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一到江南便發現,此次平叛可要比上次平定江南難多了。上次作戰雙方都是正規軍,只要將對方的軍隊戰敗,攻下對方的國都,俘虜對方的皇帝,戰爭也就結束了。所以開皇九年的那次平定江南,打的是順風順水。
此次江南叛亂可謂是全民皆兵,到處都在叛亂,楊素他們攻下這個城池,還有那個山寨;等他們拔了這個山寨,還有那個山頭……楊素很快就發現這次平叛是越打叛軍越多,他們已經深陷江南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楊素此次出征,他帶上了在對突厥作戰時的一級戰鬥英雄——敦煌戍卒史萬歲。楊素率領大隊人馬與江南的世家大族作戰。由史萬歲帶領一支兩千人的分隊,去平叛小股叛軍。
史萬歲剛開始打的還比較順,他憑藉自己的英勇威武,只要擒獲叛軍首領,群龍無首的叛軍就會瞬間做鳥獸散。沒想到的是,那些被打敗的叛軍就藉助地形優勢,開始往深山老林鑽,這些人很快又同山林裡的其山大王合在一起,組成新的叛軍集團……
為了徹底消除叛軍,史萬歲他們只好往深山老林鑽。當時的江南植被非常的好,道路幾乎沒有,交通只能靠走,通訊只能靠吼,這對於地形不熟的史萬歲他們來說可是太慘了。叛軍已經領略過史萬歲的超級戰鬥力,於是他們就利用對地形地貌熟悉,跟史萬歲他們玩起了躲貓貓的遊戲。
深陷深山老林的史萬歲他們,幾乎每天都是被叛軍牽著鼻子走,他們是想打又打不到,想抓又抓不著。最難的是他們自從脫離大部隊後,也就完全得不到任何後勤保障了,很快他們攜帶的糧食就被吃光了。還好江南深山裡溪流縱橫,滿山野果,渴了可以取溪水解渴,餓了還可以摘些野果裹腹。
時間長了將士們的營養可就有點兒跟不上了,為了讓大家吃到一些葷腥,補充一下兒蛋白質,史萬歲既要一邊同叛軍作戰,還要想法搞些狩獵,讓士兵們打打牙祭。還好史萬歲是名神箭手,再加上山林裡野獸頗多,捕上幾頭野豬,射殺一些野雞,到了晚上他們就可以組織一次篝火晚餐。時間久了,好多將士的身體由於缺乏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他們的身體都開始出現浮腫了。
到了晚上,山林裡又多又大的蚊子能把人身上的血液吸乾,史萬歲他們只好用白布把手和臉包住,才能勉強入睡。南方空氣溼度大,深山老林裡晝夜溫差又大。到了晚上,氣溫驟降,空氣中的水分凝結成露水,把將士們的衣服都浸透了,冰涼的衣服裹在將士們的身上,這對於將士們來說,又是一大折磨。
最討厭的是那些躲在暗處的叛軍,一到夜間他們就開始不停地敲鑼吶喊,他們妄圖透過疲勞戰,將史萬歲他們的精神拖垮。待史萬歲他們極度疲憊不堪的時候,給他們來個致命一擊。史萬歲看破敵人的計謀,索性將計就計。他將士兵分成兩撥兒,一撥兒負責站崗,只要對方不搞突襲,任憑他們徹夜吶喊,站崗計程車兵只管是巋然不動。另一撥兒士兵則用白布塞住耳朵,安心睡覺,養精蓄銳。到了後半夜,兩撥兒人進行互換。白天史萬歲他們都故意裝出一副被折磨的疲憊不堪,哈欠連天的樣子,迷惑對方……
就這樣,對方一直折騰到第四天早上天剛矇矇亮的時候,吶喊聲驟停,整個山谷靜得只能聽到山谷裡的小溪的潺潺的流水聲。史萬歲立馬便判斷出這是對方要出擊了,他於是將計就計,讓將士們全部躺下裝出一副沉睡的樣子。
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叛軍又派偵察兵探察了好幾次,確定史萬歲他們全部沉睡時,他們才準備行動。
只聽得一聲清脆的布穀鳥叫聲劃破沉寂的山谷,叛軍們全部躡手躡腳地由四面八方向隋軍包抄過來。待敵軍接近到史萬歲約五步遠的距離時,他率先順手抓起身邊的武器,像觸電般一躍而起,驚的叛軍們一下子全傻愣在原地。說時遲那時快,史萬歲還沒等對方反應過來之際,他已將離他最近的一名叛軍的腦袋給劈下來了……其餘的隋軍士兵也都同時一躍而上,大家舞動手中的武器奮力廝殺起來,史萬歲他們將這幾天積攢在心中的窩囊氣,全部透過手中的武器,宣洩在叛軍身上,很快他們便將送上門兒的叛軍全部殲滅。
剛把這裡的叛軍剛消滅完,另一個山頭上又扯起了大旗……史萬歲他們就像是一支消防隊員,撲滅了這處的險情,還沒來得及休息片刻,又趕往下一個戰場趕。數月來他們不是在救火,就是在救火的路上。打著打著,叛軍數量不但不減,反而是越打越多。那時候沒有衛星定位,再加上他們本來對地形就不熟,可以說他們每次去平叛的時候,都是連偵查的機會都沒有,只要看到哪個山頭有叛軍,他們就得馬不停蹄的去平叛。就這樣,打著打著,史萬歲他們全在深山老林中迷路了。數月來史萬歲這支分隊徹底和主力部隊失聯了,楊素都以為他們這兩千人都已被叛軍給團滅了,就差點準備給他們開個集體追悼會了。
