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宮中,嘉靖皇帝翻看著奏章,單從他的臉上看不出他的喜怒。

但熟悉皇帝的大太監黃錦卻是一眼就看出來,皇帝的心情並不是很好。

這一封來自於西域的戰報來的太快,幾乎是陸子吟走馬上任不到一個月,就送來的捷報。

不管是皇帝,還是大明內閣當中的其他人都意識到了陸子吟的威望再度提升。

不管皇帝是否承認,麻煩的確是陸子吟解決掉的。

“這捷報,該送下去就送下去。朕的大明上下有那麼多人等著這個好訊息?可不能耽擱了。”

黃錦不慌不忙的道:“主子萬歲爺您儘管放心,奴婢現在就去。”

嘉靖的話立刻讓這一份戰報在京師掀起軒然大波。

關注這一戰的人是天文數字,無數雙眼睛都看著西域的戰況。

他們每天都在城中討論此戰的經過以及結果,各種誇誇其談不絕於耳。

哪怕是皇帝,也不得不在乎這一聲音。

這是民意。

唯獨當事人之一的陸子吟並不在意,秋閨日益臨近,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忙。

大明這一臺精緻的戰爭機器橫推下去,沒有任何人的阻擋勝利的到來。

任何人的阻攔都是螳臂擋車。

而科舉改變大明的真正途徑。

所有人都知道,他唯一的機會就是靠著大勝之威,進行徹底的改革,為大明培養更多的人才。

禮部的事務繁多,讓他已經沒有時間去管轄其他事情。

當然,他不會承認自己是不想充當皇帝的馬前卒,才沒有把手伸入這兩個部當中。

六部當中,每個部都有自己的尚書都是他們的自留地。

每一次尚書或者侍郎更換,都會引起新的利益爭奪。

一朝是天子一朝臣,不只是皇帝換了會如此,大臣也是如此。

縣官不如現管。

不斷更換官員,會讓部門內部權力鬥爭變得激烈,這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政治體系下,任何人想要多吃一口飯,就得從別人嘴裡面搶奪。

更別說嘉靖的縱容下,大明派系已經產生,彼此之間的關係十分險惡,都想讓對方去死。

“戰報我已經看了,這一次秋閨,你準備的如何了?”

禮部尚書孫應奎很快到來,他面帶喜色,很清楚西域的戰報對局勢有多重要。

這些日子,他已經將自己定位為陸子吟的盟友,準備在科舉上面大做文章。身為禮部尚書,他在此事上面有發言權,更知道此事無論成功還是失敗,自己都將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上面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沒人可以拒絕名留青史的誘惑。

“已經妥當。”

陸子吟也沒有隱瞞,秋閨對其他人而言是麻煩事,對他而卻不算什麼。

安南的舉人們都在本地學習過,來到京師後,也在集訓當中。

任何考試都是可以找到對策的,大明科舉變成八股的盛世,就是因為八股是規範的答題方式,思路。

任何題目都可以用八股破解。

“禮部上下都畢此一役,若無意外,此次秋閨應當是內閣首輔親自主持。但若是嚴閣老不願意插手,便會落在徐閣老或是我的頭上。”

嚴嵩不會在此事上面插手已經成為定局,他不願意幫助陸子吟,同樣不願意幫助徐階。

他便索性置身事外。

無論大明科舉挑選出什麼樣的人才,都會有一部分人選擇效忠嚴嵩,因為他的黨羽,為他效力。

這是大明制度決定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派系。

更別說大明最大的問題是皇帝縱容派系爭鬥,以此穩固自己的權利。

平心而論,皇帝這樣做是沒有錯的。

至少陸子吟不覺得皇帝做的事情有問題。

大明權力爭奪早早地便白熱化,無數明爭暗鬥讓皇帝不得不拼命對抗皇權。

禮部上下的努力,陸子吟看在眼裡,無數人都捲入這一次科舉改革的浪潮當中,無法抽身而去。

孫應奎是其中牽扯最深的人。

“在誰位置上,誰就得支援改革,此番只能您上。徐閣老是萬萬不會上的。他若是反對改革,自然會成為眾矢之的。至少,他不能再明面上反對,也不會蹚渾水。”

有多少人希望徐階站出來阻止改革,就有多少人希望徐階支援改革。他無論是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會得罪一批人。

但要是站出來,在眾目睽睽下,他將失去退路。

改革成了,他大敗,將致仕。

改革敗了,他必然成為眾矢之的。

只有孫應奎這些跟文官有千絲萬縷關係,卻又不是派系首領的人,才敢捧著這個燙手山芋。

孫應奎跟大多數文官一樣,都知道科舉制度應該改革,卻又不敢去改。

他們扭捏,手握現在的權利,又想要改變未來。

面對滿朝反對聲,他們卻又是一個字都不敢說。

孫應奎本應該配合吏部做事,但這一次他想要親自主持。

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平南國公對自己配合。

在大明找對人,比做對事情更重要。

......

科舉改革如火如荼的時候,最後一船來自於安南的舉人已經抵達天津衛。

安南對於大明而言是一個小國,其國土狹長,從南到北有上千公里。

許多人而言,1000多公里已經是他們這輩子的最遠距離。

但直到他們前往大明他們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

不提一路上所見多大明繁華,僅僅是那漫長路程,就足以讓人崩潰。

不是一兩步路,而是上萬裡。

可真正到了大明京師,他們才發現自己之前所見的一切都不算什麼。

在大明改革中心之外的地方,都是蕭規曹隨,因為掌握改革的真正要義。

只有在天津衛,他們坐上了前往京師的火車,是他們才發現這個世界原來這麼小。

抵達大明京師的時候許多人還瞠目結舌,看著眼前的目的地一臉茫然。

好在,迎接他們的除了大明的官員之外,還有一些早就到來的安南舉人。

“阮兄,你們總算到了。這日子禮部拿來許多試卷進行測驗,每一次他們拿出來的試卷都比之前更難一些。”

“加上一些社會實踐,我們很多人的學識都是一日千里。你們現在來了也不晚,趕緊去學習。”

“走,跟我去學習,這大明京師的繁華來日在看。”

阮兄讓他遲疑,他從善如流的去學習了。

當下沒有任何事情比科舉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