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二炮”的倒戈影響十分惡劣!“討袁救國軍”第一軍三萬餘人本是孫中山手中最精銳的部隊,現在直接被袁世凱拉走,防線立刻被撕開一個大缺口;“趙二炮”這人朝秦暮楚現在調轉槍口打自己人,義兄“劉麻子”的部隊很快就全線潰敗。有了這個惡劣的表率,江西、安徽那邊也紛紛有將領反水,“討袁聯盟”很快就分崩離析大敗潰輸。

江西都督李烈鈞和安徽都督錢民本來就是投機分子,一看形勢不好紛紛投誠;唯有江蘇都督“劉麻子”不願投誠,他和義弟邱有斌、革命元老孫中山、黃興等人紛紛亡命日本。

在日本大家自然受到了邱有斌的義弟、時任日本仙台師團師團長小野次郎中將的熱情款待。小野次郎為了保護大家的安全,特意請大家搬進自己的司令部,與自己同吃同住;每人身邊都安排了一個班的衛兵,晝夜不離。如此這般,袁世凱幾次三番派來的殺手也只能是無功而返。

袁世凱仍不死心,又幾次三番透過外交渠道,要求日本政府引渡回這幾個“叛國重犯”。日本政府為此找到了小野次郎,誰知小野次郎圓滑地打起了“太極”說我這裡沒這些人啊,袁世凱拿不出切實證據,只好乾瞪眼。

在這裡大家痛定思痛,總結經驗教訓,以圖東山再起。經過一番極其痛苦的反省,孫中山卻錯誤地認為中國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專制放權嚴重,因此把同盟會改組為“中華革命黨”,所有原同盟會會員都必須重新入黨,否則按脫黨處理;重新入黨時必須打“手模”(即留下指紋存根),喝血酒,宣誓只效忠於領袖孫中山先生一人,甘願為領袖孫中山先生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絕大部分原同盟會會員都順從了;唯有黃興和邱有斌提出了激烈的反對。他們都一致認為孫中山這一做法盲目宣揚個人崇拜和忠君意識,是極大的倒退;為此三人當著大家的面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脾氣異常暴躁的黃興甚至還拔出了腰間的左輪手槍,揚言要親手斃了孫中山這個“革命的叛徒”!雖然很快就邱有斌等人奪了下來。

邱有斌和黃興被迫退黨;中國民主革命勢力發生了可悲的大分裂。顧全大局的邱有斌依然時常找孫中山探討時局,他的義弟小野次郎也並沒因為這個不和諧的音符對孫中山等人有絲毫的怠慢。

孫中山等人提出要以“革命的暴力對付反革命的暴力”,但具體使用什麼手段呢?很簡單,那就是“老套路”——暗殺。這套手段早在辛亥革命前就曾大肆使用過,為此邱有斌還和孫中山發生過多次激烈的爭吵。這次孫中山等人又故技重施,提出“對敵人憐憫就是對自己殘忍”,要“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以命還命,以命換命”,不顧及民眾傷亡大搞恐怖活動,搞“自殺式”行刺。

此時的邱有斌已在日本仙台開設醫館,懸壺濟世。一家人也都在仙台,三個兒子很快就掌握了日語,說話行事有模有樣。邱有斌聽聞此訊息後又趕緊前往覲見孫中山,苦口婆心地勸說其不可行此旁門左道,不可浪費志士仁人和無辜百姓的鮮血去做這事半功倍之事;而應大力發展忠誠可靠的革命武裝力量,以在革命基礎較好的中國南方武裝割據逐步蠶食的方針去奪取全國政權。

孰料孫中山聽了後大搖其頭:

“邱老弟啊邱老弟,你那法子的確是陽關大道,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啊!中國人民實在是被壓迫得太苦了,我孫某人恨不得馬上就解放了他們,還他們以幸福、平安的生活!我們不怕怕打破瓶瓶罐罐,不要怕流血犧牲,要以‘只爭朝夕’和‘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精神與反革命苦鬥到底!”

邱有斌毫不示弱:

“你這是在號召無謂的犧牲!你這是在浪費志士仁人的鮮血和生命!”

大家都不歡而散。於是乎中華大地上的恐怖暗殺和爆炸是一件接著一件一樁接著一樁,無辜民眾的鮮血四溢橫流。

不久後又發生了一件事情:中國光復會首領陶成章在上海廣慈醫院養病期間被人殘忍地刺殺,連中十一彈!

此事一出舉國皆驚。這絕不亞於前不久中國同盟會執行主席宋教仁先生被刺殺一案!袁世凱政府趁機大肆宣傳,說這是“逆黨內訌”,一時間議論紛紛,滿城風雨。

聞此訊息邱有斌感覺十分震驚!要知道中國光復會可是當時中國境內最有影響力的兩大政黨之一,甚至一度影響力超越中國同盟會!中國光復會的首領陶成章銳意革命能力很強,然而其自視甚高,不僅堅決不與袁世凱政權合作,也一再拒絕與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合作。

中華革命黨自然反唇相譏,極力辯解說這是袁世凱政府的陰謀,賊喊捉賊,嫁禍於人。然而邱有斌感覺此事決沒有這麼簡單:他知道前不久前孫中山又派出特使前去上海廣慈醫院與其秘商聯合重組一事,然而卻被陶成章斷然回絕。

不久後案件告破,兩名行刺者一個被擒,一個在逃。被擒的那位在一番嚴刑拷打之下統統招認了:謀刺陶成章是中華革命黨特別行動處處長蔣介石下的密令,而蔣介石也親身參與了謀殺任務!

訊息傳來,舉國譁然。大家紛紛指責中華革命黨太過於冷血——怎麼連同屬革命陣營的中國光復會首腦都去暗殺?

袁世凱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打擊中華革命黨的絕好機會。他手下的喉舌們火力大開,一時間中華革命黨成為了眾矢之的。

邱有斌知道事情的真相後極為痛心,當即找到孫中山理論。孫中山一開始自然是極力否認,並口口聲聲以革命領袖名義擔保絕無此事;後來實在捱不過了,孫中山終於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