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克己方能成已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在王陽明的心學中,“心即理”,即人的內心世界與外在的道理是相通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良知,這是我們判斷是非、善惡的準則。因此,要有“為己之心”,就需要遵循內心的良知,剋制自己的慾望。
王陽明認為,“良知是造化的精靈”,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良知,但往往被私慾所矇蔽。因此,只有透過“克己”,剋制自己的私慾,才能讓良知得以彰顯。
在王陽明看來,“心即理”與“知行合一”相輔相成。要想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必須在遵循內心良知的基礎上,將所知付諸實踐。
克己的目的不僅是剋制私慾,更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意義。透過“克己”,我們可以更好地發掘內心的潛力,從而在實踐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有一次,莊子在濮水之濱釣魚,恰逢楚王派遣使者前來請他出任國相。
在許多人看來,這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權傾天下,財富自由。
莊子並未為之所動,他平靜地對使者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已死了三千年。楚王將它的骨甲放在竹箱裡,蓋上錦緞,珍藏在廟堂的樓閣上。作為一隻龜,它是願意死去留下骨甲還是願意活著在泥水裡爬呢?”
使者回答說:“它當然願意在泥水裡爬。”
莊子微笑道:“那麼,請你們回去吧,我會讓龜在泥水裡爬。”
這個故事所傳達的,不僅僅是對於死亡與生存的探討,更是莊子對於自我價值的深刻理解。
在他眼中,生命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死後留下何種紀念,而在於生前如何活得真實、活得自在。他追求的是一種不受束縛、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而非世俗眼中的權力與榮華富貴。
莊子的這種淡泊之志,並不僅僅是一種個人選擇,更是一種哲學觀念的體現。他認為,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無所限制,而是內心的無拘無束。
這種自由不是透過權力和財富所能獲得的,而是需要透過深刻的認識,以及自我修養才能達到。
因此,莊子強調的是對於自我的修養。他提倡“心齋”,即透過內心的修煉和淨化,達到對於世界的深刻洞察。
莊子的淡泊之志並不是一種消極避世的生活態度,而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他追求的是一種精神的自由和超越,一種與自然合一、與道同行的境界。
當我們放下世俗的執著時,我們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莊子在濮水之濱釣魚的故事,正是他淡泊之志的體現。面對楚王使者的邀請,莊子並未被權力所誘惑,而是堅守自己的內心追求,選擇自由與本真的生活。這正是“克己”的體現,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追求和價值,剋制住外在的誘惑,堅持自己的本真。
莊子放下了世俗的慾望和執著,他的內心隨即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這種自由和解放,使他能夠更深入地洞察世界的真相,更全面地理解人生的意義。這也意味著,當我們真正地“克己”時,我們才能達到真正的“成己”。
曾國藩,清朝末年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一部自我修煉、自我超越的史詩。他資質平庸,卻憑藉著非凡的毅力和智慧,成為晚清王朝的中流砥柱。他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他始終堅守“克己,方能成已”這一理念的必然結果。
曾國藩深知,要想在波詭雲譎的官場中立足,必須要有足夠的自制力。他以孔子的“克己復禮”為座右銘,時刻警醒自己要剋制自己的行為。他在日記中反覆審視自己的思想,不斷反思、修正。正是這種嚴格的自我要求,使他在官場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立場。
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曾國藩更是展現了他克己奉公的精神。他以國家利益為重,不顧個人得失,全力以赴平定內亂。他的這種高尚品質,不僅贏得了皇帝的信任,更贏得了百姓的敬愛。
《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無論是帝王還是普通人,都應該以修身為本。修身即是克己,透過剋制自己的慾望和情緒,以達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曾向孔子詢問什麼是仁。
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認為,要達到仁的境界,就需要剋制自己的慾望,按照禮的規定來行事。
一旦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夠保持仁的心態。同時,孔子也強調,這個過程需要自我努力,而不是依賴他人。
顏淵聽了孔子的話後,進一步問道:“請問其目?” 孔子回答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也就是說,要剋制自己的慾望,避免去看、去聽、去說、去做那些不符合禮的事情。只有透過這樣的剋制和自我約束,才能真正達到仁的境界。
要成就自己,就需要不斷地剋制不符合內心良知的慾望。只有透過自我約束,才能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
這種自我約束和自我提升,不僅是一種道德要求,更是一種精神追求。它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自覺,不斷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