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國的銀子終於送到了京師。

除了將這一百萬兩銀子繳到戶部,朝鮮特使代表朝鮮國王給天啟皇帝進獻了厚禮,表現得很乖巧。

內閣首輔顧秉謙,次輔朱延禧,閣老戶部尚書施鳳來,工部尚書徐光啟,兵部尚書王永光,這幾位對幫助朝鮮能起作用的朝廷重臣,朝鮮特使都親自送上了重禮。

看看人家這水平,擱後世叫精準拜訪,目的性明確,沒有浪費,妥妥的社交達人。

這裡面只有徐光啟有點受之有愧卻之不恭,但是人家朝鮮特使非得要送,他打聽清楚了,徐光啟拿到的年終賞賜跟顧秉謙、朱延禧一樣高,屬於最高檔次,是天啟皇帝最最寵信的大臣。

這種人必須要送禮,不送就有可能得罪了。

不但是這幾位,還有薊遼總督孫承宗,山東總督袁可立,朝鮮特使也派專人前去奉上厚禮。

禮多人不怪,就朝鮮特使這種社交能力,最近他在京師受到各種禮遇,混得風生水起。

顧秉謙已經給他承諾,只要建奴敢於侵略朝鮮,大明一定會攻打建奴後方,讓建奴首尾難顧,只能從朝鮮退兵。

顧秉謙建議朝鮮王國,從北往南,在各個城池層層阻擊,不能讓建奴輕易打到朝鮮都城漢城,畢竟大明軍隊攻打瀋陽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大明軍隊這邊還沒攻下瀋陽,漢城卻已經被建奴攻佔,這大明的援救就沒多大意義了。

理是這麼個理,朝鮮要是一點抵抗力都沒有,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救個嘚兒啊。

特使將訊息傳回朝鮮,朝鮮國王其實也是這麼打算的,原本在漢城前面設定了三道防線,現在又增添了兩道,對都城漢城再次增加了防護,為此,李倧在朝鮮進行了廣泛的宣傳,號召朝鮮人民行動起來,抵抗侵略者,保衛自己的家園,保衛自己的國家。

由於建奴攻打旅順失敗,耽擱了攻打朝鮮的程序,卻給了朝鮮更多的備戰時間。

李倧給大明這個宗主國送去了一百萬兩銀子的軍費,心裡篤定大明一定會出兵援助的,按照大明以往的信譽,對朝鮮這個小弟是非常看重的。

當初萬曆年間,日本人侵入朝鮮時,朝鮮向大明求救,大明馬上就派出重兵,將日本侵略者趕出朝鮮,而且那次朝鮮連軍費都沒付。

李倧覺得佔便宜不能太過分,所以這回朝鮮很爽快的付了大明出兵的軍費。

天啟皇帝得了這筆軍費,藉此對旅順之戰的勝利進行表彰。

有功當賞,有過則罰,賞罰分明,此乃為君之道。

他按照現代世界的規矩,先頒發集體獎,再頒發個人獎,個人必須服從集體嘛。

旅順守軍,王恭廠,南京火炮廠,登萊水師,獲得了集體軍功獎,賞銀各得五萬兩。

沈有容及旅順各級軍官,優秀士兵,王恭廠火槍製造主管技師,南京火炮廠火炮生產主管技師,開花炮彈生產主管技師,山東總督登萊巡撫袁可立,獲得了個人軍功獎,賞銀各得一千兩。

不要覺得少,這年頭銀子的購買力很強,普通士兵一個月的軍餉拿到手也就一兩銀子,一千兩銀子在鄉下可以購買一百多畝良田,瞬間就能當上地主,你還會覺得少嗎?

同時,天啟皇帝批准,南京兵部尚書孫元化獲得大明皇家工程院院士職位,是繼徐光啟、宋應星之後的第三位大明皇家工程院院士。

天啟皇帝批准,王恭廠火槍製造主管技師吳老倌,南京火炮廠火炮生產主管技師戴升,南京火炮廠開花炮彈生產主管技師徐阿義,晉升進入大明皇家技術院,獲得院士職位,此三人是大明皇家技術院首批院士。

吳老倌的主要功績,就是在皇帝給出的設計創意下,改良了火槍的擊發裝置,製造出了燧發槍,提高了火槍設計速度和射擊精度,使大明軍用火槍的實用性大大增強,成為大明軍隊的制式武器,成績優秀,貢獻突出。

戴升的主要功績,就是在孫元化的指導下,發明了高壓捶打工藝,生產出了高強度炮管鋼鐵,大大提高了火炮的質量,使火炮在正常的發射頻率下,不再發生炸膛事故,讓火炮成為大明軍隊的常備利器,功勳突出。

徐阿義的主要功績,就是創造性的設計製造出了開花炮彈,這種炮彈雖然不是後世的金屬外殼炮彈,而是採用牛皮紙和棉布作為包裹外殼,內裡填充火藥和鐵釘鐵片碎瓷片,由火炮發射後落地爆炸,彈片殺傷力恐怖,比原來的實心炮彈殺傷力提高了幾十倍。

這種開花彈的設計非常巧妙,其原理相當於後世八路軍搞出來的沒良心炮,只不過工藝比沒良心炮更加精妙,開花炮彈使用雙重引爆裝置,一個是導火索,炮彈發射後利用炮膛火力點燃導火索,數秒後不管炮彈落沒落地,就會引爆炮彈。

另一個引爆裝置相當於鞭炮中摔炮的引爆方式,炮彈落地時的重力會觸發引爆,這種雙重引爆方式可靠實用,在旅順之戰中得到驗證,所有的開花炮彈都爆炸了,炸死的建奴不計其數。

這個不計其數不是多到數不清,是許多建奴被炸爛了,沒法計算準確的數字。

所以徐阿義的功績非常突出,貢獻巨大。

滿朝文武傻眼了,不是說技術院院士需要經過地方官員推選,六部稽核,然後內閣報送皇帝批准的嗎?

怎麼皇帝直接宣佈批准了?

顧秉謙給了他們回覆,這三名技術院院士所在單位是王恭廠和南京火炮廠,都是工部直屬工廠,他們三人經過工廠推舉,工部稽核,內閣報送進宮,皇帝批准,程式上完全符合規定。

沒毛病,況且這三人對旅順之戰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誰也無法抹殺,這個檔口誰也不敢反對三個工匠成為技術院院士。

這次表彰大會的內容都在大明邸報上進行了詳細報道,一下子引起了全國性的轟動,輿論的熱度也從是否獨尊儒家之爭上轉移了,三個工匠成為大明皇家技術院院士,成為擁有正四品待遇的技術官員。

大明已經廢除了匠戶制度,間接提高了工匠的社會地位,但這些政策跟吳、戴、徐三位榮獲大明皇家技術院院士相比,吸引眼球引爆熱議的程度差遠了。

一時之間,酒店茶館,大街小巷,村頭巷尾,甚至田間地頭,都是議論紛紛,連正在耕田種地的老農,也泛起了心思,我是不是該多動動腦筋,也搞搞新發明,怎樣種好地,怎樣提高產量,怎樣打動皇上,讓他也給我弄個院士噹噹?

正四品的大官啊,跟知府大人一般大,太誘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