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九年,隋文帝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打敗了陳朝,實現了南北統一,整個戰爭進行的是順風順水,這可讓隋朝的君臣確失得意了一把,可以說他們都有些飄飄然了。致使他們在對陳朝的治理過程中,過於簡單粗暴,深深觸犯了江南民眾的利益。就在平陳戰爭不到兩年的時間,陳朝境內爆發了一場席捲整個陳朝的全民叛亂。

江南發動叛亂,主要是隋朝對江南的老百姓不夠好。隋文帝對江南文政治、經濟、文化的進行整合的初衷沒有錯,只是他在推行的過程中,忽略了老百姓的感受,有些操之過急了。

隋文帝還算是個比較厚道的君主,他對陳後主非常好。自從陳後主被俘虜到長安城之後,隋文帝便給他三品官的待遇。而且每次組織宴會時,隋文帝都要邀請陳後主參加。隋文帝還特別注意細節,他囑咐每次宴會上所奏的音樂都要演奏北方的音樂,因為他擔心陳後主聽到南方的音樂時,萌生思鄉之情。

隋文帝還經常打聽陳後主每天都幹些什麼,手下人就向他彙報說:陳後主每天都是悶悶不樂,只是不停的喝酒。隋文帝立馬說:那怎麼能行啊,喝酒傷身,於是他便想讓人勸勸他不要喝那麼多酒。可後來一想,他就剩下這一點愛好了,如果他不喝酒那他還能幹啥啊,於是就吩咐相關部門敞開了供應。陳後主在歷史上所有的亡國之君中,他的待遇算是相當好的了。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比較出名的文藝型皇帝,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生於帝皇家,才華橫溢,只會貪圖享樂,就是不會治國。陳後主陳叔寶大家可能知道的會少些,唐朝大詩人杜牧曾寫過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詩中的後庭花,指的就是陳後主寫的《玉樹後庭花》,整首詩寫的詞藻華美,句式工整,算的上是當時宮廷詩中的絕美代表。南唐後主李煜可算是家喻戶曉了,一提到他的大名,立即就會想到他寫的“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名句名詩。還有宋徽宗趙佶,他自創了“瘦金體”書法,並自成一派“院體”花鳥畫。

這些文藝型的皇帝,除了喜歡專攻文藝,大都在政治上沒啥其他大的追求。他們自然不會為了建立千秋大業而去勞民傷財,所以在他們統治時期,老百姓的生活還算過得去。這三個藝術型皇帝還有個驚人的相似之處,便是在他們的北面都有個非常強悍的鄰居,而且他們三個都成為了他們的那些不友好鄰居的俘虜。陳後主算是三個人中最幸運的一個,隋文帝一直待他不薄,他是自己鬱鬱寡歡而死,算的上是正常的自然死亡。李煜是被宋高宗趙光義一杯毒酒賜死,宋徽宗趙佶命運最慘,他是在金人的殘酷蹂躪下,客死他鄉……

隋朝平定江南後,為了便於控制江南,防止那些有文化有學識的人起來造反,便將陳朝大部分的文人學士遷到了北方。他這樣做使太多家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當時有個破鏡重圓的真實故事,折射出了江南人民的悲慘遭遇。

故事的主人公是陳後主陳叔寶的妹妹樂昌公主,她嫁了個才貌雙全的駙馬叫許德言,兩個人是郎才女貌,夫妻恩愛。在陳朝沒滅亡之前,他們一直過著神仙眷侶般的殷實生活。

許德言是個非常有水平的人,當他看到北方的隋朝在隋文帝的治理下,國事日昌,勢有吞併天下之勢。而他們這邊,他的大舅哥陳後主卻只會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國事日衰。於是他就對樂昌公主說:照這樣發展下去,咱們國家總有一天會被北邊的隋朝吞併。到時候以你的美貌,再加上你的才華,你很可能會成為大戶人家的小妾。一入侯門深似海,到那時咱們要想再見面可能就很難了。咱們夫妻恩愛多年,如果還想再續前緣,就要有個信物牽線……

思來想去,許德言便將家裡的一面銅鏡掰開,他自己留了一半兒,把另一半交給樂昌公主,並給他的夫人囑咐道:如果有一天咱們夫妻真的分散了,咱們現在就約定好,雙方都在每年正月十五那天,到集市上售賣各自手中的半面銅鏡,如果兩面銅鏡能對在一起,說明咱們的緣分未盡,還有再團員的機會……

