧食菜蔬。無奈本地貨幣與他帶來的貨幣不一樣,無法溝通也無法購買。
金銀只有主船上才有,當地村民見那人雖相貌異於常人,但並無惡意,且十分誠懇,便在他連比劃帶猜測中得知他們沒有糧食,想用袋子裡的東西(地瓜)換些糧食。
沒有人認識他帶來的東西,最後在他用水煮熟以後試吃了一下,才敢應下。但是村民並不覺得這東西有多好吃,要不然他也不會拿它換糧食了,最後那人用5麻袋那東西換了2袋苞谷和一些菜蔬才離開。
村民有的覺得好吃,便連著吃了幾天,有好幾個人都拉了肚子,覺得這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要不然也不會拉肚子了。可好歹能吃,要是扔了怪可惜的,最後就用種苞谷的方法在下等田種了它。
見它葉子黃了以為能摘回家了,就去地裡摘,結果地上面只有秧子。可能果實都長在地下面了,用鎬頭刨了幾下,見下面有不少地瓜,就是不見有西洋人帶來的大。村人見它長的跟瘦小如黃瓜一般,加之又長在地下面,就給它取了名叫“地瓜”。
村民一致認為它光長葉子不長果實,產量極低,又極費種子,都不甚喜歡種植。因它口感微甜,孩童們都很喜歡吃,遂那些有孩童的家裡,多多少少都會在下等田裡種一些地瓜。
也有人在逢年過節時候,以“新吃食”之名,作為節禮送一些給親朋好友嚐鮮。就這樣親戚傳親戚的,傳到了我們真定府,種植方法跟海陽人稍有不同,卻又大致一樣。
還了解到這地瓜剛傳到真定府也才一兩年,真定府南面的一些城鎮可能還不知道有地瓜這種農作物呢!越是這樣就越得儘早把腦子裡能想起來的,前世栽種地瓜方法寫出來,以免日後記憶不清晰。
記得常用的方法是在2月份有光照的暖棚裡育苗,按照現在地瓜的大小,每畝地需要100斤做種,那60畝沙地需要6000斤做種。每畝田地大概需要2平方米左右苗床做育苗,60畝沙地需要120左右平方米的苗床做育苗。
選擇土壤肥沃鬆軟,地勢平坦背風向陽的土地,測量出120平方米(大概是寬2米,長60米)的土地,然後周圍打好梗壟圍起來。再均勻的撒入一定量的發酵好的牲畜糞便。為確保芽率,將地瓜放入50度左右的溫水中浸泡15分鐘,要不斷翻動使地瓜均勻受熱,然後將地瓜斜排覆膜育苗。一般以斜排為地瓜頭壓地瓜尾的三分之一。
地瓜排布均勻不能太過密集,有利於吸收陽光,早出苗多出苗,培育壯苗。排部地瓜時要分清頭尾,不能倒排。地瓜排好後,要覆上一層10~15公分的發酵好的牲畜糞便摻混土,然後澆上一次透水,再覆上塑膠薄膜即可。
前世還有三種地瓜的育苗方法:第一種是地瓜藤冬眠育苗法,當年秋季收穫的地瓜藤儲藏。第二年挖出來扦插培育小苗。
第二種是地瓜根育苗法,將地瓜根移栽到溫室內,冬天栽培地瓜藤後當做地瓜苗,等到春季可以直接取出來栽種。
第三種是地瓜藤育苗法,無霜,無病害的健壯地瓜藤,移入溫室中栽培,之後在春季栽種。不過大多數人都只用第一種,不採用這三種……
寫好後又按照本地習俗修改妥善後,才去睡覺……
次日李軒早早起床洗了手,去廚房做了前世自己照著百度學習的零食小點心——油炸貓耳朵和大麻花。兩種零食小點,口感軟硬皆有,相信總有一款是劉夫子能喜歡的。
待李軒剛把瀝好油的兩樣小點,每樣挑出一些外形精緻的用油紙包好。就見已洗漱好的李川聞著味兒來了廚房,打過招呼,也沒用李軒讓,自己就坐在一邊不客氣的吃了起來。
還邊吃邊贊:“阿姐,你手藝不錯,真好吃!以前你怎麼沒給我做呢?”李軒敲了他一記腦門兒,“吃還堵不住你的嘴!以前不是在忙生意嗎?現在有空閒了才有時間折騰這個……別忘了那邊還有我熬好的粳米粥,喝些暖暖胃,這個有些硬……”
李川閃躲不及終是腦門捱了一下,“阿姐,我不貧嘴了!吃飯……吃飯……”李軒見他老實了,順手把用油紙包好的點心放到他旁邊,囑咐道“這點心記得帶到學館送給劉夫子……至於話怎麼說不用我教你吧!”
