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從東到西覆蓋40幾公里戰場寬度、南北覆蓋20公里戰場縱深的宏大混戰。

整個戰役包括了布軍這邊20幾艘大型戰艦、數倍的中小型護航艦艇、各條戰線上的近十萬陸軍。

也包括了德瑪尼亞一方10幾座大小口徑的岸防炮塔、20幾輛列車炮、6艘前無畏艦、以及數個師的陸軍。

在艦隊和岸炮、列車炮瘋狂對轟的同時,

布軍有大約5個師級作戰單位,發動了對敦刻爾克要塞區的反攻,以及對敦刻爾克要塞區和城南連線的那段相對狹長的連線部的反攻——2個師從西北方往東邊進攻,另外3個師從東邊往西跨過法比界河進攻。

德瑪尼亞方面,調集了至少一個滿編師的兵力,死守敦刻爾克城東北角的要塞區和港區。又調集了差不多一個師的兵力防守港區和後方的連線走廊。

倒不是德瑪尼亞軍輕敵、喜歡以少打多,實在是陣地的縱深不夠,這麼點地方只堆得下兩個師的兵力了。再多的話,防禦工事和掩體不夠,徒然人擠人,也不過是給敵人的覆蓋炮擊增加殺傷目標罷了,並不能讓防禦變得更堅挺。

真實戰爭不是打遊戲,兵力的部署和展開是要受到“戰場寬度”這一現實因素制約的,不能盲目堆兵。

就現在這情況,馬洛萊班炮臺和羅南炮臺底下的坑道、隧道里,就已經擠滿了預備隊。一旦地表陣地的部隊在激戰中出現折損,地下坑道的援兵就不會不斷補充上來,形成持續的阻擊。

……

布國陸軍開始配合海軍發起反攻時,距離日落已經不足一個小時,所以打了沒多久之後,天就開始黑了。

仗打到這個份上,雙方其實都已經非常慘烈。

馬洛萊班炮臺南側的隧道口戰場,互轟濫炸也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別看凱特爾等軍官率領的列車炮群,在此前偷傷害的過程中,幹掉了3艘前無畏艦、並且擊傷了2艘女王級,但它們自身,也受到了不小的傷害。

雖然一開始時,女王級的火力因為無法持續觀測到彈著點,校準很困難。但隨著戰事的深入,佈列顛尼亞人的前無畏艦一直在迅猛往港區衝來,那些前無畏艦和列車炮群的距離其實一直在不斷縮短——只是那幾門380“大馬克”始終盯著高價值的女王級打,因為敵人太多顧不上這些老船。

當這些老船逼近後,對列車炮群陣地的命中率也開始陡然上升。

激戰到日暮時分時,有2列“大馬克”列車先後被敵人的305炮彈乃至380炮彈掀翻,炸得四分五裂,炮管也被炸飛後,又重重甩落在地上,把泥地砸出一條數尺深的痕跡。

列車炮的炮管沒那麼容易被直接命中擊毀,但列車炮的整體防禦力可是比岸防炮臺弱太多了,主要是作為炮架的火車太脆弱。

一發重型炮彈落在三五十米距離內,就能讓火車受到重創或至少是傾覆。

而且,隨著地面布軍的瘋狂反攻、付出了巨量的傷亡代價後,列車炮群陣地附近已經有一些零星的布軍陸軍火力觀察哨摸到可以瞭望列車炮陣地的位置。這些悍不畏死的陸軍觀察哨開始給布軍艦隊報點,進一步增加了列車炮群的風險。

“不能再打了!必須轉移!否則風險太大了,輸出效率也不能保證!”

魯路修眼看折了2門“大馬克”和更多的280炮,也果斷給凱特爾等炮兵軍官下達了嚴厲的命令,讓他們儘快轉移。

凱特爾已經殺紅了眼,很不甘心,但也只能照做。他下令各炮再開炮三輪,同時開始最後研究敲定一下轉移路線。

理論上他有兩個選擇:要麼沿著鐵路往南撤,撤到大後方,要麼往北直接撤回當初出擊的山洞隧道里。

撤進山洞當然是最安全的,可剛才的激戰中,有多枚敵軍重炮彈炸在列車炮北邊的山壁上,炸崩了大量的石灰岩和土方,工兵部隊在交戰期間一直在清運石頭和土方,還死傷了好幾十個工兵。

凱特爾現在不得不擔心,如果躲進隧道,會不會出現過會兒山體表層被炸滑坡、直接把隧道口堵住埋了。

雖說這種洞口被埋的問題,並不止於讓列車炮群覆滅。躲在隧道里還是可以扛過去的,炮兵人員可以走豎井撤離。

可只要洞口被埋,就意味著這些“大馬克”和280炮不能參加今天這場戰役的後續輸出了。

但幾分鐘後,核驗撤退路線的屬下回來,帶給他一條噩耗,讓他別無選擇。

“中校!往南撤的路線不安全!兩側的布軍都已經反攻到離鐵路不足一公里的地方了!而且有好幾處鐵路已經被炮擊炸斷了!”

