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名:貞觀遺風今何在?

上元二年四月,約莫是出兵響應新羅的吐蕃人獲知了新羅投降的訊息,也因為其在劉仁軌的防守反擊之下絲毫沒有佔到便宜,最終,即便欽陵在年初的時候再度抵達前線,最終也只能選擇撤兵。

至於他們毀壞大唐在鄯州河湟谷地的屯田的計劃,在劍南、山南的援兵陸續抵達鄯州後,這一謀畫也只得半道崩殂。

根據劉仁軌的奏書,他在屯田一線設立烽火臺和塢堡,屯田種到哪裡,烽戍就建到哪裡。在吐蕃出兵之際,他已經建了共四十餘,不過其中大半是防禦力較低的烽火臺。待到吐蕃撤兵之後,約有三成的烽戍和近半的屯田被毀。

不過,這足以證明屯田的規劃是正確的。

而在此次戰役中,有一個塢堡雖在前線,隊正杜孝升帶著麾下三十人連同參與屯田的三十餘位刑徒卻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頂住了吐蕃人接近半年的進攻。

劉仁軌請求對杜孝升和他麾下計程車卒加大封賞,而刑徒之中亦有立下功勳的,劉仁軌請求赦免他們的罪行。

要是李敬玄見到劉仁軌的請求,肯定會想方設法地反對,但現在在長安的是李弘,自然是全盤同意。

隊正杜孝升遷為執掌一營的旅帥,其下各有獎賞。

在處理完這些事後,李弘便離開了蓬萊宮的少陽院,去和政事堂留守的宰相們告別。

他要去洛陽了。

倒不是因為他結束了監國,而是李賢和李顯大婚在即,他身為兄長,受天皇天后所召,要去洛陽參加婚禮。

至於兩人婚禮結束後,李弘還是要回到長安繼續監國。

以往,李弘走長安洛陽之間的通道時,就算不和帝后同行,也有百官相陪。但這一次,就真的只有些許東宮屬官和隨行的東宮護衛了。

值得一提的是,駱賓王在回到武功縣交接後政務後,便被李弘徵辟為了從七品上的太子家丞。此次和東宮千牛姚元崇、李敬猷、李敬真都在隨行之列。

李弘帶在身邊的,還有太子妃裴綏和已經從太子良媛升為太子良娣的蘇玉兒和許菱,突出一個整整齊齊。

有過之前從洛陽回長安的經驗,裴綏將東宮跟隨的宮人內侍安排地很是妥當,路上的行程都比百官在時快了一點。

雖然還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混跡在長安洛陽之間的盜賊,但畢竟此行隨行的家眷較少,盜賊沒能造成更大的破壞。

如此,半個月之後,李弘抵達了洛陽。

雖然這速度比動輒在路上花費二十餘天的行在快了些,但還是快不過正常商旅的十來日。至於最快的能在一兩天內抵達的加急文書,那就更不用說了。

李弘到時,整個洛陽都瀰漫著歡快的氛圍。

李賢和李顯的婚事早就定了下來,只是因為先榮國楊氏的去世而推辭了。

如今攜著遼東方向的大勝和吐蕃的退兵,天皇天后都有趁此機會與民同樂的想法,就連李賢和李顯的婚期前後就差了十日。

與婚期將至仍然很鎮定的李賢不同,李顯很是興奮,因為他即將娶到他心儀的趙儀。

時至今日,李顯對於曾經替他說話,並促成他與趙儀婚姻的李弘仍然十分感激。在見到自長安遠道而來的李弘之後,更是抓著李弘的手,嘴上都不帶停的。

諸如對於婚後生活的期許、準備跟趙儀去做什麼事……如此種種。

李弘微笑著聽著。

李顯說了好一通之後,忽然問道:“阿兄,是不是我說這些讓阿兄煩了?”

李弘笑著搖頭回答道:“怎會心煩?看到你現在過得這麼開心,我這做兄長的就心滿意足了。只為你覺得高興。”

李顯重重地點頭。

不過李弘想了想,還是強調道:“七郎,很快你就要成婚了,所謂成家立業,在大婚之後,你就需要擔負起你作為周王府之主的擔當了。在你大婚之後,我還會回到長安,到時候你若是遇到什麼事,我不在身邊,那就只能你自己來扛了。”

李顯聽了,覺得有些奇怪。

就算阿兄不在身邊,但阿耶阿孃還有六郎都在啊?

