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君臣那點事別樣的史記 侯秋水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殷紂暴虐無道,天下人心思周,紛紛歸附周國,但也有兩個人非但不歸附周,還在周武王伐紂的路上截住周武王,責備他伐紂,由此被作為名人載入中華史冊,這兩個人就是伯夷、叔齊。
傳說伯夷、叔齊是殷朝末年孤竹國的兩位皇子,其中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按照當時君位傳長不傳幼的慣例,在伯夷、叔齊他們的父親死後,君位應由長子伯夷繼承,可這哥倆的父親就象前面提到的春秋吳王壽一樣感覺三子叔齊仁義聰明能幹,有意讓叔齊在自己死後接班繼承君位,而叔齊說什麼都不答應。
可能是孤竹國國君得了腦溢血死得比較突然,以致他到死也沒決斷出自己死後君位傳給誰,於是在他死後,伯夷讓叔齊繼承君位,說這是父親的意思,叔齊則加以拒絕,說這樣做就違背了禮制。僵持不下,伯夷離家出走,心想我走了,君位你該繼承了吧。可哥哥伯夷出走,家裡還有個二哥,叔齊就讓二哥繼承君位。可這二哥也是個仁義之人,說讓你繼承大統是父親的意思,大哥不敢違背父親心願,我作為二哥怎麼敢違背呢。局面仍僵持不下,叔齊思來慮去,心想大哥能離家我為什麼就不能離家呢?於是在一風高月黑之夜叔齊也離家出走了。
伯夷、叔齊哥倆離家出走,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在這幾十年裡,殷朝國內發生了諸多大事件,例如妲己進京被選為妃子,殷紂建鹿臺,殷紂殺九公囚禁西伯昌等等。隨著這一系列大事件的發生,殷朝國勢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而隨著殷朝國勢衰敗,老百姓的日子也日趨艱難,好多人家一天三頓飯改成了一天兩頓,而這也苦了離家出走的伯夷、叔齊哥倆。
伯夷、叔齊哥倆自幼生活在王宮,每天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哪裡知道稼穡生機之艱難,等腦子一熱出了王宮,來到社會上,雙手是有,但種莊稼種莊稼不會,修屋蓋房不會,拉車挖土又沒力氣,做個教書先生人家又嫌自己學問淺。
要吃飯,要生存,怎麼辦?回去,老二已經坐穩了君位。得了,不是有一個乞丐剛走過去嗎?學人家吧。什麼面子,什麼尊嚴,生存要緊,於是乎,兄弟二人不約而同做起了乞丐。
可乞丐也不好當啊,仁義點的還給口飯吃,不仁義的到人家家裡直往外轟,有的甚至放出狼犬追咬自己。尤其這兩年,老百姓自己家裡的日子還接濟不上,哪裡還肯施捨乞丐飯吃。於是,伯夷、叔齊最近幾個月三天兩頭才能吃上頓飯,餓得都是皮包骨頭,至於那身上衣服更是破衣爛衫,僅能護住身體關鍵部位而已。
這天,伯夷行乞到一大戶人家,正要進門,正好有一個乞丐從裡面要飯出來。同病相憐,伯夷上前和這個乞丐打招呼問好,猛然發現這個乞丐很像自己的弟弟叔齊,一細問,果然是叔齊。霎時,兄弟二人抱頭痛哭都說對不起對方。
等心情平靜下來,兄弟二人開始合計以後的生活怎麼辦。合計來合計去,因為聽別人說西伯昌的周國治理得不錯,尤其是善待老人,兩人決定一塊到周國養老去。遺憾的是沒等走到周國,半路上卻遇到周武王的伐紂大軍。
伯夷、叔齊這輩子最看重的就是孝道,就是尊禮,聽說前面過來的是周武王的伐紂大軍,二人霎時怒氣沖天,不管不顧就攔住了周武王,說周武王父親還沒埋葬,就動武屬於不孝,又說周武王作為臣子討伐自己的君主屬於不仁。武王的衛兵看到這倆混蛋玩意口出狂言,要把他們殺了,一旁的的軍師姜尚感覺這兩人還算講義氣,就阻止衛兵把伯夷、叔齊放了。
伯夷、叔齊老虎嘴裡撿了條命,本來打算去周國養老,看到周武王如此也不去周國了,繼續在各地乞討,而沒多久,周武王率大軍攻破殷朝歌,殷紂滅亡了。
聽說殷紂滅亡,天下歸了周國,伯夷、叔齊痛不欲生,在荒郊野地撿來一些廢紙,當作燒紙,又拿來幾塊坷拉當作祭品,祭拜了殷紂一番。二人祭拜殷紂的同時自然免不了大罵周武王,罵周武王眼裡無君無父,罪該萬死。
祭拜完殷紂,伯夷、叔齊再次踏上行乞之路,等伯夷到一戶人家討得口乾糧讓等在外面的弟弟叔齊吃,叔齊卻若有所思。伯夷不明所以催弟弟趕緊吃,叔齊猛然把乾糧扔出老遠,說國家沒了,他不能吃周朝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伯夷向來認為弟弟比自己高明許多,既然弟弟說周朝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不能吃那就是不能吃,也把手裡的乾糧扔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現在無論哪裡都受人家周朝姬氏管轄,又周朝土地上產的糧食吃不得,怎麼辦?於是,伯夷和叔齊直向南走,走了七七八十十一天,來到周朝和他國邊境上無人管的灰色地帶首陽山上。至於伯夷和叔齊這一路是怎麼走過來的,路上是不是吃過周粟不得而知。伯夷、叔齊來到首陽山,原打算採些野果子充飢度日,誰知這首陽山土地貧瘠,整個山上除了石頭還是石頭,寸草不生。所以沒過多久,伯夷、叔齊兄弟倆就餓死在了首陽山上。
伯夷、叔齊死後數百年到春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非常推崇伯夷、叔齊,稱他們為古之賢人。孔子推崇伯夷、叔齊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他是針對當時的諸侯國貴族爭權奪利殺君如宰牛有感而發的,而後世的統治者們卻把其學說當成維護自己統治的工具。正如德國詩人海涅說的,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假設靈魂真的存在,那孔老夫子在天之靈看到自己的學說被後世選擇性的濫用,一定心有不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