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人心和平
王陽明:現代人的精神導師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先生曰:“古人為治,先養得人心和平,然後作樂。比如在此歌詩,你的心氣和平,聽者自然悅懌興起。”
在中國古代,音樂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僅是娛樂或審美表達的手段,更是一種社會治理和心靈教化的工具。
古人認為,音樂能夠直接影響人的情感和心境,因此,透過音樂來調和人心、達到內心的平和,是一種有效的治理手段。
《禮記》中提到的“雅樂”,就是一種被認為能夠引導人心向善、情感平和的音樂形式。
透過演奏雅樂,政府希望能夠培養民眾的道德情操,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與此相對,那些被認為具有煽動性,或者是挑逗性的音樂,則被限制或禁止,因為它們可能會引發人們的紛爭,從而對社會秩序造成威脅。
在王陽明看來,治理社會不僅僅是制定法律、規定製度,更是引導人心向善、培養民眾的良知。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因其能夠直接觸動人的情感和心靈,便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
當統治者或音樂家內心平和、充滿良知時,他們所創作的音樂,也會傳遞出這種平和與良知,從而感染聽者,引導他們迴歸內心的和平。
當音樂所傳遞的平和被聽者感受到時,他們會在內心產生共鳴,進而引發積極的情感和行動。在王陽明心學的視角下,這種共鳴和興起,即是本心良知的自然展現。
陶淵明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便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教育。
在經歷了官場上的種種黑暗與虛偽之後,他選擇了遠離塵囂,歸隱田園。
這一決定並非輕易做出,而是在經過長期內心掙扎的結果。他深知,要實現內心的平和,必須擺脫外界的束縛。
在《歸園田居》中,他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這不僅是對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考。
陶淵明在田園生活中,注重培養自己的“靜”與“定”的功夫。《莊子》中所言“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正是他心境的寫照。
陶淵明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不斷淨化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實現真正的平和。
這種平和不是外界賦予的,而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
陶淵明的平和心境並非孤立的,而是與周圍的世界相互交融的。他在《桃花源記》中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圖景:人人安居樂業,和睦相處。這個理想的社會實際上是他內心平和的外在體現。只有當一個人的內心真正達到平和時,才能對外部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並非世外桃源般遙不可及。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只要我們願意去培養和守護內心的平和,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桃花源。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我們或許無法像陶淵明那樣徹底歸隱田園,但我們可以借鑑他的平和心境,學會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衡。
陶淵明的平和心境,不僅體現在他的詩歌中,更體現在他與鄉親們的交往中。在田間地頭,他與農夫們親切交談;在鄉間小路,他與孩子們歡快玩耍。
在他看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正是他內心養得了真正的平和,才留下了恬淡而富含人生智慧的不朽篇章。
在古老的禪寺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禪師。他一生修行,悟出了許多關於人性和生活的深刻道理。其中,他最為珍視的智慧是關於如何駕馭情緒,如何養得人心平和。
智遠禪師年輕時曾是一個脾氣暴躁、易怒的僧人。每當遇到不滿意的事情,他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大發雷霆。
這種情況在寺院中時有發生,不僅令其他僧侶敬而遠之,也影響了他修行的進步。
智遠禪師漸漸意識到,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不僅會傷害自己,還會阻礙他向佛法心境的靠近。
一天,智遠禪師正在靜坐時,突然領悟到了情緒的危害。他意識到,情緒不僅會干擾內心的平靜,還會影響對他人的人際關係。於是,他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情緒。
智遠禪師開始潛心研究佛法中關於情緒的教義,並從佛陀的弟子阿難尊者的教誨中獲得了啟示。阿難尊者曾經說過:“情緒如同流水,宜疏不宜堵。”
這句話讓智遠禪師領悟到,要駕馭情緒,不能靠壓制或放任,而要學會合理疏導。
為了實踐這一教誨,智遠禪師開始了一系列的修行實踐。他每天都會抽出時間用來靜坐冥想,觀察自己的情緒波動。
每當他意識到自己即將發怒或焦慮時,他會深呼吸數次,然後試圖用慈悲和理性的眼光看待問題。
此外,他還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記錄下自己的情緒變化和心路歷程。
漸漸地,智遠禪師的情緒變得越來越穩定。他不再輕易發怒或焦慮,而是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非難。他的改變令其他僧侶感到驚訝,也使他們重新認識了這個曾經脾氣暴躁的禪師。
智遠禪師的平和情緒,並沒有讓他變得軟弱無力,反而讓他更有力量,更具影響力。他的弟子們紛紛效仿他的修行方法,整個禪寺的氣氛也變得更加和諧寧靜。
後來,智遠禪師經常受邀到其他寺院講經說法,傳播他如何駕馭情緒、養得人心平和的智慧。
古人做事的基礎,是先養得內心的平和,再去發力,這樣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