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武王封諸侯—集權的初步嘗試
君臣那點事別樣的史記 侯秋水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繼位。此時,天下三分之二已經歸周,然而殷紂依然每天醉生夢死,沉迷酒色。周武王在位第九年,在太師姜子牙的謀劃下佈告天下,討伐殷紂。等周武王率軍越過黃河,到達孟津時,不期而聚的諸侯有八百之多。看到如此眾多的諸侯聽命跟隨自己,周武王沾沾自喜,意欲一鼓作氣繼續向東進發,拿下殷紂。然而,姜子牙卻告訴他時機還未完全成熟,讓他再等幾年。
又過了兩年,等殷紂那邊傳來比干的心臟被挖了,姜尚告訴周武王這次可以討伐殷紂了。於是,周武王再次佈告天下討伐殷紂。本來天下對殷紂已經失去信心,現在聽說殷紂把他叔叔比干的心肝挖了剪著吃,更覺得殷紂不是個玩意,都恨不能馬上把他的腦袋割下來餵狗吃。民心如此,結果周武王東征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沒多長時間就打到殷朝朝歌城下。
此時,殷紂外無援國,內乏將兵,不得已把都城中的奴隸、僕人召集起來,再加上原有的一些部卒,湊合了湊合,號稱二十萬出門迎戰。雖然兵寡勢微,但殷紂自恃神勇仍抱著一絲僥倖心理,幻想憑藉自己一己之力擊敗武王大軍。
兩軍對壘,殷紂胯下赤兔馬,手持劈山斧,威風凜凜,吼聲如雷,連暴幾聲:“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誰敢與我決一死戰。”
姜子牙在指揮台上看得真切,也不理睬殷紂,令旗一揮,周朝大軍潮水般湧來。殷紂急忙歸隊,指揮將士應敵,將士卻個個對他怒目直視。殷紂連斬兩位將官,看不起作用,就掉馬逃回城裡去了,而他的二十萬大軍也隨之作鳥獸散。
逃回城裡,殷紂看大勢已去,穿上自己的寶玉衣服爬上以前供自己尋歡作樂魚肉池林中的鹿臺自焚而亡。周武王進到城裡,把殷紂身邊的一些奸佞小人淫樂妃子統統斬殺,把被殷紂投在監獄中的有識之士正人君子一律從監獄中放了出來,並給予獎賞。一時萬民稱頌。
等到這邊殷都朝歌安定下來,周武王便率領姜子牙一班大臣重回到西邊自己的都城鎬京。回到鎬京周武王和姜子牙等群僚合計了一段日子,論功行賞大封諸侯。這次封賞周武王吸取了殷紂亡國的教訓,自家親哥弟兄表兄表弟們佔了諸侯國的三分之二還多,並且簇擁在鎬京的周圍。
在所有分封的諸侯國裡面,有兩個比較特殊,一個是姜尚,一個是殷紂的兒子祿父。因為在興周滅紂的過程中,姜尚的功勞最大,所以姜尚第一個受封,且在所有分封的諸侯國裡面姜尚的的封國即齊國面積也最大。
儘管周武王對姜尚恩寵有加,估計是對姜尚不放心,姜尚的封地大是大,但是在東邊大海邊,也就是今天的山東一帶,距離周朝都城數千裡,其目的顯然就是避免姜尚封國對周王室產生威脅。
分封殷紂兒子祿父不知是周武王自己的本意,還是姜尚或其他臣僚的主意。但祿父的封地就是原來的殷地,目的很明確就是想讓祿父幫著安撫穩定這一地的局勢。可奪了人家江山,說到底也是不共戴天之仇,於是周武王在分封祿父的同時,還特地安排自己的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扶持祿父治國安邦。祿父估計自己也清楚管叔鮮、蔡叔度呆在自己身邊是監督控制自己。可事物的發展常常充滿了變數,數年後,管叔鮮、蔡叔度竟簇擁著祿父造起來,這一點估計周武王做夢都沒想到。
中國有句俗語:姑舅親輩輩親,兩姨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死了姨娘斷了親在現實生活中或許是真的,但姑舅輩輩親顯然就不符合實際了。別說輩輩,姑舅之間能維持四輩親三輩親就不錯了。試問諸位,有幾位還和父親的舅舅那邊保持聯絡的。別說姑舅,就是聚居在一塊的叔叔大爺過幾輩也就形同路人了。周武王想用血緣關係的遠近分封諸侯來避免殷紂那樣的結局,短時間內這種策略或許會起點作用,但時間一長這種策略就不起作用了。試想到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一個諸侯國還惦念相互之間你離我比較近,他離我比較遠。即使有遠近也只是利益上的遠近,而非血緣親情上的遠近。
殷紂滅亡,周總結殷紂滅亡的教訓,同樣秦始皇滅掉六國,定天下為一,要總結周滅亡的教訓。朝堂之上有人提出商、周江山之所以綿延數百年,是因為天下有大量諸侯國的存在,正是這些諸侯國屏障了商、周的江山,維護了商周的統治那麼久。面對如此宏論,那些想討封的功臣良將紛紛附和,但李斯站出來反對。李斯說正是諸侯國之間的紛爭連年征戰才導致了民不聊生,才導致了周朝的滅亡。兩種觀點嚴格對立,一種觀點是大封諸侯,一種觀點一個諸侯也不封。何去何從,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觀點。在秦始皇看來,天下就我一國,就我一家,自此,少了國與國之間爭鬥,那我秦朝江山豈不是一代一代一朝一朝傳下去,以致萬世無窮。於是,秦嬴政定自己為始皇。想象很豐富,願望很美滿,可現實很殘酷,秦家天下別說萬世,僅傳了二世就灰飛煙滅了。
項羽滅秦後,大封天下,或許因為項家子弟軍功都不大,或許是為了顯示自己大公無私的高風亮節,分封的諸侯國除了自己沒有項氏成員。而這次分封正中了李斯說的話,諸侯國沒等分封落地便戰火再起,華夏大地重新陷入一片混亂。其結局是漢劉邦滅掉項羽,重新定天下為一。
前有周有秦始皇有項羽,自然要把經驗教訓綜合到一塊。諸侯不可不封,如果不封,秦二世是榜樣;諸侯必須封,並且要親哥弟兄及兒子佔大頭,即使這樣也不放心,還要把異姓王慢慢除掉,於是就有了狡兔死、走狗烹的韓信。異姓王沒了,但時間長了,同姓侯也就不再是同姓侯,也會對自己構成威脅,於是到漢景帝時,晁錯登臺亮相出場了。晁錯想為主子銷藩,鞏固主子手中權利,可沒等完成使命,主子反而把自己項上人頭砍了下來。
硬消藩不成,可藩又必須消,怎麼辦,世上自有聰明之人,給主子建議,讓各諸侯也擁有分封世子的權利。於是,大國變小國,小國變更小國,而最終演變成了李斯設想的國無諸侯的狀態。這種狀態沒有諸侯之間爭鬥,相對是比較平和,但一旦爭鬥便是山崩地裂的農民大起義,而此時該王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西漢、東漢、隋朝、唐朝、明朝、清朝不都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