不過他見李弘說的正式,自覺“周王府之主”這五個字聽起來便很厲害,當即對李弘叉手行禮道:“多謝兄長教誨,七郎銘記在心!”

李弘頷首。

瞧著現在歡快的李顯,李弘只希望要是真有趙儀同武后鬧矛盾的那一天,那時自己要是不在洛陽,李顯能扛得住壓力,別讓悲劇重演吧。

經過這個短暫的插曲之後,李顯很快就繼續對著李弘說起了他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可這一回沒說多久,李弘就聽到殿外傳來的一陣嘰嘰喳喳的聲音。不用想李弘就知道他的主人是誰——太平公主。

等到李令月帶著跟在她屁股後面的小跟班上官婉兒出現在兩人的面前,李顯意猶未盡的閉上嘴,有些話他好意思同李弘來說但是不好意思當著李令月的面來說,會被笑話的。

而李令月自然不愛聊這些家長裡短的事情,很快她就帶著李弘和李顯來到了洛陽宮西面的一處宮門樓上,指著西邊正在動工的上陽宮對著李弘說道:“阿耶說,會在那裡建一座洛陽城中最高的館閣。”

李弘站在宮門之上向西眺望著,工地之上的百姓們正如火如荼地忙活著,他們與同洛陽城中的繁華欣喜的百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李顯像是想到了什麼,對李弘說道:“不知道為什麼,一個月前上陽宮修建的進度曾減慢了不少。”

李弘聽了心頭一鬆,看來他送的信還是有效果的。

不過減慢之後仍有這麼多人,那之前得是什麼樣啊!——李弘不禁心生感慨。

“後來吐蕃撤兵的訊息,上陽宮的建造速度便又恢復了。”

原來如此……

李弘心想著,這樣就合理……個屁呀!

李弘很是無語,合著他在外事上想方設法、殫精竭慮的出謀劃策,就是為了方便天皇大帝藉著功勳在國內大修宮殿的?

在近距離觀察過九成宮太子新宮的修建之後,李弘無比確認修建宮殿是一件十分勞民傷財的事情。

單就是作為宮殿基礎的巨大木材,在關中、河洛等地早已經尋不到了,需要從山南道和劍南道的深山老林中運輸出來。從砍樹、到運輸,全程都需要百姓的無條件勞作……

偏偏李弘的身份註定了他沒法直言勸諫李治。

而武后……李弘覺得同樣指望不上,畢竟武后也是個奇觀愛好者。

李弘忽然也如天皇大帝一樣厭惡起了如今的政治氛圍——來個敢於諫言的剛正之臣啊!

李弘覺得,以李治現在的作風,直言勸諫之臣只要言之有理,能夠自圓其說,那麼就算李治不接受勸諫,直臣也不會受到責罰,甚至會和來公敏一樣得到升遷。

哪怕是為了揚名或者前途呢?

