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目標:把錢花光!
穿進農家洞房,大佬種田很忙! 冬雪夏酒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李景華是秀才,土地免稅80畝,李家的土地,差不多就有80畝。
請了佃戶幫忙種植,因為全部是肥沃的良田,所以交租50%。
一年下來,畝產糧食約3石(一石約30kg),收糧120石,留下60石糧食吃,剩餘的60石賣錢,一石糧約半兩銀子。
這樣算下來,光是土地的收入,李家一年就可以得30兩左右。
而且,李景華的私塾,每年也可以收不少學費。
但是,李家收入的多,支出也很多。
古代,書籍是奢侈品之一。
能讀上書的,基本上都是富家子弟。
一本書的價格不會低於二兩銀子,這樣算下來,一年到頭,李家估計也存不上十兩銀子。
尤其是這幾年大旱,糧食收成不好,租子又幾乎沒有收,這20兩銀子,已經是家裡許久的存款了。
20兩,雖然對於農戶人家,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如果想要去縣城裡買商鋪,顯然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縣城裡的一個商鋪,少說也要幾百兩銀子,若是想要買個帶小院兒的,那肯定是要上千兩的。
二十兩裡,都是碎銀子,桑榆從中拿出一塊,用戥子稱了重量,放進荷包裡,以備不時之需。
其他的,留著做以後的啟動資金。
順手就把小箱子放進了空間裡,這茅草屋的安全性並不好,要是摸進去一個偷兒,那可就大大不妙。
揣著錢鎖了門,桑榆一邊走,一邊想著古代農民的生活。
這個年代的土地產量,大概只有三百斤左右。
這還是良田的產量,要是田地差點兒,或是遇上旱澇,就連三百斤都達不到。
而一個普通人一年的口糧,按照正常來算,大約是需要兩百多斤,就算是頓頓吃稀飯,至少也需要一百多斤。
也就是說,一畝地一年的收成,交了稅,大概也就夠一個人吃。
家裡沒有地的,就必須佃地主的地,交了租子和稅,就更加剩不下幾個。
生活不易啊。
桑榆想起了自己空間裡剩的那小半袋大米。
那些都是袁爺爺改良後的高產大米,可惜,全部都是去了胚芽的,不可能種得活。
桑榆不禁想起了空間裡的那口井,如果裡面真是靈泉的話……
別傻了,有點生物常識都知道,就算是天王老子來了,也不可能讓沒有胚的種子發芽。
桑榆搖搖腦袋。
真要提高產量,那肯定是要做雜交育種的,甚至還需要基因工程。
而現在的技術遠遠達不到。
如果水稻不行的話,那就只有寄希望於幾種高產的作物。
像是生薑、大蔥、洋蔥、西紅柿這些,雖然也高產,但是不能當飯吃。
可以當主食,又高產的,那就要數紅薯、玉米和土豆。
這個時期並沒有紅薯、玉米和土豆,桑榆記得,土豆、玉米和紅薯都是外來物種。
她的空間裡沒有土豆和紅薯,出任務之前好像買了玉米和小番茄,好像並沒有吃完,回去好好找找,看有沒有收拾進空間裡。
要是有的話,倒是可以學學種植。
桑榆一邊琢磨,一邊來到縣城裡。
如今是早上,縣城裡的人還是很多。
李桑榆以前就在縣城裡生活,倒是對縣城裡非常熟悉。
大街上有許多的小攤。
有賣些小玩意兒的,什麼糖人,泥塑,木雕什麼的,小朋友喜歡的小物件。
賣吃食的也有,桑榆挨個去看了,都是些包子饅頭、餃子、燒餅、面什麼的,看起來還不錯。
但是以前李桑榆吃過,依稀記得那些東西的味道,應該是不怎麼樣。
對於收入並不多的人來說,食物可以果腹,已經足夠,所以食物並不追求味道。
而且,像是生薑、陳皮、茴香、草果、桂皮肉蔻這些,其實都是當成藥材來使用的。
人們不是不知道它們可以做香料,而是價格太貴。
如果用來做食物,那麼成本就會很高,味道是好了,價格也就會高出許多,有可能入不敷出。
甚至由於食鹽價格昂貴,連鹽都不敢多加,缺了調味料,做出的食物就自然不會好吃。
賣菜的攤子最少。
這個年代,但凡勤快會持家的婦人,都是會在房前屋後種點菜。
真要是出來買菜的,那多半是大戶人家的採買。
這邊還有賣蘑菇的,看品種,還都是桑榆認識的品種,雞縱菌,冬菇,香蕈,刺芹菇,還有長裙竹蓀。
看起來十分肥嫩,價格也是十分感人。
蘑菇一向屬於山珍,尤其是在古代,沒有人工培育,能不能吃到,都要看天老爺。
今年春天下了雨,這幾天已經有蘑菇了,下午她就去採蘑菇去。
桑榆邊走邊看,被路邊的一個小攤子吸引了目光。
那是一個賣狗崽的攤兒。
賣狗崽的倒是稀奇。
一般來說,如果想養狗的話,村裡誰家的夠下崽了,去抱一隻就成。
所以這出來賣的狗崽,總會有那麼點不一樣吧?
