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順其良知之發用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聖人只是順其良知之發用,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的發用流行中,何嘗又有一物起於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礙?
在浩瀚的宇宙中,萬物皆有靈性,而人之良知,乃是天地間最寶貴的靈光。它如同明燈,照亮我們的內心世界,引領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聖人之所以為聖,正是因為他們能夠順其良知之發用,讓良知的智慧流淌於天地萬物之間。
在王陽明看來,聖人並非擁有超凡入聖的智慧,而是他們能夠順應自己的良知,讓良知的力量得以充分發揮。
這裡的“良知”,是指人的本心之善,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內在智慧。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天賦於人的本性,它如同明鏡一般,能夠映照出天地萬物的真相。而聖人之所以為聖,正是因為他們能夠順應良知的指引,讓良知的力量得以充分發揮。
在王陽明的哲學體系中,“發用流行”是指良知的作用和流行。他認為,良知不僅是內在的智慧,更是我們行為的準則和判斷的標準。當我們遵循良知的指引時,就能夠做出正確的行為和判斷,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和諧。而這種良知的發用流行,也正是天地萬物得以有序執行的根本所在。
在王陽明看來,任何外在的干擾、誘惑或困境,在良知的智慧面前都會變得微不足道。當我們堅定地遵循良知的指引時,就能夠超越一切障礙,達到內心的至高境界。這種境界,正是王陽明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面臨各種選擇和困境。有時我們會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有時我們又會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我們用良知去審視這些選擇時,就會發現內心深處的聲音,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真正的君子,懂得用良知去衡量行為的意義,而不是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
莊子,原名莊周,生活在戰國時期的宋國。他早年曾習儒學,後因不滿於現實的混亂,轉而研究道家思想。他追求的不是物質世界的滿足,而是心靈的自由與超越。
莊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集中在《莊子》一書中,其中最核心的觀點是“齊物論”。他認為,萬物最終都是虛無的,我們所追求的功名利祿,在本質上都是沒有意義的。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對外物的佔有,而在於心靈的覺醒,以及內在的超越。
在莊子的故事中,他經常透過寓言來闡述人生的真諦。其中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是關於“混沌之死”的。
混沌是中央之帝,它沒有七竅,但被視為完美的存在。有七天神憐憫混沌,便為它開鑿七竅,結果混沌卻因此而死。
這個故事寓意著,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追求所謂的完美,盲目地遵循外部的標準,結果反而失去了本真的自我。這種盲目的追求和改變,正是我們內心的魔障所導致的。
內心的魔障並不是外界強加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內心的一種自我侷限。
這種侷限可能源於過去的經歷、家庭的影響或者是社會文化的薰陶。當我們陷入這種侷限時,我們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從而阻礙我們的成長。
莊子認為,“無為而治”是最好的治國之道,同樣地,“無為而成”也是我們超越內心魔障的秘訣。不要強求自己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也不要過分執著於某種結果。
放下執著,我們才能減輕內心的負擔,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能困住你自己的,永遠是你自己的內心,順應自己的良知,釋放良知的潛能,一切困難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