李川嘴裡一邊忙著喝粥,一邊忙著說:“我就說這是家母的手藝,帶給夫子嚐嚐……夫子平日裡很是平易近人,非金非銀又不貴重,定是會收的。”剛坐下喝粥的李軒點點頭,覺得弟弟說的沒毛病,遂放下了心進食……
一轉眼這樣的日子過去了一個月,眼下就是李父的忌日十一月十六。這天李川提前跟夫子請了一天的假,陪同母親和姐姐回李家村祭拜父親。
李軒和陳氏分別提著香燭紙錢,李川提著素酒、燒雞和果品點心。駕車陪同的李義揹著一個用白紙貼的一個大口袋——“包袱”,裡面裝著紙錢和各種紙“元寶”、“衣服”、“傢俱”。
巳初時分,一家三口按長幼順序以陳氏為首,李川和李軒並排跪在李父墳前。近一個月住在鎮上,只在往返鎮上與村中之時清理過兩次,但李父的墳塋並無過多雜草,只因陳氏在村中居住時經常過來拔草,清理。李軒姐弟兩個擺好香燭、果品點心、素酒和燒雞。陳氏給李父上過了香,一面在墳前燒紙錢、紙元寶……一面在向李父報備這段時間家裡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李軒一邊上香,一邊在心裡暗想:“您雖然不是我親爹,但我這縷來自異世的靈魂還是佔用了你女兒的身體,衝這點也得叫您一聲爹。您放心吧!我會遵守跟您女兒的約定,替她也替您,照顧好家人。
從我穿越時空到這裡的那天,她的親人就是我的親人,她走後,我就是她,絕不辜負她對家人的那片心。”不知為什麼,當李軒心裡默唸完了這些話的時候,從李父墳塋的旁邊颳起一陣清風捲走了一些紙錢和紙元寶。
而此時正在燒紙錢和紙元寶的陳氏,恰巧看見了這一幕,便對女兒和兒子喊道:“阿軒、川子,你們快看呀!這麼晴的天,哪兒來的風,之前咱們來的時候還沒有呢!一定是你爹顯靈了……他來看我們了,他聽到我說的話了!我跟他說了咱們現在過的好日子,只可惜他不能……”
正在祈求父親保佑自己早日取的功名的李川,和仰首凝望天空若有所思的李軒,見母親落了淚,無不覺得心中酸楚。
想來在母親心裡一定很愛父親,不然不會在父親去世這麼多年還這樣放不下……姐弟兩個不想讓母親太過傷神,遂上前勸道:“娘,這證明父親在天上看著咱們呢!要不然怎麼會來拿“錢”和“元寶”,不管父親在哪裡,他有這些東西在,過的都不會差的。陳氏聽聞此言也覺有禮,……遂慢慢的止住了淚水。母子三人燒完了帶來的紙錢和紙元寶、等東西,便順著路回了家。
記得前段日子李福去鎮上彙報莊子裡的事情時,李軒便吩咐他多收些地瓜,能收多少收多少。畢竟做種的地瓜多,育的苗也多,自家莊子裡的沙地栽種不完,還可以再另買沙地。沙地貧瘠沒人願意買,不論是官伢還是私伢手裡都會有剩餘,真要買,容易的很。
這次回來:1、 祭拜去世的老爹;2 、視察莊子的工作;3 、檢查之前吩咐收地瓜的事兒進行的如何了;4、上次李福還提到了罐頭作坊已經停產了,紅利結算完了,就等李軒回來,大傢伙好一起發銀子。
目前為止第1項已經完成,為了不耽誤弟弟的學業,只能讓李義駕車先送他回鎮上的宅子。緊接著的2天李軒忙的不可開交,先去李仁管理的莊子看了一遍,確實處處都是按照自己的指定方案辦的非常令人滿意。之後又看了看放在地窖裡的地瓜,因天氣漸涼,地瓜就都放在此處,上面蓋了厚厚的一層樹葉子保溫,以免霜凍。還有一件事兒差點忘了,剛種完冬小麥沒多久,管家李福就把眾人該得多少月曆銀子名錄交給了李軒。
