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氣候的變遷與王朝的興衰4
歷史直播:我的影片通古代 安216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小冰河期顯著特徵,雖然是寒冷,但是由於寒冷還會引發一系列的旱災、蝗災、鼠疫等連鎖災害。
由於小冰河時期降雨,降雪量非常的大。古代路況差,道路要麼未經硬化,要麼崎嶇不平,有雪時路滑,雪化後泥濘,難走得很。《老殘遊記》第八回描寫了清朝人走雪路的情景:“這路雖非羊腸小道,然忽而上高,忽而下低,石頭路徑,冰雪一凍,異常的滑,自飯後一點鐘起身,走到四點鐘,還沒有十里地。”仨小時走五公里,平均一小時不到兩公里。
下雪天,租車行業也會漲,本來僱一驢車,一天只要四百文錢,因為下雪,車價漲了一倍,有時候你多掏一倍車價,也不見得能僱到車,因為下雪天車伕生意好。
比較大的危害是耽誤運輸。清朝盛行漕運,使用運河的船隻把糧食送進京城,雪災一發生,陸路不通,運河也被凍住,糧食運不進京城了,北京的糧食價格立馬上升,小百姓買不起糧食,就有可能餓肚子。
發生雪災時,清朝政府也會採取相應措施。首先,政府會安排人掃雪。皇宮的雪是太監去掃,內城的雪是侍衛去掃,外城以及其他各大城市主幹道的雪,一般會讓駐軍去掃。至於各商鋪、各社群門口的雪,自然是老百姓自己動手。甚至可以僱人,道光年間華北各城市都有一種職業叫“掃街”(也有叫“清道”的),雪一停,他們就扛著鐵鍁掃帚衝上街頭,等著被人僱走,打一陣子零工。
其次,政府會安排人在官道上墊土。墊土的目的是為了防滑,但是限於財力和人力,一般只把土墊在特定的官道上,比如說皇帝出巡或者大軍凱旋時可能經過的官道,以及運送軍糧軍餉的官道。
再次,政府還會給某些官員放假。康熙二十四年,北京鬧雪災,康熙說:“路滑,諸位愛卿不用來上朝了。”。雍正四年,北京再次鬧雪災,雍正也說:“在京官員不必來圓明園,朕自改期另傳。”
另外,政府還制定了一些交通規則,儘可能地減少雪災期間的交通事故。《大清律例》第296條規定:因為天氣關係騎馬撞傷人的,賠償醫藥費,還得把坐騎賠給傷者。如果把人撞死了,打一百大板,勞改三年,另外賠償死者家屬埋葬費,其坐騎則被官府沒收。
總的來說,清朝的一些措施還是有用的。但由於氣溫寒冷,糧食減產,早期的清朝皇帝還沒來得及大規模推廣番薯,土豆等高產量作物。加上是外族入主中原,滿清入關的時候,為了壓制漢人的反抗,採用了非常殘忍的手段,比如“揚州三日”“嘉定三屠”之類的屠城行為,還有“剃髮易服”“留髮不留頭”等高壓強制政策。
元朝入駐中原的時候,就採用了高壓政策,比如他們把國人分成幾等、掠奪漢人的土地改作牧場、進行全國性駐軍監控漢人行動。也正是蒙古人實施這樣的高壓政策,因此,蒙古人統治中原國家還沒有一百年的時間,就被漢人推翻,不得不重新回到草原過遊牧生活。
但是清朝的情況卻很不相同。清朝入關以後,也採用了上面我們說到的那些高壓政策,而且手段也非常嚴厲。可是,沒過多久,漢人就停止了大面積的反抗。
顯然,這與清朝入關以後,所採用的策略有關係。
其一,滿清並不拒絕漢人當官。
中國古代,在各種事業中,當官無疑是最成功的事業。元朝是限制漢人為官的,清朝人當官依舊沒有滿人那麼順暢,但確實有機會,讀書人少了怨氣,不敢帶民間隨便帶節奏了。
其二,滿清全面恢復漢人的價值觀。
滿清實際上在入關之前,就已經積極地學習漢人的文化,學習按照漢人的方式來做事。比如皇太極就稱帝,但是,一直到滿清入關,康熙皇帝之前,皇權集中制都沒有真正完整地實施。最重要的原因,是支撐皇權集中制的那一套價值體系沒有建立起來。這套價值體系,就是以儒學為基礎的禮治體系。沒有這個基礎,皇權集中制是建立不起來的。
康熙時期才剛剛確立了以儒學為基礎的理智體系,在他之前,所有登上皇位的人都不是嫡長子。康熙剛開始想要立長子,那還是由於種種原因,廢除了太子。但也由此引發了九龍奪嫡。
康熙看著下手的皇子,心中很是無奈。年紀已經不小的他,其實並不想引起過大的變動。
康熙晚年懈怠無為,甚至曾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寬事省”,“凡事不可深究者極多”這類話,康熙晚年的不作為,所以說給他的下一任繼承者雍正惹了不少麻煩,雍正地位後,一直在給他爹收拾爛攤子,也得虧雍正是一個有能力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