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私慾容住不得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一有私慾,即便知覺,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慾之萌,只責此志不立,即私慾便退;聽一毫客氣之動,只責此志不立,即客氣便消除。
王陽明認為,人心本是清淨的,但由於與外界的接觸,私慾逐漸萌生。
這裡的“私慾”,並非單單指物質上的貪婪,更多的是指偏離了天理本心的一切慾望。當這些私慾在心中萌生時,如果我們能夠“即便知覺”,即立刻察覺到它們的存在,那麼這些私慾就無法在心中紮根。
這種對私慾的知覺能力,實際上是我們內心的一種自我覺察機制。在王陽明看來,這種機制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但由於習氣、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有些人能夠敏銳地察覺到私慾的萌生,而有些人則對此渾然不覺。
王陽明進一步指出,“故凡一毫私慾之萌,只責此志不立,即私慾便退”。這裡的“志”,可以理解為心中的天理或良知。當私慾萌生時,如果我們能夠歸咎於自己心志的不堅定,那麼私慾就會立刻退去。
這是因為,在王陽明的心學中,心志的堅定與否直接關係到私慾的存留。一個心志堅定的人,即使面對再大的誘惑,也能夠堅守本心,不被私慾所動搖。相反,如果心志不堅,那麼即使是最微小的私慾,也能夠在心中紮根,逐漸侵蝕我們的本心。
在王陽明看來,一個心志堅定的人,能夠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來自外界的影響,哪些是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們不會輕易被外界所左右,而是能夠堅守自己的本心,保持內心的清淨與平和。
范仲淹:不受饋贈
北宋仁宗年間,范仲淹因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高尚的品德而深受百姓愛戴。他不僅在政治上有著卓越的建樹,更以其清廉自守、不受私慾所動的品質而名垂青史。
當時,北宋官場中貪汙受賄、中飽私囊的現象屢見不鮮。然而,范仲淹卻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他認為,為官者應該以身作則,為百姓樹立榜樣,而不是同流合汙,淪為貪官汙吏。
有一次,范仲淹新官上任。當他抵達該地時,當地的官員和士紳紛紛前來迎接。他們為了表達對范仲淹的敬意,同時也希望與他建立良好的關係,便準備了各種珍貴的禮品,如金銀珠寶、古玩字畫等。這些禮品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極高的價值,對於一般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誘惑。
面對這些誘人的禮品,范仲淹卻表現得十分冷靜。他深知這些禮品背後所代表的私慾,一旦接受,就意味著對自己的道德底線的背叛。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些禮品,並對送禮者進行了嚴肅的批評。
范仲淹說:“吾來此非為私利,乃為百姓謀福祉。爾等所送禮品雖珍貴,但豈能與百姓利益相提並論?若受爾等饋贈,吾心難安,豈不成貪官汙吏乎?”這番話讓在場的官員和士紳深感慚愧,他們紛紛表示要向范仲淹學習,做一個清廉自守的好官。
范仲淹的這番舉動和言論,不僅彰顯了他的高尚品質,更深刻地闡述了“一有私慾,即便知覺,自然容住不得矣”的道理。
在私慾剛剛萌生的時候,范仲淹就立刻警覺到其危害,並堅決加以排斥。這種對私慾的警覺,正是源於他堅定的志向和清明的內心。
對於范仲淹來說,他的志向是為國家和百姓謀福祉,而不是追求個人私利。因此,在面對私慾的誘惑時,他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這種堅定的志向,使得他在官場上始終保持清廉自守的品質,贏得了百姓的愛戴。
范仲淹的言行告訴我們,在面對私慾和誘惑時,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覺,堅守自己內心的良知,不被私慾所動搖。
海瑞:罷官拒賄
明朝時期,海瑞以其剛正不阿、清廉自守的品質而著稱於世。他一生不畏權貴,勇於直言進諫,為國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奮鬥。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有一次罷官拒賄的經歷,更是深刻地詮釋了志向堅定,私慾便退的道理。
當時,海瑞擔任著重要的官職,他因直言敢諫而深受皇帝的信任。正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也得罪了不少權貴。這些權貴們對海瑞恨之入骨,時刻尋找機會對他進行打壓。
有一次,海瑞因為一樁冤案而觸怒了皇帝,被罷免了官職。這對於海瑞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他卻坦然面對,沒有絲毫怨言。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職責是為國家和百姓謀福祉,而不是追求個人權勢。因此,他並沒有因為失去官職而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罷官之際,許多同僚和朋友都紛紛前來送別。為了表達對他的敬意和關心,他們紛紛送上各種禮品,希望能夠幫助他度過難關。
這些禮品中,有金銀珠寶、有古玩字畫、有珍稀藥材等,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可是對於海瑞來說,這些禮品卻如同一堆堆的糞土,他絲毫不為所動。
海瑞深知,這些禮品背後所代表的是私慾,一旦接受,就意味著對自己良知的背叛。
在面對私慾的誘惑時,海瑞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他知道,一旦接受這些禮品,就意味著對自己的信念的背叛。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些禮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質。
《中庸》中提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一個真正的君子,即使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也能夠時刻保持警惕,不讓自己的私慾有絲毫的萌生。這種慎獨的精神,也是王陽明心學中致良知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