只是那時李軒手頭還有別的事就忘了這個茬。而此時李軒則是正式通知管家李福,對於那張名錄並無異議。自此就讓李福照名錄給大傢伙發月曆,並且讓他把大夥以前的月曆銀子都補齊了。
這天晚飯後李軒吩咐春梅拿兩盒鎮上帶回來的點心和茶葉,去看望正在養病的李虎。見李虎身體恢復的很快,已經能扶著牆試探著慢慢挪動的往前走了。照這個勢頭年後就差不多能恢復到正常人的狀態……李虎見主子還來看他,特別的激動,再次表達了主子對他們一家人的恩情,一輩子也報答不完。李軒不想繼續聽他們夫妻的感激之言,遂轉換了話題。
從與虎嫂子閒談中得知:李福收地瓜並沒有用銀子,而是採用的以物換物的方式,用自家今年收的1斤麥子換5斤地瓜。而村民知道能用不值錢的地瓜換細糧,簡直樂瘋了。別看是5斤地瓜換一斤麥子,表面看著不合算,其實地瓜根本就不值錢,誰也不願意買。有的人換了麥子之後再拿去鎮上賣,有的人自己碾成白麵,留著過年吃,換成之後都覺得賺到了。不覺心中暗贊李福老奸巨猾會辦事兒……
十一月十九這天吃過剛剛早飯,就聽見村裡那口大鐘的聲音,兩天前村長叔得知自己回來,便特意來跟自己定下今天發紅利銀子。如上次一般在所有人的見證下,以公平公正的態度發完了紅利銀子。
雖蘋果罐頭和梨子罐頭的賣價,沒有李子罐頭價錢高;但是李家村周圍的農戶幾乎每家每戶多多少少都有這兩種樹,在原材料充足的前提下,罐頭產量很是可觀,銷量更不成問題,產多少東昇茶樓就收多少;所以這次得的紅利銀子並不比之前李子罐頭得的紅利銀子少,而且還多了2000兩銀子。
村人都極為高興,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從現在到來年李子、杏子成熟之前作坊都只能閒置,沒有產出便沒有紅利銀子可以領。不過今年能得這兩筆紅利銀子已經足可以過個大肥年了……
李軒並沒有什麼別的想法把銀票放進荷包(空間)裡就回了家,用過中飯就跟陳氏一起回了鎮上。
在李軒回到鎮上宅子,還沒休整好,就趕上齊志遠帶著自己的兩個貼身小廝鐵畫和銀鉤前來拜訪。齊志遠見開門的是個不認識的小子,(因李川在學館裡不需保護,遂李川便吩咐他早晚接送即可,其他時間可在家中做些活計。)
正巧今日開門的便是清風,上次齊志遠去李家村收晚玉米時,他在鎮上,遂齊志遠沒見過他……問明瞭主家姓名,才知緣由。待清風稟報說:“有個叫齊志遠的人……”還沒等清風把話說完,李軒就叫上陳氏快速去大門口迎接。
齊志遠見母女倆個大口大口喘著粗氣,後面還跟著好幾個下人,便知那你上前道:“姨母和表妹這麼急幹嘛?我又不是外人,用不著這麼興師動眾得!也怪我一聲不吭就突然到訪,本該事先下個帖子通知您一聲。”下人中有見過齊志遠的,立刻跪下請安:“奴才請知府大人安!”鐵畫和銀鉤也齊齊跪地:“請姨老夫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