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人按照自己的貧富差距,做出的選擇各不一樣。有錢的人自然住的是最好的客棧,沒錢人則是幾個人湊錢租房。

若是長期居住,有錢人自然會在京師置業。但此番以舉人身份來到大明,不需旬日,便會參與秋閨,隨後任官離開京師。

若是秋閨高中,留在京師,在置產業也來得及。

眼下他們大多在被稱作是秋閨客棧的客棧當中居住,此處靜謐,一是無多少客人。

二是安南舉人不乏出發闊綽之人,直接將整個院子包了下來,好讓隨從居住,又臨時聘用婢女,管家,將其當做是自留地。

他們對大明雖然認同,但還沒到可以託付一切的地步。他們在京師不忘奢靡生活,卻也不敢全心投入大明。

誰知道大明皇帝什麼時候跟文官一起抽風,再度將安南拱手相讓。

安南雖然再度被納入大明直轄不久,但一直以來安南北部都是大明文化的輻射區域,文化跟大明兩廣相近,貿易也十分頻繁。

有錢人之外,也有沒錢人,他們連大明的客棧都住不起,只能住在國子監當中。

在大膽嘗試下,他們發現自己可以蹭課。

國子監內部人員固定,但對求學者卻不是十分嚴苛,並不會將其拒之門外。歸根結底還是在於這個時期的國子監名聲不好,很少會有人將自己的子嗣送入國子監當中。

往前一百多年國子監的名聲,不是短短數年就可以扭轉的。

在人員不滿的是,各科夫子對這些外來者並不抗拒。趕一隻羊是趕,趕一群羊也是趕。

安南的讀書人們很快發現大明的教育水平遠遠高於安南的夫子了,這些夫子有老者,也有年輕人。但無一例外都是有真才實學的。

無論是夫子,還是學生,孫應奎都採取了清除政策,無能之人,紛紛在一次次考試當中被踢出國子監,安排到偏遠地區充當教諭去了。

學生則是打道回府,要麼去下一級的學校當中讀書,要麼直接回家繼承遺產。

這年月國子監雖然爛了,但能夠進入其中混日子的人,仍舊是非富即貴,其中不少人都是勳貴或是官員子弟。

之所以留在國子監,純粹是他們不學無術,科舉無望,只能來混日子。

隨著國子監以及大明地方學校制度不斷改革,國子監風氣一改,好的夫子讓學生的水平不斷提高。

八股還是循規蹈矩,但八股之內的內容,國子監直接領先大明一個時代。

大明其他地方都還在邯鄲學步的時候,陸子吟已經開始高強度輔導夫子,國子監的監生們。

一本本染滿油墨氣息的教材,以及陸子吟因材施教下,年輕的夫子們進展神速,很快便將自己學會的東西,反哺給了學生們。

當安南舉人們第一次跨入大明的最高學府時,他們被此地自由的風氣感染,用著磕磕絆絆的大明官話與夫子們進行交流。

無論是數學律法還是匠造八股,夫子各有所長,總能給學生們一個還算滿意的答案。

大明上下真正可以給予滿意答案的人只有不在國子監當中的陸子吟。

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八股數學,陸子吟無所不知。

哪怕他好幾次說過自己對八股沒什麼興趣。

但這樣的話,在大明狀元說出口之後。自然是沒幾個人贊同,大明狀元都不會八股,誰還會?

偏偏八股這個東西只是科舉用的,科舉之後便無人需要使用八股。

陸子吟也沒機會露餡兒。

一直以來,陸子吟都是以幹臣形象出現在大明朝堂上面,而非是青詞。

這也是讓許多人對陸子吟有所好感的根本原因。

無論是嚴嵩徐階還是李春芳,都是以青詞聞名。

跟他們相比,陸子吟是全然的異類。

不管陸子吟損害了多少地方勢力的利益,但許多人對陸子吟並非是皇帝的人十分滿意。

大明君臣之間的關係極為複雜,陸子吟複雜的身份讓他足以成為帝黨。

偏偏陸子吟跟皇帝的關係一向談不上多好,反而是皇帝猜忌的物件。

文官有陣營之分,而在民間,無數受到陸子吟恩惠的讀書人,他們才是文官真正的主體,他們不只是夫子老師,更是大明預備役的文官,會不斷往上爬,成為大明的主宰者。

更別說年輕人天生就不喜歡傳統的東西,八股這樣的東西,在許多人看來都應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裡面。

安南人在國子監當中體會最深刻的便是大明平南國公才學淵博,以及此處的自由。

在國子監當中,哪怕是罵皇帝,也是不奇怪的事情,更別說是罵權臣。

如此風氣,自然讓他們意識到了跟大明相比,安南只是一個窮鄉僻壤,如今能夠再度稱為天朝上國的一部分,是多麼榮幸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壓力有多大。

大明改革不斷推動下,陸子吟必須做出榜樣,將改革推行下去,而且是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見效,而不是三五年後。

“阮兄,這邊坐。從天津衛到京師一路上你們休息的如何,是現在開始學習,還是明天?”

“胡兄,現在吧。”

被稱之為阮兄的阮志明此刻卻是不敢有絲毫鬆懈,他方才進來便察覺到此間人人身上都有書卷氣息,一看就是飽讀詩書之人。

倒不是僅僅是這些監生穿著,而是他們三三兩兩,或是小聲辯論,或是談笑自若。

如此姿態直叫他羨慕的很。

整個安南,哪有如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倒不是他瞧不上安南,而是在國家分裂,軍閥混戰的年代,所有人的目光都定格在明日,而非未來。

甚至許多人連今天都熬不過去,或死於兵禍,或死於饑荒,瘟疫。

好在,眼下大明設立安南行省後,戰爭已經逐漸消弭,只有在邸報上面偶爾能夠看到安南邊境地區會有些許戰鬥以大明獲勝而結束。

饑荒瘟疫更是被大明輕鬆解決。

大量船隻運輸來的大夫,草藥,以及更新的分配製度,都讓百姓的日子逐漸好過。

更別說他們這些讀書人了,自己有書讀了,還能在大明京師讀書,做官,未來更可以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