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晚年的武則天“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等到退位後,卻不再梳妝打扮,面容憔悴。一次,李顯入見武則天時,為此而大驚。武則天哭泣道:“我從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託付於你,而五賊(參與神龍政變的五王)卻貪求事功,把我驚動到這裡。”李顯聽後,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有觀點認為,正是此事,使得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仍能夠參與朝政。 [3]

上陽宮復原圖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舊唐書》作八十三,此從《新唐書》)。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並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 [84-85]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她得以與高宗合葬於乾陵。 [86]

雖然唐室依照她的遺詔諡號,後來仍有數次修改:

1.

唐隆元年(710年),改為天后。 [87]

2.

景雲元年(710年),改為大聖天后。 [87]

3.

延和元年(712年),改為天后聖帝,不久後,改為聖後。 [87]

4.

開元四年(716年),改為則天皇后。 [87]

5.

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87]

為政舉措

播報

編輯

政治

打擊門閥,扶植庶族,發展科舉

洛陽市天堂遺址壁畫《萬國來朝》中的武則天

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誌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88]

武則天同時還透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

一、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蒐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洛城南門,親自臨試。” [89]成績優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

二、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鹹令自舉”,准許官吏、百姓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

三、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而且還首創殿試製度,如載初二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另外,長安二年(702年),還“初設武舉”,擴大了選官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