鐵路的目標比列車炮大得多,列車炮要剛好炸到某個點位才能摧毀,鐵路只要沿線任何一個點被炸斷就斷了。剛才那麼猛烈的互相炮擊對轟,早就有幾枚戰列艦炮彈把鐵路炸得稀巴爛了。

而就在這時,列車炮位上又傳來一陣歡呼。

“我們又命中了‘厭戰號’一發穿甲彈!”

聽到這聲歡呼,而敵人的炮彈也越來越密越來越近,凱特爾只好一咬牙:“最快速度收起大炮,全部撤入隧道!外接助鋤別收了!”

凱特爾命令炮兵們以最快速度收攏大炮,能丟棄的附件就都丟在原地,饒是如此,過程中還是又被摧毀了一輛“大馬克”和一輛280,但好在其他都順利躲回了山洞。

那麼久的對轟中,對面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也已經被他們炸得火力折損了大半,上層裝置大多被炸得稀巴爛,只可惜水線結構儲存得還比較完好,想要擊沉還相當困難。

倒是“厭戰號”的情況與之相反,它只有艦尾炮塔火力全毀,煙囪和廊炮甲板、救生艇和起重機等設施炸爛,其餘3座主炮塔,以及主艦橋的火控、觀瞄都還完好。

但“厭戰號”的船頭和船尾裝甲薄弱帶,都分別被各自1~2枚380炮彈和更多的280炮彈命中,船頭和船尾進水加起來已經有數千噸。艦長只能儘量關閉水密隔艙,確保艦體中段區域完全不進水,勉強漂在水面上低速航行作戰。

戰列艦在設計的時候,都是精密算過的,船頭和船尾裝甲很薄,被主炮炮彈擊中肯定會被擊穿,也有較大機率進水。

但只要核心的“中段裝甲盒”不被擊穿進水,儲備浮力就足夠軍艦漂著。

……

凱特爾帶著剩下的5門“大馬克”和部分280列車炮躲進山洞後。敦刻爾克港區這邊的戰鬥,主要就只剩地面作戰了。

布軍艦隊的瘋狂炮擊,也確實摧毀了這裡幾乎所有的重炮火力,也讓地表工事完全不復存在,給布軍陸軍的夾擊反攻製造了儘可能優異的條件。

但布軍指望靠著兩三倍的兵力,就打贏攻堅戰,仍然是非常困難的。

凱特爾、勒布這些炮兵軍官的表演時刻已經結束了,但魯路修和馮.博克、隆美爾、莫德爾等步兵軍官的表演機會,才剛剛開始。

馮.博克和隆美爾守著北側的馬洛萊班要塞,魯路修和迪特爾上尉守著南側的羅南要塞,莫德爾則被派去守連線兩座要塞和港區的平地防區。

三方呈掎角之勢,依託一切有利地形,奮力阻擊著布國陸軍。輕重機槍、迫擊炮、擲彈筒、衝鋒槍輪番上陣,把每一條坑道的作用都發揮到了極致。

一批又一批試圖創造奇蹟的布軍步兵往上猛衝,都被刁鑽的交叉火力打回來。偶爾殺到坑道口,開始往裡衝、丟炸彈,但也只能奪取坑道的最外側一段。

一旦殺到坑道深處,出現分岔路口,布軍不得不分兵時,就會被更深處的重機槍交叉火力打回來。這種坑道內作戰又無法呼叫炮兵支援,雙方的重火力最多也就是丟手榴彈或是炸藥包,布軍打得苦不堪言。

相比之下,德瑪尼亞軍要守住的三塊陣地裡,相對最容易被啃的軟骨頭,就是莫德爾負責的平地防區了。那片平地上只有一些建築物和廢墟,加上臨時趕工挖了不到兩天的塹壕網路。

地面上的建築物,也已經成了過去時,因為剛才布軍的艦炮在狂轟鐵路與列車炮群時,光是“誤傷”打到旁邊的覆蓋彈雨,就足以把這裡一切的建築物夷平。

現在布軍步兵再發起衝鋒,剛剛進入陣地的莫德爾部就只能依靠塹壕網勉強防守了。

好在,莫德爾這兩天也沒閒著。他那位英明遠見的魯路修長官,早就推演預見到“一旦布國皇家海軍發起全力支援,陸軍肯定也會同時瘋狂反撲”,所以魯路修在兩天前就教導了莫德爾一招新的防炮擊戰術。

“這次我們要面對的,會是大量的重炮,普通的塹壕網路已經沒用了。就算是在敵人的戰列艦主炮炮擊完後、我們再重新進入陣地,也會遭到大量輔助艦艇的副炮火力,或是別的陸軍火力持續壓制。要想彈性防禦,我們就必須升級我們的塹壕網。”

兩天前,魯路修和莫德爾說完這番話後,就親自教了他一些挖坑的技巧。

魯路修教他的,是一種名叫“防炮洞”的工事,其實就是後世越戰時期,越軍抵抗醜國轟炸/炮擊的一種工事,俗名“貓耳洞”。

那是一種在挖好塹壕之後,再在塹壕的側壁開挖一個橫向的洞,再往下挖一截,長度足以藏住一名士兵蜷縮著躲在裡面。

有了這樣的側洞後,士兵躲在裡面扛炮擊的能力至少提升一個檔次,原本只能防75/105炮近距離命中的塹壕,防禦力至少能提升到防150炮的級別,也就能扛住這兩天有可能密集出現的輕巡和驅逐艦炮。

