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了,馬上要遲到了。”宋曉一邊穿衣服一邊叫林研起床。

“幾點了?”林研睡眼朦朧,頂著亂七八糟的頭髮哼哼了兩聲。

“9:32。大姐,你快點兒起床啊。第一天正式上課,你就要遲到嗎?”宋曉急的要死。

此時的林研還沒有反應過來。

“小林子!!!你快點起床。”宋曉直接發飆了。

宋曉生氣了,意識到了這一點。林研馬上起床一邊穿衣一邊問:“怎麼了,才9點多,10點才上課啊。”

“你是不是忘了今天是線下上課。”宋小一邊收拾課本,一邊幫林研也收拾了東西。

?!

完了。

林研猛的想起現在疫情結束了,要回到線下上課了。再也不是能在上課前兩分鐘醒過來,進個課堂繼續睡的時候了。

“孟詩瑤和張倩倩呢?”林研一邊收拾一邊問。

“拜託,你以為人家是你嗎?今天第一天線下上課,孟詩瑤作為班長被輔導員叫過去幫忙了,張倩倩是陪著他的。”

兩個人急趕慢趕趕,在10點上課前五分鐘衝進了教室。

“你們兩個也真是行,這個點才來。”孟待瑤一邊對她們兩個翻了個白眼,一邊將買好的早餐遞給他們了。

“習慣了網課,忘了今天是線下了。”林研吐了吐舌頭,一邊接過早餐對孟詩瑤道謝。

“今天上第一門課是什麼?”宋曉問旁邊的張倩倩。

“是中國科技史,兩節課加起來90分鐘。”張倩倩回道。

沒等四人多說什麼就開始上課了。

林研有用手機軟體記錄筆記方便複習的習慣,因此她非常熟練的拿出手機擺在桌面上。在他開啟手機影片錄音的時候,歷朝歷代的天幕也開始了播放。

{“大家好啊!我是你們中國科技史的老師,我姓於,你們叫我於老師就可以了。今天是疫情結束後的第一堂課,既然我們的課程是中國科技史,而且疫情剛剛結束,那麼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中國醫學史。那麼請大家翻開課本兒的第18頁。”站在講臺上的是一位年僅20來歲的男老師,他戴著眼鏡,穿著一身貼身的西裝,說起話來聲音都帶著笑意,一看就是一個非常溫和的老師。}

歷朝歷代的人們看著天幕,發現今天的內容與以往不同。似乎是一個老師在講課,只是這個老師有一點……年輕,一打眼就知道年紀也不過二十來歲。

“這樣好呀!既然是老師講課的,那豈不是我們也可以跟著學一學?”歷朝歷代的學子為不為之歡呼者,古代的基礎教育比較落後,要麼就是自己自學,要麼就是花錢去找老師。如今天幕上有老師講課,不用花任何代價,對於很多的寒門士子來說,這是一次機會。

對於歷朝的統治者來講,老師講解的內容肯定比之前那些影片要更詳細清晰並且有用,老師講課就一定會聊到未來,那豈不是另一方面的預言了。

自天幕出現以來,各朝統治者因為擾亂的民心而煩躁的心終於放下一點。只要知道未來,就一定有改變的機會。

{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千年,也是與疾病疫情的抗爭史。從古至今,在疫情防控上,我國積累了很多經驗教訓,所以,縱觀我國古代嚴重瘟疫頻發,荼毒百姓,但未因此導致民族遷移和人口驟降。反觀歐洲大陸,流行於十四世紀的黑死病,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故當今疫情防控,亦可採取古之良法,借鑑古之經驗。}

歐洲?歐洲是哪個國家?2500萬人?一場流行病就死了1/3,就有2500萬人?推算一下歐洲這個國家豈不是有7500萬人?

一時之間竟讓人分不出到底是造成2500萬人的死亡的瘟疫恐怖,還是擁有7500萬人口的超級大國恐怖。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國,但並不意味著我國的人口一直很多。在宋朝之前,我國的人口達到5000萬人口的也朝代很少。

對於夏商周先秦時期的人來說,7500萬人口,那要吃多少糧食,種多少地呀?

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姬發看到天幕上的內容,不禁嘆了口氣。周朝現在不過剛剛建立,總人口也不過1000萬。他沒有想到一場瘟疫就要死掉2500萬人,他也能想象到其悽慘之景。

後面的朝代對於7500萬的總人口數,接受的還好,但是他們沒法接受一場瘟疫,就死了2500萬人。

有關瘟疫的記載,在中國史書中先秦時期就有記載,如《周禮.冢宰》:“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從中可知這時對瘟疫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深度,知道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會發生。

{我國曆史上記載的文一數不勝數,《中國古代疫情流行年表》收錄,據可考歷史記載,從公元前674年東周時期至公元1840年清朝的2500年期間,共有826疫病記錄,其中有不少疫病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程序產生了極大影響。

