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自信不及便卜筮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卜筮者,不過求決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問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問天。
卜筮,是古代人們透過特定的方法,向神明或天地自然求問吉凶禍福的一種行為。卜筮的目的並非是盲目地迷信,而是為了解決人們內心的疑惑。當人們面臨重大抉擇時,內心往往會產生疑慮,這時便需要透過卜筮來尋求一個指引。
在王陽明看來,一個人擁有強大的自信,才能夠把自己內在的潛力發揮出來。那些自信不足的人,便從卜筮中獲得指引,這樣才有信心去克服生活裡的障礙,繼續走下去。
在明朝正德年間,王陽明因政治風波被貶至偏遠的貴州龍場。在赴任的旅途中,他察覺到有人悄然尾隨,內心不禁生疑。他深知,這很可能是權勢滔天的劉瑾派來的刺客,意圖對他下毒手。
經過一番巧妙的設計,王陽明成功擺脫了這些潛在的殺手,但他的心卻已如死灰,對這個充滿黑暗的現實世界,感到深深的絕望,產生了想要逃離一切的念頭。
就在王陽明心灰意冷之際,他偶然在一座清靜的寺院中,遇到了一位熟悉的道長。在兩人的交談中,王陽明無意中透露了自己想要逃離的想法。
道長聽後,並沒有直接勸他留下,而是語重心長地說:“你尚有親人在世,若你輕率離去,劉瑾很可能會遷怒於他們,甚至將你父親抓起來作為人質,誣陷你叛國投敵。到那時,你又該如何是好呢?”
道長的話如同一記重錘,擊中了王陽明的心,使他意識到自己的逃避,會給親人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道長決定為他占卜一卦,以明吉凶。
經過一番推演,道長佔得了《明夷》這一卦象。此卦寓意著一個人在當前會遭遇種種艱難險阻,感到壓抑和不得志,但只要能夠堅持不懈地修身養性、磨礪意志,並保持對未來的希望,最終必將迎來光明的未來。
這次占卜對王陽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心中的勇氣和信心被重新點燃,消極逃避的想法也隨之煙消雲散。他明白,即使前方是荊棘密佈的困境,自己也不能退縮。於是,他重新振作精神,踏上了前往龍場的道路。
在龍場那個荒涼偏遠的地方,王陽明經歷了一次深刻的精神覺醒,即後世所稱的“龍場悟道”。正是在這裡,他邁出了走向聖賢之路的關鍵一步,開始致力於探索內心的真理。
最終,他創立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在中國哲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經歷不僅成就了王陽明個人的偉大轉變,也為中國思想史增添了寶貴的一章。
項羽: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又攻破邯鄲,反秦武裝趙歇和張耳被迫退守在鉅鹿,被秦將王離率二十萬人圍困。
章邯率軍二十萬屯於鉅鹿南數里的棘原,並修築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草。趙將陳餘率軍數萬屯於鉅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後,接連四十六天按兵不動。
對此項羽十分不滿,去跟宋義說:“秦軍包圍了鉅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裡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
宋義說:“我們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後再說。”他又對項羽說:“上陣跟敵人交鋒,我比不上你;要說坐在帳篷裡出個計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項羽說:“現在軍營裡沒有糧食,但是上將軍卻按兵不動,這樣不顧國家,不體諒兵士,哪裡像個大將的樣子。”
第二天,項羽趁朝會的時候,拔出劍來把宋義殺了。他提了宋義的頭,對將士說:“宋義背叛大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經把他處死了。”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當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說把渡河的船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就這樣,沒有退路的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多次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秦軍的幾個軍官,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項羽透過破釜沉舟的方式激勵士氣,最終取得了勝利。這是他高度自信的體現。他知道自己的軍隊處於劣勢,但他相信透過激發士兵們的鬥志,可以戰勝強大的敵人。這種自信和決心,使得他能夠在關鍵時刻採取果斷的行動,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自信,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如同心中的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當我們擁有自信時,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能保持內心的堅定,勇往直前。這種力量,是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歷史長河中,那些成就大事的人,無一不是自信的化身。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判斷,更相信自己的價值。正是這種自信,讓他們在困境中崛起,在挫折中成長,最終登上了成功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