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技高人膽大
聽勸的我成為了科研大佬 小雪花到來的季節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轟~
所有人都炸裂了!
夏國雙院士,航天軍工專案總工程師,科研泰斗周宇晨。
面對採訪,態度和講話竟然如此親民和接地氣。
還號召大家去他賬號下,多多提建議,說好的都會採納。
這種偶像,誰不喜歡,誰不瘋狂,誰不迷糊啊!
夏國的文娛潮流,已經和幾年前不同了。
原來年輕人都迷什麼歌星影星。
但現在正能量,有本事的科技咖,才受人追捧。
沒什麼比,一個會研發的理工男更帥的了。
無論這個男人多大,哪怕是老專家,也備受崇拜尊敬。
更別提,周宇晨如此年輕,長得不說多英俊,但也是一表人才。
記者王冰冰,也是再愣了一瞬後,甜笑道:
“周院士真是和藹可親,我等會絕對要去提幾條建議。”
“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
周圍其他臺的記者們,異口同聲道。
兩個問題提過後,按照規定,就只剩下一個了。
“周院士,你對未來的科技有什麼展望嗎?”
“我有一個太空三部曲計劃,走出太陽系,穿越銀河系,跨越宇宙邊界,追尋人類的起源。”
這話他之前在和馬斯殼的見面中提過,現在正式公佈與眾。
如此宏偉遠大的目標,把現場和網上的所有人都震驚了。
國人自然是深信不疑,不過歪果仁就覺得扯了。
之前馬斯殼就非常很畫餅宣傳,本以為去火星就夠離譜的。
沒想到,還有更能誇口的人。
雖然周宇晨是全世界公認的科技大佬不假。
但你特麼連火星都沒達到,就要走出太陽系銀河系。
“東方是不是覺得自己是宇宙中心啊。”
“真能吹,還跨越宇宙邊界,我怕你沒出太陽系就老死了。”
“這麼比起來,還是我們的鋼鐵馬靠譜。”
“周宇晨膨脹了,上帝都不敢這麼說。”
“我等著看,他能創造什麼奇蹟,撒謊鼻子是會變長的!”
………………
三個問題回答完後,採訪就結束了。
周宇晨還有好多事要忙,科研團隊的專案進度也需要盯。
就這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中。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年底,該總結今年的工作完成情況以及明年的計劃。
看著大家交上來的電子版檔案,周宇晨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廖院長和趙專家負責的模組和製造組,現在達不到加工精度的要求。
這個事情,他已經不是沒考慮過,最好的方案就是3D列印。
“還是要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周宇晨調出許久沒看的系統商城,商品再次重新整理。
超能3D列印技術【金幣消耗:20】
自適應行星基地【金幣消耗:199】
曲速引擎【金幣消耗:399】
量子再生術【金幣消耗:699】
能量護盾【金幣消耗:999】
蟲洞穿梭術【金幣消耗:1399】
永生科技【金幣消耗:69999】
金幣的價格和之前沒變化,但是和聽勸值的兌換比例降了。
現在是1:3,也就是花90聽勸點,就能兌換3D列印技術。
周宇晨自穿越以來,頭一次沒猶豫,大手一揮就換了。
瞬間,一份資料就出現在電腦螢幕上。
檔案27頁,肯定不會像使用手冊那麼詳細。
但他認真讀著,裡面該有的知識點一個都不少。
超能3D印表機可以完全代替機床。
尺寸:長150米,寬80米,高50米,類似一棟小型建築物。
重量:13,200噸。
這個大小,絕對能容納列印製造空天母艦的結構件。
機器的材料與結構也超乎尋常。
外殼由奈米複合裝甲材料製成,抗輻射、耐高溫、耐腐蝕。
內部的模組化結構,便於維護和更換元件。
周宇晨繼續往後面翻,概述結束後,就是理論基礎。
超能3D印表機主要是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
1、份子組裝理論:透過對分子和原子的直接操控,列印出任何需要的材料。
2、分散式製造:裝置內部分割槽,可以同時製造多種零件,提高生產效率。
3、能量與物質守恆:透過核聚變提供能源,利用材料分子轉化技術實現高效利用。
而實際製造過程就是先原料輸入。
從入料口傳輸高純度原料,如金屬粉末、複合材料單體或分子級原料。
接著就是加工與合成,列印頭使用高能鐳射或等離子流熔融材料,結合分子操控技術構建複雜結構。
列印完成後,零件透過智慧搬運系統輸出產品。
接著就可以直接安裝到空天母艦上。
非常簡單!
