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上說,建奴在順義城的西邊搜尋著什麼,好像那裡的東西對建奴而言有著不小的吸引力,甚至還遠遠的超過了拿下通州。

這等詭異的事讓崇禎百思不得其解,於是讓人把內閣大臣和兵部尚書找了過來,把滿桂和侯世祿送上來的軍報交給了他們。

“回陛下,臣以為建奴在順義城停留,遲遲沒有進兵通州,或許是因為兩個原因!”兵部尚書看完之後,率先站了出來。

“什麼原因?!”崇禎問道。

“回陛下,臣以為建奴遲遲沒有進軍,且一直往西邊派兵,恐怕順義城西邊有什麼威脅,給建奴進軍造成了很大的隱患,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至於這威脅是什麼,臣以為,應該是某支勤王的兵馬。此乃原因一。

其二,臣以為順義城西邊有什麼吸引建奴的東西,以至於建奴為了得到那個東西,甚至不惜推遲進兵。”

王洽一五一十的說著自己的看法。

崇禎聽到這話,心中的疑惑更多了。

如果是第一種原因,那順義城外究竟是哪支兵馬,竟然能讓建奴如此忌憚?整個大明能讓建奴忌憚的兵馬,無非就是遼東的遼兵了,可前幾天袁崇煥便帶著遼兵來到了京城。

那如果不是遼東的話,又是哪支兵馬?甚至比建奴還要厲害?

至於第二種原因,崇禎也想不明白,順義城西邊究竟是什麼東西,竟然能有這麼大的吸引力?

就在崇禎百思不得其解時,沉默已久的韓爌忽然站了出來:“回陛下,臣以為,順義城西邊的應該是袁崇煥佈置在那裡用於牽扯建奴的疑兵!”

“何出此言?!”崇禎看向他。

“回稟陛下,順義城是一個小城,人口不多,良田不多。如今不是秋收,沒有糧食,更不是朝廷的兵備武庫所在。加之建奴入寇時,那邊的百姓也早早的逃亡,幾乎沒有什麼東西留在那裡。

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那邊存在著一支兵馬,讓建奴不敢輕舉妄動。如果建奴不處理了這支兵馬,等他們進攻通州時,這支兵馬與袁崇煥的兵馬同時進攻,定能讓他們腹背受敵,立時大敗。

天底下能讓建奴忌憚的兵馬,恐怕只有遼兵了。”

韓爌說的有理有據,看上去似乎還真是這樣。但這不過是他一廂情願的猜想罷了,也不過是為袁崇煥清洗一下身上的罪惡。

他很清楚,這次建奴入寇,袁崇煥是要負主要責任的。加之崇禎之前數次降旨讓他與建奴決戰,可他不管不顧,仍然放棄京畿以北的大片土地,帶著兵馬來到了京城城外。

崇禎對他的容忍度已經到了一個極點,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爆發。而他韓爌作為袁崇煥的座師,少不得要被牽連。此刻將這件事情歸功到袁崇煥身上,也能減輕不少罪責,從而保住他。

雖然韓爌說的這個理由太過牽強,但也是現在唯一合理的解釋了。

崇禎思考了一下,覺得也只有這個合理,心思一轉,說道:“愛卿所言極是,若是如此一來,那麼建奴兵馬要不了多久便會崩潰,看來這袁崇煥倒是個良臣啊。”

說到此處,崇禎看向一旁的曹化淳:“讓司禮監起草聖旨,令袁崇煥按照這個方法,速速與建奴決戰。若是能將建奴一舉擊潰,朕不會計較他之前的過錯。”

“遵旨!”

曹化淳記下崇禎的要求,急匆匆的離去。

看著曹化淳的背影,韓爌有些焦急。他明白這一切都是他的臆想,若是讓司禮監的人過去傳旨,搞不好要露餡,到時候他免不了一個欺君之罪。

既然如此,那就得讓一個可靠的人選過去。可思來想去,他一時也想不到合適的人選,於是他決定親自出馬:

“陛下,臣乃內閣首輔,亦有守土之責,這傳旨的事就交由臣來吧,臣也好順便代替陛下慰問三軍,以激士氣!”

崇禎聽到這話笑了,“既然愛卿願往,那此事就交由愛卿了。”

“臣遵旨!”

……

聖旨起草的很快,中午時分便已經妥當。如今袁崇煥就在京城城外,韓爌沒費多少時間,來到了袁崇煥的中軍大帳。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袁崇煥雖有不查之過,但能以伏兵牽制建奴,實乃為國為民之舉,還望為國戮力,擊潰建奴……”

大帳外,韓爌拿著聖旨朗聲念著,袁崇煥帶著遼兵諸將跪在前面,臉上盡是迷茫。

宣讀完旨意,袁崇煥連忙來到韓爌跟前,疑惑的問道:“老師,這是怎麼回事?!”

韓爌看了看四周,低聲說了一句進去說,帶著袁崇煥走進了大帳。

屏退眾人後,韓爌將事情的前因後果說了出來,說到最後,韓爌還不忘讚了一句袁崇煥高明。

可袁崇煥卻一臉茫然,“老師,壓根沒這回事啊,遼兵被學生盡數帶到了京城城下,不曾在那裡留有疑兵!”

“怎麼回事?!”韓爌臉色一凜,心中忐忑。他本以為自己的猜想應該八九不離十,沒想到卻根本不是。如此一來,那建奴為何會在那裡停留?這不可能啊!

思索片刻,韓爌接著道:“不管如何,現在建奴停滯不前,在順義城外搜尋什麼是千真萬確的。我已經把話說上去了,陛下很高興。如此的話,那就想辦法把功勞安在你身上。陛下之前對你及其不滿,說不得會秋收算賬。甭管這事如何,只要功勞到你身上,你至少是安全的!”

“好,學生再想想!”袁崇煥點了點頭。

送走韓爌後,袁崇煥將麾下將領找了過來,說明此事。

“也就是說,建奴停滯不前,是因為那邊有某支兵馬牽扯,讓他們不敢南下?”

“應該是這樣,可究竟是什麼樣的兵馬,竟然敢在野外與建奴浪戰?比咱們遼兵還要迅猛?!”

大帳中的祖大壽、吳襄、吳三桂等人臉上盡是迷茫,他們不明白這天底下還有比他們遼兵更精悍的兵馬。

“諸位,雖然並不知道那支兵馬是誰,但對於我們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一個功勞。”袁崇煥看著眼前將領,說道。

“督師的意思是?!”祖大壽皺起了眉頭。

袁崇煥道:“咱們也派一支兵馬過去,若是建奴不南下,那這功勞就是咱們的。要是建奴南下了,那這責任就是那支兵馬的!”

“高啊!”

“督師大人英明!”

眾將領一聽這話,紛紛拍起了馬匹。

袁崇煥的目光在眾人身上轉了一圈,最後停在了吳三桂身上,

“長伯,你可願往?!”

吳三桂是他的心腹之一,又是祖大壽的外甥,這等好事自然不能流落外人田。

吳三桂一臉興奮的站了起來,“末將願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