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在做居巢縣長時認識了魯肅,認為他非同尋常,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友情 [7]。這一年,周瑜和魯肅一同從居巢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 [6]

官居要職

周郎顧曲 [8]000

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策還在釋出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兵眾,調發船糧相助於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我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予我的支援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9]因廬江一帶,士民向來佩服周瑜的恩德信義,於是孫策任命他出守牛渚,後來又兼任春谷長。 [10]

建安四年(199年)孫策要攻打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十二月,孫策帶領周瑜等人攻破皖城,虜獲袁術手下劉勳家人及他們部下的男女親族,其中橋公二女皆國色天姿,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孫策對周瑜說:“橋公的兩個女兒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為夫婿,也足可慶幸了。”接著進攻尋陽,敗劉勳,第二年年初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10]

安邦重臣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臨終時把軍國大事託付給孫權。孫權統業時,年齡尚小,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傑散在各個州郡,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張昭和周瑜等人認為孫權能與他們一起成就大業,所以傾心擁戴他 [11]。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 [12]

當時,孫權只是將軍。賓客禮節都很簡單,唯獨周瑜用君臣的禮節表達對孫權的支援 [13]。周瑜一次對魯肅說道:“過去馬援答覆光武帝說過,‘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如今我們孫將軍親信賢人智士,接納奇才異能,我聽說古代哲人的神秘論證,接承天命替代劉氏者,必定起於東南,推算曆數觀察形勢,最終會造建起帝王基業,與天命相符合,也正在東南。正是有識有志之士歸附英傑的時代。我正通曉此理啊!” [14]周瑜又向孫權推薦魯肅,說他有才幹,可為輔佐之臣,建議孫權應該多方蒐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能讓他們流散外地。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