但很可惜,直到李賢的大婚結束,這樣的直臣都沒有出現。

李弘失望之餘也覺得理所當然,畢竟若是有敢勸諫的,那麼在李治決定修上陽宮時就已經勸諫了。

而在此期間,因為兩個親王大婚而無比熱鬧的洛陽給了許多騷人憑欄賦詩的機會。

譬如被李弘帶過來的盧照鄰和駱賓王,便狠狠地寫了幾篇誇讚東都的辭賦,李賢的雍王府屬官王勃也不堪示弱,以詩文應之,倒也稱得上是一樁美談了。

李顯的大婚結束之後,李弘踏上歸途之前,他又陪著天皇天后和兩對新婚的夫妻一同前往了洛陽合璧宮,然後,真的有人上表了——

天后以遼東安定,上表勸天皇封嵩山。

在場的李弘很明顯地看出來,李治心動了。

但是李治並未第一時間答應,而是決定先讓群臣們討論。

朝臣們又不是傻子,天皇大帝要是不願意去嵩山,直接拒絕了就是,何必要問?分明是自己想去又不好意思去,所以想要搞成群臣勸說的局面。

對此,朝臣們上書的勁頭可比勸諫皇帝踴躍多了。

宰相李敬玄、司農卿韋弘機、中書舍人薛思貞、左司郎中王本立等諸多朝臣上書讚揚天皇大帝的文治武功,認為以天皇大帝的功績,足以封嵩山。

面對這種盛況,李弘作為太子,也不得不從眾並從心地撰寫了一封支援李治封嵩山的上表。

然後,他就被李治叫去了。

恰好武后也在。

李弘到時,李治正在看他的上表。

“五郎也認為該封嵩山?”李治開門見山的問道。

面對此問,李弘想到了他此前對於諫臣的渴望。

既然沒有人願意做諫臣。

那麼……

就只有李弘自己了!

“臣以為正該如此!”

李弘早有準備,當即說道:“臣聞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

“而我唐得天獨幸,先有太宗文武聖皇帝定鼎天下,成就偉業,現有天皇大帝政化卓然,繼往開來……”

在將李治和太宗皇帝一同誇了一通之後,李弘總結道:“臣以為,封嵩山當能彰顯我唐獨有之天命,復使上天知天皇之功績!”

這些話直把李治聽得嘴都有些合不攏了。

聽群臣們的誇讚是一回事,聽他精心培養的太子的讚美之言又是另一回事。

在李治心中,他的太子向來是個有一說一的老實孩子,從不說謊。太子既然這麼說了,那麼他一定是這麼認為的。

不然太子只要誇他一個就行了,何必要拉上他的父親,太子的祖父呢?

而一旁的武后心中更是驚訝。

她原本已經在考慮萬一李弘在表達對封嵩山支援的時候有些言語不當時她要不要替李弘找補,卻沒想到李弘全然不需要。

甚至於她原本還想著自己若不派人去催太子,太子會不會連勸封嵩山的奏書都不會上。畢竟之前只是修了一個小的太子新宮,李弘就屢次提出停止修建。

現在看來,李弘已經成長到與她記憶中不同的地步了。

獨自監國對於李弘的影響有這麼大嗎?

此刻,武后心中忽然有些後悔在當初李治提出讓李弘獨自監國的時候她沒有多勸勸了。

而李治在高興之餘,總算想起了這一次叫李弘過來的真實目的——“此前五郎去往鄉村,後送信過來,信中所言我與你阿孃仔細商量之後,以為可行!”

李弘一怔。

這些天看著天皇天后夫妻倆毫不節制地濫用民力——就算嵩山距離洛陽近,但封禪隊伍沿途的供給、嵩山山頂和山腳下封禪宮殿的修建……每一樣都和上陽宮的修建一樣代表著勞民傷財。

而這種為了帝王一己之私而大興土木的舉措,和為了抵抗外敵的徵發截然不同。

他都以為自己的那封信肯定會石沉大海了,卻沒想到忽然在這個時候被李治提起了。

李治見李弘面露震驚之色,心中有些得意。

他故意把這件事拖到這個時候來說,就是為了看一看李弘的這種表情。

“但是,改革田租之制事涉重大,不可輕易施為。”李治欲揚先抑,“不過,我與你阿孃商議好了,就在今歲冬封嵩山之後,便以封嵩山之功,推行此事!”

李治說完,臉上透露著滿滿的自信。

似乎在對李弘說:這個辦法好吧?快來誇我吧!

李弘:???

這話的確出乎李弘的預料。

雖然他有些搞不懂為什麼非得透過封嵩山確立功勳之後才能推行此事,莫非天皇大帝在封嵩山之前沒有推行此法的信心?但索性李治親口承諾要推行了。左右李弘之前就已經誇過了,如今也不差再誇兩句。

最終,在前朝後宮、文武大臣的合力勸諫之下,李治只能勉為其難地決定在這一年的冬天封禪嵩山。

當然,封嵩山的準備在詔書下達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

這一回,上陽宮的建造速度終於真正地慢了下來。

預計得等到明年才能變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