果然沒過幾年,隋朝就平定了江南,統一了全國,樂昌公主被俘虜到了長安,隋文帝便將她作為戰利品,賞給了大將軍楊素做了小妾。樂昌公主才貌雙全,自然很受楊素的寵愛。

對於樂昌公主來說,雖然楊素平日裡對她寵幸有加,但是她還是更懷念那些被前夫獨寵的美好時光。樂昌公主每日都在想念他的前夫許德言,期待在有生之日,他們還能再見上一面。於是樂昌公主就依照前夫的約定,在正月十五那天,讓他的老奴拿著她手裡的那半面銅鏡到集市上去售賣。只要有人前來問價格,他就故意把價格要的高高的。當人們看看他手裡那半面破不溜丟的破銅鏡,再一聽他那高的離譜的要價,自然對它是敬而遠之。

第一年過去了,沒有音訊,第二年過去了,仍然沒等到許德言,第三年過去了,她盼的那個人還沒出現……

許德言自國破家散之後,便開始四處流浪,過著顛沛流離的艱苦生活。過了好多年他輾轉來到了長安城,雖然他的生活過的非常窘迫,但心裡還是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結髮妻子。他始終牢記著同樂昌公主的約定,於是就在正月十五那天,他打算到長安城的集市上碰一下兒運氣。

掃了幾條街後,他發現一個老奴正在售賣半面銅鏡,並且要價特別高。於是他便趕忙走上前去,拿出自己的那半面銅鏡,兩半面銅鏡就嚴絲合縫地對在一起了。看到這一幕,許德言高興的是欣喜若狂,他迫不及待地向老奴詢問樂昌公主的現狀。當他一聽到她現在是楊素的小妾時,心一下子就涼了,因為他非常清楚,楊素當時在大隋朝堂上,可是紅的發紫的人物。以許德言目前的身份,他想要見上樂昌公主一面,都可謂是難於上青天。至於他想要把樂昌公主從大將軍府裡撈出來,那更是白日做夢。

不知所措的許德言思索了半天,實在是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於是他只好無奈地在銅鏡上題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看到那面重圓的銅鏡,和她朝思暮想的前夫在上面題的詩時,她終於可以放心了,總算知道前夫的下落了。可回想一下兒自己現在是深陷侯門,她一個寄人籬下的弱女子也只能是睹物思人,無計可施……

楊素看到樂昌公主近幾日總是悶悶不樂,便問她是不是有什麼心事。樂昌公主思前想後,感覺還是如實相告會好些,於是她便將自己的心事和盤托出。楊素本來就是個風流倜儻的人,當他聽了她們倆的那段傳奇故事後,於是便決定會一會許德言。

許德言應邀來到將軍府,三個人坐在一起,場面是相當的尷尬。為了打破僵局,楊素率先發話了,他對樂昌公主說:你詩寫的很好,就目前的形式,請你做首詩,如果你寫的好,我就成全你們。才華橫溢的樂昌公主,不假思索就出口成章:今日何遷辭,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做人難。意思是:今天可真是個令人尷尬的日子,面對著我的前夫和現在的丈夫,我是笑也不敢,哭也不能,現在才體驗到了做人實在太難!這首詩寫出了在當時的亂世之中,一個弱女子的心酸。寬宏大度的楊素徹底被這首詩打動,當時便決定成人之美。於是他就把樂昌公主又還給許德言了,同時還贈予了他們一大筆錢,讓他們到江南老家再續前緣。

這就是破鏡重圓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悲慘命運,可是大多數普通民眾決沒有樂昌公主那樣的好運氣。當時社會上,有多少上至王孫貴族下至普通百姓流離失所,又有多少江南女子流落北方,更有多少江南計程車人失去原有的社會地位……當時的社會到處醞釀著不滿和動盪,隋朝失去了江南民眾的人心,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隋朝對江南的社會改造過急。江南一直是世族社會,世族社會的特點就是皇權比較弱,政府比較小,人民比較自由。而那些世族,地方豪強或者少數民族首領,他們的權利比較大,甚至說可以為所欲為。隋朝統一江南時,也就是開皇十年,得到的人口只有二百萬人口。江南地盤兒那麼大,經濟發展水平那麼高,報上來的只有二百萬人口,肯定是有大問題的。這是因為好多老百姓都被世家大族給庇護起來了,他們成了那些世家大族的依附人口了,政府根本統計不上來。隋朝皇權那麼強大,怎麼會容忍南方的世家大族跟國家爭奪社會資源,為了集中皇權,隋朝便對南方的政府進行了改造。

