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勇者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翁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慾正到勝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王陽明認為,真正的勇者,並不是那些在表面上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人,而是在面對內心深處的慾望、情緒和困難時,依然能夠保持冷靜、理智和堅定的人。
這種“大勇”的品質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修煉和磨礪才能逐漸形成。
當我們情緒激動的時候,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口不擇言。真正的勇者卻能夠在這種時候保持冷靜,控制自己的言語和情緒,避免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做出後悔的事情。
一個心靈強大的人,在面對憤怒、嗜慾等負面情緒時,能夠保持內心的理智,不被負面情緒所左右,及時化解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影響。
在《論語》中,孔子曾說:“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在關鍵時刻能夠忍住言語,這是內心深沉的表現,那麼為何要隱忍呢?
言多必失,言多也易暴露內心之不足。一個真正內心強大、有修養的人,在言語上往往是謹慎的。他們深知話語的力量,知道如何用言語去感化他人,知道語言也可以是一種能殺人於無形的暴力。所以,當言語快意時能夠忍默不言,是對內心的修煉和對他人的尊重。
在《道德經》中,老子曾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當一個人過於得意時,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讓驕傲和自滿衝昏了頭腦。真正的勇者不僅在順境中能夠保持冷靜,更能在逆境中展現出堅韌不拔的品質。他們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意氣,不因一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而是時刻保持低調。
孟子曾說:“養心莫善於寡慾。”減少慾望是修養內心的重要途徑,憤怒和嗜慾是人之常情,但如何處理這些情緒,卻考驗著一個人的修養。一個真正的勇者,他們明白只有當內心清淨、無欲則剛時,才能更好地應對外界的誘惑。
在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膨脹以及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往往忽視了內心的修煉。很多人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名利,卻忽略了內心的平靜。
重新審視和傳承傳統國學文化中的智慧,自然也就變得尤為重要。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各國之間戰火連綿。在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有一個天才,他不僅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實現了越國的崛起,更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了激流勇退,成為後世敬仰的智者。
范蠡,一個出身貧寒的布衣,卻擁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和眼光。在吳越爭霸的激戰中,他以卓越的智謀輔佐越王勾踐,最終打敗了強大的吳國,成就了越國的霸業。
在功成名就之後,范蠡並未沉溺於權力的快感,相反,他清醒地認識到功高年邁之時,應激流勇退。
他的選擇並非是出於對失敗的恐懼,而是源於對人生和道的深刻理解。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知道在功高年邁之時,應激流勇退,以免招來殺身之禍。
這種智慧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領悟的,它需要對人性、權力、慾望有深刻洞察。
范蠡深刻領悟到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認為萬物應順其自然,不爭而爭,不強而強。范蠡正是運用了這種智慧,在功成名就之時選擇隱退,遠離權力的爭奪和名利的誘惑。他的人生哲學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認為只有懂得適可而止,才能避免災禍,保持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當越國成功打敗吳國後,他選擇辭去高官厚祿,遠離權力中心,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翁然能收斂得。他明白,權力和名利只是一時的,如果過度沉溺其中,就一定會被反噬。
作為漢朝的開國元勳,張良憑藉著超群的智謀和膽識,協助劉邦奪取天下。不同於其他開國功臣的貪婪與傲慢,張良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了退隱山林,最終得以善終。
張良深知“物極必反”的道理,知道在人生巔峰之後,必然會迎來下滑的命運。因此,在漢朝建立之初,當所有的功臣都在爭權奪利之時,張良卻選擇遠離朝堂,遠離是非之地,這種大智慧讓他得以保全自己。
與張良的睿智相反,韓信卻犯了致命的錯誤。
韓信未能功成身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對自我的清醒認識。他過於自信於自己的軍事功勳,忽略了人性的複雜和權力的無常。他未能意識到在權力鬥爭中,保持謙遜和低調的重要性,而是傲慢自大、目中無人。這使得他在朝堂上樹敵眾多,最終導致了他的滅亡。
一個能剋制自己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在意氣風發時,懂得低調行事,在怒氣將沸時能有所收斂。有智慧的人,其實都反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