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在建安七年(202年),下書責令孫權送人質入朝。孫權便召叢集臣會商,大臣們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周瑜雕像

孫權本意不想送人質。於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分析道:“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的邊上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後輩賢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佔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御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麼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於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幾個僕人、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建立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義,拯救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玩火必自焚,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於人呢?”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裡。孫權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1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也要把他當成兄長。”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 [15]

孫權時常 [172]下賜周瑜,一年到頭都有一百件衣服,當時沒有哪個將領能與周瑜相比 [16]。對於孫氏,周瑜也說得上忠貞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曾派善於辯說的蔣幹前去遊說周瑜, 周瑜既十分堅決地回絕了蔣幹,天下計程車人,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78]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孫瑜等討伐麻、保二屯,斬其首領,俘萬餘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千人進攻柴桑,周瑜率軍反擊,俘虜了鄧龍。 [17]黃祖的將領甘寧前來歸降,周瑜認為甘寧是個人才,便和呂蒙一起推薦他,因此受到了孫權的重用 [18]。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征討江夏的黃祖,周瑜為前部大督, [19]兩軍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水戰,江東軍隊終於攻陷夏口,殺死黃祖。消滅黃祖,為孫權奪取荊州掃清了道路。 [127]

力主抗曹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佔領荊州,向東吳進逼。大軍壓境之際,孫權本意與曹操一戰,向下詢問計策,然而孫權的大臣們大多為“主和派”,建議投降曹操。長史張昭等人認為“曹操是豺狼虎豹,挾持天子以征討四方,用朝廷的名義來發布命令,我們如果進行抗拒,則顯得名不正而言不順;將軍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長江天險,但現在曹操佔有荊州的土地,劉表所訓練的水軍,包括數以千計的蒙衝戰船,曹操全部船隻沿長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陸並進。這樣,長江天險已由曹操與我們共有,而雙方勢力的眾寡又不能相提並論。因此,依我們的愚見,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 [117]此時魯肅勸孫權招回在鄱陽的周瑜。

周瑜回來後,先後從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分析局勢 [118],他首先駁斥“主和派”的投降理由說:“曹操雖然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但實際上是漢朝的賊臣。將軍(孫權)以神武英雄的才略,又憑藉父兄的基業,割據江東,統治的地區有幾千裡,精兵足夠使用,英雄樂於效力,應當模行天下,為漢朝清除邪惡的賊臣。何況曹操自己前來送死,怎麼可以去迎降?“ [119]

接著周瑜分析兩軍交戰的勝敗關鍵,指出曹操冒險用兵之四忌:“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馬超、韓遂還駐兵函谷關以西,是曹操的後患;而曹操捨棄鞍馬,改用船艦,與生長在水鄉的江東人來決一勝負;現在正是嚴寒,戰馬缺乏草料,供給未必足夠;而且,驅使中原地區計程車兵遠道跋涉來到江湖地區,不服水土,必然會發生疾疫。這幾方面是用兵的大患,而曹操都貿然行事”。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