隋朝首先是取消了江南的郡這一級,和隋朝一樣實行州縣兩級制。所有州縣的領導全由北方人擔任,南方原有的地方領導要麼被俘虜到北方,要麼就全部下崗。隋朝還在鄉鎮設立鄉正或者里長,深入基層普查人口,不允許世家大族再隱漏人口。隋朝這些做法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符合當時中國發展的基本思路。但是他們推行的有些操之過急,非常快的就想把事情做好,不僅觸犯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也觸犯了豪門的利益,同時也讓普通老百姓特別不習慣,這就引起他們的不滿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隋朝對江南的文化也特別高壓,南方人大多信奉佛教,並且南方佛教的勢力特別大,隋文帝害怕老百姓利用佛教進行叛亂,就大力限制佛教發展。他釋出一道詔令,要求江南每個州只保留兩個寺廟,其他多餘的寺廟全部廢除。

杜牧有首詩寫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還只是一個大概數字,當時江南實際上有五百多座寺廟。經過政府一干預,江南也就只剩下六七十座寺廟了。那可就是是連以前的零頭都不到,這樣江南的老百姓肯定非常不舒服,因為自己的信仰都讓國家給剝奪了。

不讓老百姓信佛教,隋文帝鼓勵大家信奉“五教”,實際上就是五條儒家的經典教訓。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父義、母辭,兄友、弟恭、子孝。為了更好的推廣“五教”,政府還往每個鄉鎮都派了文化宣傳員,並且還把“五教”中的每一條都進行長篇大論的註釋,並監督江南百姓人人進行背誦。

本來江南的老百姓日常過的是: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的農耕生活。現在政府這麼一折騰,老百姓可是一點家也當不了了,白天干完農活兒,晚上還要在煤油燈下苦讀五教註釋。那時的文化教育水平很低,好多老百姓都是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他的字幾乎一概不識。現在政府卻強迫他們每天都背那些毫無意義的五教註釋,對於每個老百姓來說,簡直比殺了他們都難受。

隋文帝本來是想透過灌輸家庭倫理,讓老百姓先學會孝道,再以孝做忠,成為國家的順民。他的良苦用心本來沒錯,錯就錯在他們推行的方法太誇張了,太笨了。自南北分裂以來,南方一直是以文化正統自居的。他們一直以為自己是文明人,北方是野蠻人。現在國家卻讓南方人心目中的野蠻人來給自己宣講文化,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在班門弄斧。

這樣一來,五教的推行,不僅引起世家大族的不滿,同時激發了普通老百姓對政府不滿情緒。當時社會上還流傳著這麼一個謠言:隋朝不僅要把南朝的官員,南朝的知識分子遷到北方,還要把南方的普通老百姓也遷到北方。這個謠言一出來,當時社會可就亂了。當時國家本來是農業民族,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安土重遷,故土難離。老百姓怎麼能夠接受拖家帶口,被政府強遷到北方去。所以這個謠言一出,南方的老百姓就都全起來造反了。起來造反的民眾中,有幾萬人的就當天子,有幾千人就當都督,他們是一路攻城掠地,見到北方委派過來的政府領導就殺。當時政府統計的江南人口是二百萬,光起來造反的百姓就有三十幾萬人,可以說整個江南已幾乎是全民皆兵,全民造反。

江南剛一叛亂,隋文帝便派大將軍楊素前往江南平判,這個時候他選派楊素,是因為他有兩大優勢,一是因為他參加過平陳戰爭,對江南比較的環境熟悉,他了解那裡的地形地勢和人文風情,那樣他進行評判就相對容易些。第二個原因是楊素治軍嚴格,作戰冷酷,戰無不勝。楊素每次作戰前,都要挑士兵的茬兒,只要是讓他挑出毛病,哪怕是很小的毛病,馬上軍法處置,也就是砍士兵的頭。每次都是要砍幾十個人甚至上百個人頭,他任憑血流一地,一直流到他的腳下。面對如此血腥的場面,他依然是談笑風生。這是他在告訴大家,他就是那麼冷酷,那麼無情。同時他也是在立威,更是在告訴每一位士兵,只要是上了戰場就必須聽他的,如果誰敢有違抗就殺誰的頭。

兩軍對陣時,楊素總是先挑選三百個士兵朝敵軍陣營衝鋒,打勝了還好,如果打敗了,回來幾個殺幾個……這樣下來,他手下計程車兵就都知道了,跟著楊素打仗是隻能取勝,不能失敗。

對於參加突擊的戰士來說,既然戰死是死,回來還是死,索性不如拼死應戰,因此楊素打仗向來是戰無不勝。他這樣殘酷無情,他手下的戰士們不但不起來造反,反而很樂意跟著他。因為他手下的將士們只要是誰立功了,楊素總能到皇帝那裡給他爭取到恰如其分的封賞。所以他手下計程車兵都進步的非常快,這樣大家都十分尊重他、擁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