史萬歲他們這邊也在積極開展自救工作,情急之中,史萬歲便把“漂流瓶”派上用場了。那個年代還沒有玻璃瓶子,史萬歲便就地取材,砍伐竹子製作漂流瓶。他把這幾個月來他們這支小分隊所經歷過的戰鬥、以及他們目前所處地方的地形地貌及參照物全寫進書信中,然後把它塞進了竹筒裡,密封好之後,史萬歲便把這個特製的“漂流瓶”放進溪流裡,任它順流而下。
有個老農在溪流的下游打水的時候,發現了這個明顯加工過的竹筒,他就把它給撈了出來。當他開啟一看,發現裡面是重要的軍事資訊,他便馬上把信上交給當地官府。那封信很快就輾轉到楊素手中,當他開啟一看,得知史萬歲他們在這數月裡一共打了一百多仗,有時候一天甚至要平息好幾處叛軍,他們每天都過著艱苦卓絕的日子……
老將軍看過信之後,感動的是老淚縱橫,他趕快將情況上報了隋文帝。隋文帝得知情況後,也覺得史萬歲他們確實是太不容易了。隋文帝就賞了史萬歲家屬十萬錢,史萬歲本人也升了官。
楊素這邊兒也趕快派出援兵,對史萬歲他們開始實施援救。這支救援隊由當地一名資深的老獵手當嚮導,同時參考著史萬歲在信中所描述的地形地貌。他們在深山老林裡整整搜尋了十二天,才成功將史萬歲他們從深山老林裡給帶了出來……
隋文帝這個時候也開始反思了,他也很清醒的認識到,江南目前的形勢,絕不是單純靠軍事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情況要比他以前想象複雜的多。經過深思熟慮,隋文帝決定派晉王楊廣到江南採用懷柔政策,對江南民眾進行安撫。
這個時候楊素之所以派楊廣前往江南,一是楊廣也和楊素一樣參加過平陳戰爭,對江南比較熟。更重要的是楊廣對江南有感情,因為楊廣娶了江南的太太,也就是後梁的公主。後梁有個著名的王子叫昭明太子,他修了一部非常著名的書《昭明文選》,他是一個大文人。楊廣的王妃正是昭明太子的玄孫女,她的家學淵源很好,文化也很大,在她的薰陶下,楊廣也特別愛學習。他不僅學習南方詩風和文化,還學了一口吳儂軟語,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江南控……
楊廣到了江南辦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拉攏江南的儒家知識分子。當時江南有個著名的文人叫潘徽,是位著名的禮學專家。當年隋朝和陳朝友好的時候,每年都要派使者互訪。有一年隋朝派出的使者是一名禮學專家,陳朝這邊也應有所回應,陳後主就派了潘徽進行接待。
雙方的禮學專家碰到一起,正式交流的時候,潘徽講的是滔滔不絕,引經據典,駁的北方使者是啞口無言,潘徽的名氣在江南一下子就起來了。所以楊廣這次來到江南,便第一時間,將潘徽羅織在自己的幕府裡,讓他進行編書。
楊廣讓編修的書名字叫《江南及禮》,由潘徽做總編。總編主要是做大的整合工作,下面肯定還需要一大批執筆人。這些人選的權利,楊廣完全交給了潘徽,這也就等於是潘徽給了江南的一些文化人,提供了一次再就業機會,這些應選上的文人們對潘徽和楊廣自然是感恩戴德。他把潘徽拉攏好了,又透過潘徽又網路了一大批儒家知識分子,這樣就等於說楊廣把江南文化的主流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裡。儒家文化是古代江南文化的根基,這樣一來,輿論和民心肯定都對楊廣有利了。
楊廣在江南乾的第二件事兒是拉攏佛教的高僧大德,佛教在江南的勢力非常大。當年梁武帝曾四次要出家,想獻身佛教。俗話說: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文化也是如此,既然皇帝都這麼痴迷佛教,老百姓自然對佛教文化非常推崇。既然佛教在江南影響力這麼大,楊廣就想借助這股勢力。
楊廣看中了一個叫智大師的人,他出身於世家大族,因為個人信仰才遁入空門。後來他成為天台宗的一代宗長,在江南的宗教界盛名遠揚。楊廣一到江都就給智大師寫信了,請他到江都來弘法。他給智大師的信寫的非常客氣,自稱弟子楊廣,還沒見到老師呢先稱弟子,這樣可以彰顯自己的誠意。智大師也是一個有風骨的人:一個征服者,我和你套什麼近乎,所以就很乾脆的一口回絕了。楊廣對此很是有耐心,一次請不來,他就第二次請,第二次還不來他就三次請。楊廣是一次比一次誠懇,一次比一次謙恭,看你受了受不了。最後智大師終於是妥協了,也就接受了楊廣的邀請,決定駕臨江都。