魯路修畢竟不是神,他腦中記得的貓耳洞挖掘方法,在細節層面也不可能跟地球上越戰時的最終形態相提並論。

他在轉述和演示時,也會因為溝通的原因,打一點折扣,聽講的官兵也做不到完全理解並落實。

但不管怎麼說,有了“貓耳洞”的守軍,在面對重火力覆蓋的地面進攻時,好歹多了幾成額外的勝算和把握。

莫德爾少校堅決貫徹長官的工事構築理念,並且融入了他自己靈活應用的防禦思想。此時此刻面對如潮的布軍反攻,他僅僅靠著自己的一個營,加上友軍的兩個營,就把連線要塞的港區邊緣陣地防守得非常穩妥。

布軍在陣地前留下了如山堆積的屍骸,也只是慢慢把莫德爾衝得層層退守。

在此戰之前,魯路修還告訴莫德爾,讓他不要有壓力,他只要負責遲滯拖延就行,不必非得守住。

所以允許他逐次放棄陣地、退往坑道要塞區。他只要讓敵人前進得夠慢,拖延上一夜半夜,就算完成任務了。

哪怕港口要塞區那兩座炮臺,再次被敵軍切斷了退路、切斷了和南邊主城區的陸上通路,也沒有關係——因為之前打通通路的那一兩天裡,德瑪尼亞軍已經瘋狂往最前線的港口要塞區運來援軍、彈藥、物資。

所以現在哪怕被切斷了補給線路,被包圍在要塞裡,還能繼續撐好幾天呢。

如果給敵軍陸軍看到一丁點機會,就像在驢子前面釣一根胡蘿蔔,說不定還能勾引得敵人愈發瘋狂送死。

只要敵人筋疲力竭了,德瑪尼亞軍位於南邊二線地帶的援軍再次組織反攻奪回連線部,到時候布軍就會徹底崩潰,從微微看到希望再次墮入無底絕望!

這才是彈性防禦的精髓!不要計較每一塊陣地的得失,甚至可以偶爾給敵人看到一丁點希望然後再掐滅!

莫德爾便堅決執行著這一指令,利用每一條帶著側壁貓耳洞的塹壕網,層層阻擊著敵人的衝鋒。

一群群機槍手躲在壕溝裡,如同殺不死的小強,無比頑強地扛過了一輪輪150以下中輕炮的轟擊,敵人步兵一衝鋒又露頭掃射,打倒一排排布軍步兵。

直到敵人靠十倍百倍的性命硬堆、甚至是在布軍步兵冒著被自己人重炮擊中的危險玩密接衝鋒、炮擊時就躲在己方炮擊覆蓋區後面一百米甚至幾十米,炮一停步兵就立刻衝上來。

這樣不要命的攻勢,才能勉強從莫德爾手裡奪取那麼一條半條地塹壕。

而後莫德爾就會讓衝鋒槍隊掩護、讓機槍組和其他士兵先透過交通壕撤到後一道防線,最後衝鋒槍隊再交替後撤,一邊撤一邊往身後時不時掃射壓制,全身而退。

看起來布軍的反攻著實有在收復陣地,可一看人員殺傷的絕對交換比,那就完全不成比例了。

布軍在弗倫奇元帥的遙遙鼓舞下、在道格拉斯.黑格的嚴酷指揮下,確實用了大半夜的時間,最後把莫德爾那片陣地拿了下來。

可布軍總計五個師的攻堅部隊,也徹底耗竭了衝擊力。再面對魯路修和馮.博剋死守的坑道要塞時,已經是毫無辦法。哪怕這些坑道要塞已經沒有了岸防炮群,只能靠迫擊炮和重機槍來防守,布軍也攻打不下。

更要命的是,德瑪尼亞軍雖然在陸上、看似被布軍截斷了,南邊主城區的部隊和城市東北角的要塞區守軍被分開了。

但南邊主城區的後方德軍,依然可以靠陸軍榴彈炮支援到港區要塞群,眾多105毫米的炮彈,仍然可以不分敵我地往那兩座港區要塞頭頂砸落。

反正魯路修和博克躲在坑道里,頭頂上的山體被105炮多炸幾下少炸幾下也無所謂,死守坑道口就行了。

布軍的攻堅部隊,卻需要沿著山坡往上衝,被炮擊覆蓋就會傷亡慘重。

最終,負責前敵指揮的黑格,也沒能再撼動魯路修和博克分毫,布國陸軍最後的自救衝擊力,就這樣徹底耗竭了。

而在布國陸軍徹底掙扎失敗的同時,在距離這兩座坑道要塞以東二十公里的近海海面上,

一場雙方艦隊之間的夜戰,也早已拉開了序幕,在同步同時並行推進著。

——

ps:陸戰和海戰時間上是並行的,但還是先把陸戰這邊交代完,再一口氣把剩下的海戰寫完,免得視角太亂。

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