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世祖後謖固定流傳後世的江山父傳子模式相比商朝帝位的傳遞模式弟、子不分少了些爭執,但爭執還是存在的。因為無論上古時期的周朝還是距離現在最近的清朝每個皇帝都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再加上不提倡計劃生育,這樣不可避免地就造成了皇子氾濫,少的四五個,多的幾十個。雖然約定俗成按禮制傳長不傳幼,但面對帝位天下唯我獨尊那麼大的誘惑,做弟弟的又豈能甘心。在誘惑面前,秦二世有沙丘之變賜死了哥哥扶蘇,唐太宗有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哥哥李建成。相比商朝的帝位傳遞弟、子不分,有德有能者上位,父傳子的帝位傳遞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加劇了紛爭,使紛爭變得更血腥更殘酷。

春秋吳國吳王壽看到小兒子季扎優秀,想把國君位置傳給季扎,小兒子季扎不答應,於是吳王壽採取了個折中辦法,自己死後讓君位在幾個兒子之間傳遞,意思是最終讓小兒子季扎繼位。同樣周朝先祖投降主義者古公亶父也遇到了春秋吳王壽相同的困惑。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季歷特別優秀,可礙於季歷的兩個哥哥,又不好意思明確讓季歷繼位。而季歷的兩個哥哥在看出父親的意思後,不等父親發話,主動離家出走,把帝位讓給了季歷。顯然季歷的兩個哥哥比季扎的兩個哥哥更加賢惠更加識大體,至於後世的秦二世,還有那個唐什麼宗之類,思想境界更不可和季歷的兩個哥哥相比。

漢語成語家族裡面有這樣一個成員: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研究哲學研究主義的人們普遍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也正是基於這樣一個觀點,現實生活中好多人並不認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這個成語,可把季歷的哥哥、胡二世、唐什麼宗等等並且在一塊,放在顯微鏡下細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成語的正確性。就好像一個人成長,這個人可能越變越好,也可能越變越壞,以致稱為貪汙犯殺人犯。西方在發展過程中有過一段復古的文藝復興,我華夏或許真的需要在某些方面返古,最好返到上古時代的商、周去。

季歷兩個哥哥讓賢成就了季歷,也成就了後來的大周。季歷繼位後勵精圖治,廣施恩德,諸侯紛紛歸附。季歷死後,繼位的是他兒子姬昌,也就是西伯昌。西伯昌更是繼承了他父親以及祖父的優良品質,在治國上更加兢兢業業,常常忙得飯都顧上吃,其國力國勢也更勝於他父親他祖父時。

期間流傳這樣一個佳話,某兩個諸侯國因為邊界起了紛爭,前來找西伯昌調解,但等進入到西伯昌領地,看到這裡民風淳樸,相互之間互謙互讓,頓時感到十分羞愧,也不等見到西伯昌就回去了。無獨有偶,等到了清代,山東聊城兩家因為宅基地邊界產生了糾紛,其中一家給在京城當官的親戚寫了一封求助信,親戚收到信後回書一封,上寫: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收到回信,這家主動把宅基地往後退了三尺,另一家看到對方如此做,也把宅基地往後退了三尺。為此,兩家化干戈為玉帛,彼此成了好鄰居。據說山東聊城兩家之間的那條六尺巷現在還存在。顯然,清代為宅基地紛爭的這兩家歷史知識文學知識比較匱乏,如果他們知道上面西伯昌時期兩個諸侯國邊界是如何解決的,估計就不會產生糾紛,自然也就不會給京城的親戚寫信了。人們常說家國天下,家同國,國同家,治家如治國是有一定道理的。

面對殷紂的荒淫殘暴及西伯昌的日益強大,殷紂朝堂裡面有見識的人物紛紛離開殷紂投奔姬昌,姬昌對他們大小都安排了官職,但姬昌從內心深處感到他們均不是治國大才,為此常常苦惱。某日西伯昌用自己創立的易經算了一卦,說渭水邊有聖人出現,於是就駕車前去尋找。可到了渭水邊,發現除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正在釣魚外空無一人,西伯昌懷疑自己卜卦出了問題深感失望,正打算離開,只見那老頭猛地往上一甩魚竿,魚竿下面竟是個直鉤。看到直鉤,西伯昌警覺起來,上前去和老頭攀談一番,發現老頭果然見解非凡,隨即把老頭帶入宮中委以重任,這老頭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姜尚姜子牙。當然,姜子牙歸順姜子牙除了上面版本,還有其他一些版本,哪個版本是真,歷史久遠早已無法考證。但姜子牙是個大才,輔佐周文王以及後世的周武王推翻殷紂王卻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西伯昌得到姜子牙輔佐如虎添翼,或軟或硬進一步蠶食商朝的各個諸侯國。某諸侯國不願歸順西伯昌,前去向殷紂尋求支援,說不搭救它再這樣下去天下就是人家西伯昌的了,殷紂回曰:我命在天,他能如何?再聰明的人也有短板,迷信可謂殷王紂的短板之一,而這一短板最終要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