桑榆看著那攤主口若懸河。
說著自己的狗,那是多麼威武雄壯,和狼對上都不落下風。
周圍看稀奇的倒是挺多,主要是聽攤主講故事的,想買的是一個都沒有。
都不富裕,抱誰家的狗崽兒不是狗啊,非得花錢買一隻?又不是錢多了燒得慌。
桑榆就是那錢多了燒得慌的,她想買一隻小狗兒。
她喜歡小狗,而且自己家住在山邊上,養只狗可以看家護院,順便她想試試空間水的作用。
這個不能過明面兒,所以只好自己先買一隻,回去立刻試試。
一隻小狗十文錢,還是挺貴。
桑榆也不會選狗,就直接挑了一隻長得最好看的,全白的狗子,看品種,就是最普通的田園犬,不過耳朵更尖,倒是有幾分狼狗的樣子。
看樣子攤主也不全是說大話。
抱著小狗崽,桑榆轉身去了旁邊的王記糧鋪,這次的主要任務就是買糧食。
這個年代,主食的種類,是黍粟稷麥麻稻,烹飪方法,就是脫殼磨碎煮糊糊。
這個時期的磨碎,可不是和現代的一個意義。
現代意義的粗加工,那也是機械磨得細細的,換到這個時候,那就是細糧中的細糧。
這個時候的加工技術不好,所以磨碎也是粗加工。
硬得像石頭,裡面的殼還會剌嗓子,就像之前吃的黑麵饃饃。
黑麵饃饃其實是黃色的,是草草磨碎的小麥粉,也叫灰面,裡面還有沒磨碎的麥子,還摻有麥麩。
要是真以為回了古代,在這時候可以頓頓吃上白米飯,那可真的就是想多了,只有地主以上的,才有這種享受。
前幾年大旱,有些人家連糠都沒得吃呢。
桑榆按照記憶,買了一些小米和黑麵,十斤高粱米做主食,再買一斤大米做掩飾。
空間裡還有小半袋米,雖然空間時間不流動,但是她總有饞的時候,偶爾打打牙祭,還是可以的。
雖然買的不多,但是林林總總算下來,也花了七十二文錢。
其中高粱米五文一斤,黑麵7文,小米8文,糙米10文。
桑榆把米麵放進揹簍,離開了糧鋪。
錢不夠用啊。
一共就一百四十五文錢,一下子就去了二分之一。
買了米以後,還需要買油和鹽。
油有兩種,一種是葷油,一種是素油。
葷油是就是自己去肉鋪裡買板油,自己煉製。
不過想也知道,那價格必定是十分感人的。
據李桑榆的記憶,板油的價格最貴,要賣到十八文一斤。
比正兒八經的五花肉還要貴。
五花肉是十四文一斤,肥肉十六文一斤,瘦肉是最便宜的,只需要十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