楊廣趕快抓住這次表現的機會,馬上在江都府舉辦了一個千僧會。就是組織了一千名高僧來迎接智大師。當時那場面鬧大了,到處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可是給足了智大師面子。
接下來楊廣就開始正式拜智大師為師了,受菩薩戒。所謂菩薩戒就是在家出家,在那個年代,所有的居士所受的戒都叫菩薩戒。既然當了佛家弟子了,智大師就給他取了個名號叫總持菩薩。總持是梵文的音譯,漢語的意思就是持善不失,持惡不所起,概括起來的意思就是揚善抑惡。智大師對楊廣是寄予很大希望的,希望他能在江南抑惡揚善。
禮尚往來,楊廣也尊稱智大師為智者大師,從此智者大師這個名號就留在了中國佛教史上了,這可是江南佛教史上的一段佳話。從此以後師徒二人便開始密切往來,光他們留下來的書信就有四十多封。楊廣的這種虔誠的態度也就引起了當時佛教界的好評,並藉助佛教的巨大的影響迅速輻射到全社會去,讓大部分民眾心裡也比較滿意了。
楊廣在江南的所作所為,其實正是在修正隋文帝的文化政策。隋文帝當時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北方人給南方人做老師,教人家五教。楊廣則反過來充分尊重南方的知識分子,讓江南人自己編書。隋文帝在江南壓制佛教的發展,楊廣就儘自己的力量保護佛法。這正是楊廣的聰明之處,他之所以敢和隋文帝的政策逆向而為,那是因為他知道隋文帝此次派他來江南的目的,就是對既定的那些不利於團結的政策予以修正。他做的非常好,可以說是潤物細無聲。就這樣,楊素用武力鎮壓,楊廣用文化化人。兩個人是一頓胡蘿蔔加大棒,文武兼施,終於在開皇十二年,將此次江南叛亂給徹底平息了。
透過這次評判,國家有效地打擊了南方的世族和豪強,加強了中央集權。這場戰爭中,世族和豪強他們是死的死,傷的傷,垮的垮,再也不能起來挑戰中央政權了。這樣中央集權就可以有效在江南順利推進了,這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大方向的。
同時這次江南叛亂,也使隋朝君臣們明白了:人家江南已經獨立發展了三四百年,必定保留著他自身的特點。國家如果要想穩定江南,就必須尊重這些特點。換句話來說,軍事整合,是一場戰爭就可以完成的。但是政治整合,社會整合和文化整合,一定是個任重而道遠的長期工作。統治者只有明白了這一點,並按照循序漸進的方針,讓各方面進行慢慢磨合,他的統治能力才會徹底加強。
再一點就是,在這次江南平叛之後,楊廣的勢力又進一步大大加強了。上次的平陳戰爭,雖然楊廣也參加了,那次他只是掛名指揮,真正發揮大作用是高炯和背後的文帝。可這次再平江南就不一樣了,楊廣是透過自己的智慧為穩定江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也是他的個人形象,在江南人的心目中有了很大的提升,並且對楊廣今後的個人發展,甚至隋朝的歷史命運都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只有讀懂歷史,借鑑歷史,才能讓我們在完成中國統一的神聖使命中少走彎路,實現平穩過渡和諧發展。
再看今天,中國收復香港後,為了保證香港平穩過渡。實施了愛國統一戰線,即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進“一國兩制”方針的貫徹實施。國家又不斷研究新情況和新問題,充分調動各界和各族人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迴歸後的香港,形成了新氣勢和新局勢。
“一國兩制”是一個高瞻遠矚的偉大創造,是人類文明進步史的一個偉大創舉。香港迴歸後,“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成偉大現實。中央政府堅持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全力支援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地方政府依法執政。迴歸後的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廣大居民繼續以自己的習慣的方式生活。香港仍然保持著自由港特色和國際貿易、金融,航運中心的地位,繼續被公認為亞洲乃至全球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