不過這個簡單是對組裝人員而言。
他們的方便和高效,殼是建立在科研工作者的高強度,以及嘔心瀝血的創造上。
“這個難度很大,而且事關重要。”
蘇晨在研究了兩個小時資料後,做出了決定:“這個還是我親自帶隊完成吧。”
“就用原來模組化製造與組裝組。”
“核心元件與效能的資料,我來學習並作出方案。”
他立刻打電話給廖院長,說明了情況。
“3D列印?”
這個技術並不新,反而可謂是彌足久億。
1970年就有這個概念,但最早的實驗要追溯到1981年。
不過真正成熟並進入夏國,那已經是2015年的事了。
3D應用的領域很廣,小到街邊零食攤,大到醫療裝置和房子。
但並不可以代替機床進行製造,所以沒有普及開來,更別提應用於航天軍工等尖端領域。
“是。”
周宇晨知道這個想法很大膽也很超前,同組的人肯定有很多擔憂和顧慮。
“放心吧,技術難點我來搞定,你們就做好配合就好。”
“周總工我不是這個意思。”
廖院長連忙解釋:“您說行,那肯定沒問題。”
“只是我沒想到3D的技術可以突破到這個程度。”
“這對整個製造業都是革命,從此以後,工業就埋進了嶄新的時代。”
周宇晨自然知道真發明出來的好處,不過這需要時間:“你們先把手頭的事放一放。”
“就當放假了,等我另行通知。”
“好的。”
廖院長掛完電話後,立刻把這個好訊息告訴了趙凱。
“周總工要造大型軍工級的3D印表機!”
專家趙凱激動地搓著手:“這要是成功了,可以製造萬物啊。”
“沒錯,理論上可列印從大型艦船到微型裝置的一切,包括工具、武器、生物組織等。
廖院長的心情同樣很激動:“高效,精準,還能具有獨立製造能力。”
“無需依賴外部供應鏈,一臺機器解決所有問題。”
“技術實現上肯定難,我們幫不上忙,就等著通知分配任務吧。”
兩人很有自知之明,沒創新的能力,就當好輔助。
周宇晨很重視這個新專案,因為只要完成這個超能3D印表機。
那麼之後,搞任何科研,再研發階段完成後,製造都會變易如反掌。
任何需要創新的事情,計算機都不能替代人的作用。
他開始拆機器的分核心元件:
主要就是五個:列印頭、能源系統、材料處理系統、智慧控制系統、多環境適應
這裡面最難的當然是列印頭的。
因為它需要實現原子級別的精度,同時還要支援多種功能(鐳射熔融、等離子噴塗、分子組裝、原子操控)。
難度那是極高,可以說搞定列印頭,就成功了一大半。
不同材料(如金屬、複合材料、生物材料)對加工條件的需求完全不同。
所以列印頭必須具備智慧識別和動態調整的能力。
另外,高溫熔融和冷凝固的環境要求,會對列印頭造成嚴重磨損。
需要材料具備極高的熱穩定性和抗損耗能力。
還有高解析度列印,這可是涉及複雜的振動抑制和誤差校正技術,稍有偏差就會導致結構失效。
真的是失之毫釐,謬之千里!
雖然系統給了關鍵技術點,但具體的突破和實現都需要周宇晨自己完成。
他書房的燈,從晚飯結束7點起,一直到凌晨2點都亮著。
“周總工又開始熬夜搞專案了。”
負責照顧他健康起居的姚大夫苦笑道:“他這高強度的工作。”
“我看著都覺得可怕。”
“可不是嘛!”
鄭大廚既無奈又欽佩道:“要是夏國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那就好了。”
“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這樣了。”
姚大夫別看年齡大,但思想特別跟新潮,每天要管理好幾個500人的大群。
“前幾年,00後都流行什麼佛系,但現在風向變了。”
“愛國,正能量,研發,刻苦已經被追捧。”
“我覺得這都是周總工的功勞。”
的確,有時候,一個偶像的影響力真的比官媒都大!
