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為信是一個典故,首批大明皇家技術院院士就是相同的例子。

這件事造成了轟動效應,產生影響最大的,還得是工匠這個階層。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活生生的例子就在身邊,羨慕嫉妒恨的也有,怒其不爭的也有,更多的是覺得幹這一行有了奔頭。

這個民族勤勞,聰慧,肯吃苦,有韌勁,忍耐力強,底層百姓渴望上進的動力不可估量。

直到現代世界,有上進心依然是女性擇偶條件之一,這是根植於民族血脈基因裡的印記。

這個年代的社會精英——士林階層,根本不知道底層百姓這股上進心的力量有多恐怖,在這個社會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庶民的力量。

原本的歷史,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國家各個階級相對平等,才讓庶民的力量爆發出來。

在這個位面,雖然方式不同,但同樣引爆了這股了不起的力量,一直被統治階級壓制的力量。

因為皇帝給這些底層人民開闢了一條前所未有的上升通道。

天啟皇帝也沒有想到,旅順之戰的勝利,會吃到這麼豐厚的紅利,大概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太渴望一場勝利了。

自從建奴崛起後,大明對上建奴屢戰屢敗,這一場又一場的敗仗,對這個民族的自信心損害非常大。

聽聽大明對女真人的稱呼:建奴,足夠蔑視吧,可我泱泱華夏,中央帝國,竟然一次又一次的敗給建奴,你讓天下百姓作何感想?

他們會自我懷疑,不再自信。

而旅順之戰的勝利,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滋潤了民族自信心。

不要懷疑這一點,後世的清末,外敵入侵,清政府一場又一場的失敗,讓這個民族失去了天朝帝國的自信心,看見洋人就害怕,就低頭,逐步產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至今也無法根除。

堂堂華夏,被倭寇全面入侵,失去了大半個中國的土地,最後民間稱呼日本人由倭寇改為東洋人。

人類乃至動物,天性中就有慕強心理,外敵強大到不可戰勝,自信心肯定會被踐踏乃至摧毀,這是正常生物特性。

現在的大明,即使是底層百姓,也看不起外國人,儒家文化的長期馴導,百姓講禮儀,知廉恥,懂規矩,仁義禮智信深入人心。

為什麼看不起外國人呢?

因為外國人不講仁義禮智信,言語粗鄙,行為出格,我們斥之為蠻夷。

天啟皇帝是現代人,深知輿論引導的重要性,這段時間,他作為大明輿論的幕後推手,掀起了一場又一場輿論風波。

之前關於獨尊儒家的討論,漸漸被其它風波淹沒轉移,可最後對於是否獨尊儒家沒有結論。

跟現代世界的熱搜頭條一樣,再驚爆眼球的新聞,時間久了,都會轉為平淡。

關於是否獨尊儒家也是一樣,其實沒有結論,某種意義上就是結論,說明不再獨尊儒家也就這麼回事,老百姓知道了,最後就習慣了。

這是一種被後世驗證了的社會效應,可這個時代的讀書人不明白啊,他們身處其中,往往最後也是隨大流,見怪不怪了。

天啟皇帝用這一招軟處理,沒有給出官方結論,沒有否定少壯派的觀點,其實就是預設。

從開辦部辦學院、省辦學校起,這場爭鬥其實已經開始,可那個時候保守派因為利益妥協了,再來上這麼一場輿論風波,保守派其實已經輸了。

關鍵是皇帝沒有采用極左極右非此即彼的做法,依然實行科舉考試製度,科考錄取名額依然沒有減少,這在保守派看來,他們也不算失敗。

讀書人這個階層是大明的知識分子階層,其實從他們內心來講,也認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一種合理正確的生態,這是一種文化自由、思想自由、學術自由的生態,對於知識分子來說,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生態。

在許多時候,這是一種求之不得的社會生態。

所以關於是否獨尊儒家的討論,最後就這樣不了了之,無論是少壯派,還是保守派,雙方都覺得自己一方沒有失敗,成為一種合理存在。

哲學上的觀點,存在即合理,就是這個道理,就是這種狀態。

天啟皇帝對於這樣的結局很滿意,潤物細無聲的改良,對國家的損害是最小的,雖然他搞出的動靜談不上潛移默化,但爭論侷限於輿論,而非鬥爭,沒有暴力,已經非常好了。

有時候他甚至覺得,留著建奴慢慢搞死他們,或許會對他將來的社會改革更有幫助,只要一次次的戰勝建奴,就能一次次的吃到勝利的紅利。

可他現在天天努力訓練教導營,就是想一次性的殲滅建奴,一次性的解決掉這個心腹之患。

其實現在的大明軍隊,跟建奴騎兵野戰,依然沒有優勢,如果丁守中的軍隊練成,再加上大量的火槍兵和炮兵,熟練配合,或許可以跟建奴騎兵野戰硬拼,只是明軍想要取勝,犧牲肯定是相當大的。

畢竟建奴騎兵的機動性太強了,如果他們不想硬拼,大可轉頭逃跑,依然可以儲存主力,想要殲滅他們很困難。

唉,惆悵啊,現在居然在為是否一次性的幹掉建奴而惆悵,真是奇葩,不,這是一種得瑟!

後金國這邊,根本沒有察覺他們和大明的實力已經發生很大的改變。

皇太極已經決定出兵朝鮮,原本他想自己親自掛帥出征,可是范文程建議他留守瀋陽,因為上次旅順之戰的慘敗,如果後金國全部主力出征朝鮮,大明和蒙古各部落或許會趁機攻入後金。

范文程感覺相當敏銳,他已經預感這次攻打朝鮮不會太順利,旅順失利就是預兆。

他們最後商定,由代善和阿敏率領本部人馬,共同掛帥出征朝鮮。

代善實力強大,是正紅旗和鑲紅旗兩旗旗主,阿敏是鑲藍旗旗主,他倆合起來共有近三萬女真騎兵,實力足夠強大,再帶上一些漢人降軍和民夫,完全可以號稱五萬大軍。

而自己和莽古爾泰留守瀋陽,穩定後方,防止有人偷襲。

皇太極心裡有譜後,馬上召開議政會議,商定出徵朝鮮的最後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