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人人皆可為聖賢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王陽明心學的起點,是對人心與天地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他認為,人心雖小,卻能與天地相通。這並不是說人心能夠包容天地萬物,而是指人心具有與天地相同的本質——善。在王陽明看來,天地之大,無非是一個“理”字;人心之微,同樣不離這個“理”字。這個“理”,就是天地萬物執行的法則,也是人心向善的根源。
“天地雖大”並不是說人心無法企及,而是強調了人心的無限可能性。只要人心能夠向善,就能夠與天地相通,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境界,並不是超脫於現實之外的神秘體驗,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透過一言一行體現出來的道德實踐。
在王陽明心學中,“一念向善”具有非凡的意義。他認為,人心向善並不是一種外在的強制,而是一種內在的自覺。這種自覺,來源於人心中的良知。良知是人心中的一盞明燈,能夠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人們走向善的方向。
“一念向善”,就是人心中的這盞明燈被點燃的瞬間。這一念之間,人心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從原本的混沌不明,變得清晰明亮。這種轉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修煉、不斷實踐。透過不斷地努力,才能夠將這一念向善的力量發揮到極致。
在王陽明心學中,聖賢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追求的目標。他認為,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並不是因為他們具有超凡脫俗的能力,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堅守良知、實踐善行。
聖賢不是誰的專利,每個人都有成為聖賢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並不取決於人的社會地位、財富多少等外在因素,而取決於人內心的選擇和實踐。
王陽明提出“人人可成聖賢”的實踐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致良知,二是知行合一,三是事上磨練。
致良知
致良知是透過反省自心、發現內在良知的過程。王陽明認為,只有透過致良知,人才能認識到自己的本心之善和聖賢之質,從而為實現聖賢境界奠定基礎。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又一重要原則。在王陽明看來,知和行是相輔相成的,知是行的指導,行是知的體現。透過知行合一的實踐,人可以將內在的良知轉化為外在的善行,從而逐步實現聖賢的境界。
事上磨練
事上磨練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具體事情來修煉和提升自己的過程。王陽明認為,只有在具體的事情上不斷磨練自己,才能真正實現內心的光明,最終達到聖賢的境界。
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宋末年,歷史的風雲變幻莫測。在這風起雲湧的時代,一位名叫文天祥計程車子,以他對內心良知的堅守,譜寫了一曲蕩氣迴腸的壯歌
南宋末年的朝廷,腐敗無能,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文天祥深知國家的危難,他懷揣著滿腔的熱血,決心為國家和人民盡忠職守。
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他多次上書言事,卻被朝廷置若罔聞;他試圖改革時弊,卻遭到了權貴的排擠。但是,這些挫折並沒有擊垮文天祥的信念,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拯救國家的決心。
不久後,蒙古大軍南下,南宋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文天祥挺身而出,他散盡家財,招募士兵,親自率領軍隊抵禦元軍的進攻。
在戰場上,他身先士卒,勇往直前,與元軍展開了殊死搏鬥。由於力量懸殊,南宋軍隊最終戰敗,文天祥也被俘虜。
在被俘後,元軍統帥曾試圖以高官厚祿誘降文天祥。他們知道,只要文天祥歸順元朝,那麼南宋的抵抗勢力就會土崩瓦解。
面對誘惑和威脅,文天祥卻毫不動搖。他堅守著內心的良知和信念,寧死不屈。他深知作為一個士人,應該秉持忠誠和正義,絕不能背棄國家和人民。即使面對死亡,他也要保持自己的氣節。
在獄中,文天祥寫下了著名的《正氣歌》,以明志節:“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文天祥歌頌了天地間的正氣,表達了自己對正義的堅定追求。這首詩成為了文天祥精神的寫照,也激勵著無數後人去追求內心的正義。
文天祥沒有超凡脫俗的能力,也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但他憑藉一顆赤子之心和堅定的信念,成為了後世人心中的聖賢。
文天祥的行為正是對良知的完美詮釋,他心懷惻隱之心,關心百姓疾苦;他有羞惡之心,不願與奸佞為伍;他具備恭敬之心,對國家和民族充滿敬意;他明辨是非之心,在生死關頭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聖賢”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追求的目標。只要我們心存良知、堅守信念、勇於實踐,就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最終也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