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時代造英雄,就像曾經的雷鋒,錢學森。
總是有人會成為楷模,以身作則,引領民眾上進,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周宇晨雖然敬業,喜歡高效率做事,但一個晚上也只鼓搗個大概。
他把列印頭拆解成4步。
1、量子自愈金屬複合材料(簡稱Q-RMC)
果然是搞啥科研,都要材料先行。
這種材料不僅能用於3D印表機的列印頭,也能用於高溫高壓環境下的各種裝置。
甚至包括星際飛行器外殼、自適應行星基地等。
元素組成:
超稀有元素:量子鎢(QuantumTungsten,Q-W)
量子鎢是一種特殊元素,具有超高的熱穩定性和強大的磁場效應。
它的原子結構能自我調節,具備在高溫下維持不變的效能。
分子級自修復能力透過量子級別的時空扭曲進行,具備極強的“記憶”特性。
奈米級碳基纖維(Nano-CarbonFibers,NCF)
由高壓環境下製造出的超強碳纖維,能夠在極端條件下保持柔韌性和強度。
碳纖維分子排列被修改過,使其能夠與量子鎢發生化學反應,啟用自愈過程。
智慧合金粒子(SmartAlloyParticles,SAP)
奈米級的智慧合金粒子由多種稀有金屬元素(如金、鈀、鉑)製成,這些粒子能夠在受到損傷時迅速重組,並透過電磁脈衝恢復結構完整性。
“元素就這麼難獲得,這是逼著我向太空,星際發展啊。”
周宇晨一邊做著標記,一邊喃喃道:“現在的自然界根本沒這些東西。”
分子式:Q-W(NCF)_3(SAP)_2
其中,Q-W表示量子鎢,NCF表示奈米碳纖維,SAP表示智慧合金粒子。
每個複合材料單元中,量子鎢原子占主導地位,透過奈米碳纖維和智慧合金粒子相互作用,構成高效的自修復結構。
一旦這種材料完成,就可用於列印頭的核心元件。
而製造這種材料的第一步就是要小行星取樣。
這個對夏國不是難事,已經執行過很多次任務,獲得的樣品累計達20公斤。
不是幾百克。
但經過精密分析,上面並沒有有量子鎢。
周宇晨撥通了一個加密的電話號碼:“趙老,麻煩您一個事。”
“哎呦,周總工您太客氣了,有什麼事儘管吩咐。”
“我需要提取星際物質,所以近期增價小行星取樣的頻率。”
“好的好的。”
等待趙老訊息的過程中,周宇晨也望著深邃暗黑的夜空陷入了沉思。
每個月與蔚藍星擦肩而過的小星星,就有很幾個,有時候甚至有十幾個。
如果能捕捉幾個,那可研究和獲取的資源可就多了。
畢竟透過探測去取樣,要飛行幾十億公里,很耗費時間。
採取工作也特別簡單和繁瑣。
最好的辦法就是能追蹤近地小行星的軌跡,然後捕捉它,帶回到地面。
只要能湊齊元素,接下來的合成和加工,就沒那麼難了。
在高溫高壓下,量子鎢會被轉化為原子級的可加工顆粒。
奈米碳纖維,可使用超導紡織技術將其與量子鎢顆粒融合,形成材料的基體。
再把智慧合金粒子,透過奈米粒子聚合技術生成,嵌入合成過程中,確保其在高溫和高壓下的穩定性。
最後,將這些元素透過量子級分子對接技術結合,就能形成Q-RMC複合材料。
但這些操作的前提就是,捕獲小行星。
這個想法其實早在2014年,鷹醬就提出過,但研究了幾年後,宣告不可能實現。
他們做不到,不代表我們不行!
等待太被動了。
那些砸下來的隕石,其結構和元素已經有了破壞。
最好的就是原始無損的得到小行星。
別看它們個頭和重量都不大,但是速度驚人,通常有30-60馬赫。
在浩瀚的太空,想攔截並拐下來,基本無可能。
但周宇晨憑著遠超這個時代科學家的領悟力和創新力,經過連續三天三夜的推演和模擬。
最終確定了利用高能鐳射和引力操控技術來捕獲小行星的方案。
只要能拖過來,建立軌道,那就可以捕獲,將其運回地面研究。
都說技高人膽大。
周宇晨的行動很快,說幹就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