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明朝的政治鬥爭,那是相當兇險的。
站錯隊的,不但官位難保,甚至會有生命風險,葉向高作為三朝元老,見多了這種事。
萬曆年初,張居正權傾朝野何等風光,死後就被皇帝抄家;此後的內閣首輔申時行吸取教訓,暗中抱緊萬曆皇帝的大腿,落得一個善終。
他葉向高兩度為相,比起申時行,要硬氣許多,可也不敢明著跟皇帝作對,現在告老還鄉了,就盼著能有一個善終,怎會再去參與那些紛爭是非?
他人老了,眼睛還亮著呢,那些想把他架上去跟皇帝抗爭的,根本就是不懷好意,輸了,就讓他當替罪羊,贏了,他一把年紀快要入土了,還想怎樣?
這裡面的彎彎繞,他一個三朝元老兩度為相的人會看不懂?
他給天啟皇帝的上書,總結起來就一句話:百家爭鳴方能強國。
態度很明確,就是站在皇帝這邊。
天啟皇帝收到葉向高的上書後,馬上將它全文刊登在新一期的大明邸報上,這麼好的機會怎能錯過。
一時之間,輿論大譁,保守派徹底懵了。
他們想推舉出來的領頭羊,率先叛變了!
保守派本來就是暫時團結統一起來的,這下子內部又要鬧分裂了,那些原先是葉向高這個派系的,或者是他的擁躉,都在考慮要不要改換門庭?
有些本來就是想要投機的,馬上沉默了,想著過一陣子再站到少壯派那邊去。
天啟皇帝此時推出了大明皇家科學院,待遇級別等同於大明皇家工程院,不過因為暫時找不到人來擔任科學院院長,只能由皇帝親自兼任。
科學院區別於工程院,由各地官府推舉那些在天文、地理、數學、格物、醫學等領域有深厚造詣,有研究成果的學者,由皇帝稽核後授予科學院院士職位。
工程院、技術院的院士,大多為實用型人才,而科學院院士,則是純粹的某種學說的學者,只是他可能是這種學說的開創者、佼佼者、大成者。
皇帝此舉又讓保守派雪上加霜,一蹶不振,少壯派則高呼萬歲,皇上給天下學子又增加了一條出路,一條上升通道。
天下學子那麼多,自有那種喜歡埋首書本不喜俗務的書呆子,這種人要是弄出點名堂,居然也能登堂入室功成名就,看來這才是真正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歷史在這裡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走向一條不同的軌跡,後金國的皇太極開始醉心於政治權謀,大明卻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
其實這段時間壓力最大的不是告老還鄉的葉向高,而是大明教育總局的實際領導人、內閣次輔朱延禧。
他本來就是保守派的一員大佬,可這位大明教育的實際領導人,不得不跟隨皇帝的導向,站到了少壯派一邊,雖然他多少有點身在曹營心在漢,可他作為朝廷重臣,根本不會在這種時候表態。
朱延禧捫心自問,內心傾向保守派,是因為他是從科舉考試進入官場的,不能吃著科考的飯,享著科考的福,卻要砸科考的飯碗,做人不能這麼昧良心。
但身為朝廷重臣,天天處理國家政務,經常受天啟皇帝這個學生的影響,也能看明白,大明現在國力增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不要談什麼聖賢學說包治百病自能強國,身處中樞,他自然知道,前兩年的大明可是岌岌可危,國庫空虛,外敵兇猛,而大明軍隊腐朽,屢戰屢敗,建奴快要打到山海關了。
可當時的朝堂上還在勾心鬥角黨爭不休,沒有人能拿出切實有效的辦法,能讓大明振作起來,魏忠賢上臺後更是變本加劇,朝廷一派烏煙瘴氣,王朝末年的徵象已經出現。
而力挽狂瀾的,正是今上,天啟皇帝,尊他為師的皇帝。
朱延禧的所見所識,告訴他,感情用事是不行的,即使內心傾向保守派,可他作為內閣次輔、中樞重臣,更要注重國家利益。
這是一個大明重臣的擔當。
葉向高的上書更是堅定了他的想法。
捫心自問,他朱延禧的才幹比不上葉向高,但他現在的地位已經不輸葉向高,雖然他沒有擔任過內閣首輔,但他曾經擔任過一個多月的監國,總理朝政,這是葉向高都沒有得到過的至高地位。
正是這一個多月的總理朝政,讓他有了更多的認識,更多的擔當。
你沒當過家,不知道一個家庭會有多少繁瑣的家務,多少意想不到的開銷。
你沒當過皇帝,體會不到當皇帝的壓力和艱難。
見微知著,舉重若輕,都是不可多得的修養。
雖然打了敗仗,後金國要攻打朝鮮的計劃依然會實行,皇太極聽取了范文程的建議,派出兵馬加強金州城的守衛,堵住旅順明軍北上進攻後金國的必經之路。
至於皮島的毛文龍,因為攻打旅順失敗,皇太極已經不敢下決心攻打皮島,畢竟皮島與大陸隔著一片海峽,後金國沒有水師,靠收集小船渡海攻擊皮島,皇太極覺得有點懸。
經歷了一次慘敗,女真人已經收斂了許多,不再覺得自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後金國家底不厚,女真族人數量有限,可不敢隨意消耗了。
但是放任不管皮島的毛文龍部,又覺得不妥,一旦他們攻入朝鮮,毛文龍部在後方襲擊騷擾,甚至進入遼東腹地襲擊村鎮,也會造成不小的損失。
不得不說,大明圍困建奴的三個支點,位置不錯,各有各的作用,讓建奴始終不敢放開手腳,頗有顧此失彼的焦慮。
打不死你,卻噁心死你,反過來,你打不死我,卻不能噁心我。
就是讓你束手束腳,讓你難受。
皇太極也是做了後金國的汗王以後,才體會到這種感覺,寧遠、旅順、皮島三地遙相呼應,憑藉著強大的水師,大明將這三地組合成一張網,把後金國圍在遼東一隅,雖然這種封鎖圍困不是全方位的,但已經讓後金國感到了壓抑。
連在他看來足智多謀的范文程一時也無法破解,因為這種封鎖依靠的是大明強大的國力做後盾,如果沒有強大的財力物力支撐,沒有強大的水師及時補給增援,這三個支點早就被後金軍隊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