王莽篡漢朝皇位後,建立“新朝”,王莽在位僅14年,由於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導致新朝滅亡。但有一個被忽略的原因,14年新朝時期,共發生5例大型瘟疫。因為瘟疫的橫行,當時的百姓沒有辦法就迷信宗教,由此壯大了五斗米教等宗教信仰的農民起義軍,間接的促進了新朝的滅亡。

建安二十二年,東漢漢獻帝在位期間,疫情頻發,從公元204年持續到公元220年,可謂是民不聊生,也正是由此,漢獻帝后,進入三國時期。據曹植《說疫氣》: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歷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當時因東漢戰爭頻發而引起的瘟疫流行,導致人口銳減,嚴格來講大多數人是死於瘟疫的而非戰爭,朝廷面對大批民眾患病,而束手無策,甚至坐視不管的時候,民眾對朝廷的失望以及對瘟疫的恐慌,才使得民間陸陸續續出現起義,最終天災人禍共同造成了東漢的滅亡。

還有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聯軍大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北迴,孫權和劉備各自奪取荊州部分,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對於曹操失敗的一重要原因,《三國演義》中卻沒有提現。《三國志》載: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可見,曹操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軍隊中突發大型瘟疫。

唐天寶十三年,李宓“將兵七萬擊南詔”,南詔堅壁清野,唐軍糧盡,“士卒罹瘴疫及飢什死七八”,次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王朝由盛轉衰。

金天興元年(1232年)四月,蒙古大軍攻打金“南京開封府”汴京沒有成功,半月後撤離。就在蒙古軍撤離後,汴京城內突然爆發大瘟疫,歷時五十天,半數人口近百萬人死亡,金哀宗出逃。兩年後,金朝滅亡,哀宗自縊身亡。金哀宗將明崇禎的悲劇提前400年預演了一遍。

鼠疫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鼠疫發生於1633年的山西,並於1641年蔓延於華北地區,1644年鼠疫在北京達到了流行高峰,累積已造成北京20%-30%人口死亡,人口的大量死亡,又導致北京防備鬆弛,造成李自成大軍輕易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盡,明朝滅亡。

以上大家看到的是我國古代,造成非常重大的影響後果的瘟疫。但是實際上還有很多小型的瘟疫,尤其是明清時期,由於受到小冰河時期的影響,那個時候的瘟疫可以說是相當的頻繁。

我國最早的先秦時期就有記載:疫病是指具有傳染或流行特徵而且傷亡較嚴重的一類疾病。

瘟疫的定義往往是指具有傳染性或流行特徵而且傷亡較嚴重(死亡率較高)的一類疾病其中以“溫疫”、“寒疫”為主,而溫疫又是“瘟疫”裡的最常見的症狀。

講一個小知識,瘟疫分為三種,以“溫疫”、“寒疫”為主,而溫疫又是“瘟疫”裡的最常見的症狀。溫病是以溫邪引起以發熱為主症的疾病,所包含的範圍較大。

古代傷寒範圍很廣,廣義的傷寒包括狹義的傷寒和溫病,即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

大家都知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對不對?但其實這本書裡面的病例大部分是傳染病。現在我們知道,傷痕和傳染病是不一樣的。在考試的時候,不要以為人家書名是《傷寒雜病論》,所以就寫內容也是傷寒。}

東漢末年

曹操望著天幕上的講課,雖然他不知道赤壁之戰具體內容,但是既然是放在瘟疫這塊,那他的失敗肯定瘟疫的流傳有關。

“主公即然已經知道未來之事,那就要早做準備才行。如今各地瘟疫橫行,希望主公不要莽撞行事。”曹操的謀臣荀彧勸諫曹操。

此時曹操剛剛打完官渡之戰,擊敗袁紹,一統北方,那是相當的意氣風發。此時的他還沒有準備對南方動手。

為了徹底消滅袁紹的勢力,他正準備征戰烏恆,此時突然聽到天幕上提起東漢瘟疫橫行,他突然心裡打起了鼓。但是徵烏恆這一舉動,他又早已準備,此時放棄,就太過可惜了。

看出了曹操此時的猶豫,郭嘉說的:“既然主公擔憂此事,那不如在軍中多配備幾名醫者。”

想到官渡之戰中幾針就治好了自己頭痛疾病的華佗,曹操下定決心說道:“去請華佗,無論如何都要將他請來。”

荀彧見曹操早已下定決心,並且也做出了措施,也就不再多言。

明朝末年

“瘟疫嗎?”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喃喃細語。

他突然瘋狂的大笑,一邊笑一邊大喊“老天爺這是真的要亡了明朝嗎?”

此時崇禎剛剛登基,他剛對魏忠賢下手完手,此時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卻沒有想到天幕突然出現。

聽到天幕明明白白的說明朝在他手中滅亡,他一時接受不了結局發起瘋來。底下的臣下面面相覷,卻又什麼都不不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