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死死地盯著朱慈烺,眼睛充斥著血絲,顫聲道:“烺哥,此話當真?”
朱慈烺也是一臉興奮,將劉宏明所講的未來之事都告訴了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終是信了,宏明所處時代人口是大明十數倍,就算後世的耕地有所增加,也養不活這麼多人,唯一的可能就是糧食產量大增啊。
崇禎皇帝想象不到,短短四百年,這後世竟再無饑荒餓殍,從三皇五帝以來,飢餓一直是籠罩在所有人心頭的,哪怕盛世也照樣有“歲飢,人相食”的記錄。
崇禎皇帝跌坐在御座上,腦中朱慈烺那句“這種作物我大明福建等地已有種植”不斷在腦中重複,卻又突然想起一事。
崇禎皇帝懊惱到:“崇禎初年,閣老徐光啟曾上疏大面積種植番薯一物,可當時朝臣以橘生淮南淮北之事阻撓,說此物佔據良田,若是水土不服,局勢更加不妙,再後來徐閣老病逝,此事不了了之。”
眾人聽罷,也是惋惜之色,若是此物早些推遲,局勢說不定就不會如今天這般糜爛了。
劉宏明卻搖搖頭:“陛下,此事倒也不怪朝臣,土壤,降雨,氣候都會影響收成,我所說的畝產萬斤是建立在後世科學技術基礎上培育出的優良品種,有專門的化肥,至於現在,畝產一二千斤到時無憂。”
崇禎皇帝連忙點頭,不說萬斤,數千斤足矣啊,只要有了糧食,就能招兵,招降流賊,大明中興,大有希望啊。
朱慈烺多次聽到劉宏明提到科學技術,他有些好奇:“大兄,這科學技術到底是什麼,竟能讓糧食?”
劉宏明見屋內三人都是一臉好奇:“科技在我們那個年代很重要很重要,比如說水稻,我們那個年代有一位老人,在他的培育下,水稻最高畝產可產兩千斤,甚至研製出了可以在海邊鹽鹼地種植的水稻。”
崇禎三人不可置信,這樣的人,當真是國士無雙啊,能讓糧食增產將近十倍,甚至可以在鹽鹼地種植,這樣的人,被稱為神農在世也不為過啊。
劉宏明沒有顧及他們自顧自說到:“還有武器,有些武器,比如在京師,就可以摧毀整個瀋陽遼陽,甚至還有一種武器,它在歷史上使用過兩次,摧毀了兩座城市,只是瞬間就殺死了幾十萬人,剩下的幾十萬人,在幾年內生不如死,最終痛苦死去。
甚至有一個國家,出兵萬里之外滅亡了一個國家,殲滅了幾十萬人的軍隊,自己損失不過一百餘人。”
崇禎皇帝不由打了個冷顫,朱慈烺也王承恩也是驚訝的合不攏嘴,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過這世界有一種武器如此可怕,轉瞬之間就可以殺死幾十萬人,也沒有想過出兵萬里之外滅亡一個國家,自己只損失百人殲滅一個數十萬人的軍隊。
劉宏明看他們的表情,樂了:“不信?陛下可知道你我第一次見時的黑匣子?那個東西叫手機,比如我在京師,有人在海南給我打一個電話,我在這裡,就可以聽見他的聲音。”
屋內三人久久不能緩過神來,這世上還有如此神蹟的東西,三人不由自主的想到,大明,不知道會不會有那種可能。
崇禎皇帝回過神來,鄭重說道:“這科技這是奇妙無比,我大明從今日起,要重視科技,以科技為本,固我大明江山,哪怕有一日,朕不在了,太子登基也要如此,作為祖訓要讓後世大明皇帝謹記。”
朱慈烺連忙回到:“是,父皇,兒臣謹記。”
劉宏明猛地想到一人,開口到:“陛下,有一人有大才可助陛下,要想在大明發展科技,此人可擔當重任。”
崇禎皇帝見劉宏明如此重視讚揚一人,倒是生出好奇:“奧,這倒是想知道何人宏明如此重視,可以當的起如此大任?”
劉宏明回到位:“宋應星。”
崇禎皇帝仔細回憶,也未想出朝堂之上可有此人,望向王承恩,王承恩也搖搖頭,看來此人不在京師之中啊。
劉宏明介紹到:“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南昌府奉新縣人。
”萬曆四十三年宋應星與兄應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29歲的宋應星考取全省第三名舉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諸生中只有他們兄弟中舉,故稱“奉新二宋”。鄉試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當年秋他們便前往京師應次年丙辰科會試,但卻名落孫山。
萬曆四十七年是神宗在位時最後一次會試之年,宋應星弟兄與江西其他考生齊會京師,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後,他們於天啟及崇禎初年再試,均告失敗,從此遂絕科舉之念。
崇禎四年宋應升由吏部銓選任浙江桐鄉縣令,宋應星迴鄉服待老母。崇禎八年宋應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教授生員,是未入流的教職人員。該年其兄宋應升調任廣東肇慶府恩平縣令,因有政績,被誥封為文林郎。
崇禎十一年(1638年)宋應星在分宜任期滿,考列優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為省觀察使下的屬官,掌管一府刑獄,俗稱刑廳,亦稱司理。
崇禎十三年,宋應星任期未滿,辭官歸裡。
崇禎十六年出任南直隸鳳陽府亳州知州,然此時已值明亡前夕。宋應星赴任後,州內因戰亂破壞,連升堂處所都無,官員多出走。他幾經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規模,又捐資在城內建立書院。
崇禎十七年初,宋應星辭官返回奉新。
宋應星弟兄寄希望於南明,但此政權由阮大鋮、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權迅即滅亡。清兵南下取江西。
隆武二年,宋應升服毒殉國。清朝建立後,宋應星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在貧困中度過晚年,拒不出仕。
永曆二十年,宋應星逝世,享年80歲。”
王承恩明白過來,此人一直在地方任官,也非顯耀,再加上以舉人出仕,自己不知道倒也是正常。
崇禎皇帝有些遲疑:“宏明,此人做官倒也是平庸,但也對我大明忠心耿耿,但不知有何大才啊。”
劉宏明一臉嚴肅:“宋應星一生致力於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學考察和研究,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宋應星最傑出的作品《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此人毫不客氣說,是大明最懂科學之人。”
崇禎皇帝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個知州竟有如此經天緯地之才。
崇禎皇帝有些失望,朝堂上他提拔的首輔重臣如此不堪,而真正的大才,居然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知州,不得不說,這是他這個皇帝識人不明啊。
崇禎皇帝嘆了口氣:“大才未能盡其用,朕之過也。大伴,錦衣衛如今真在整頓,你派出精幹番役,去亳州將他請帶入京師,沿途好生照料。”
王承恩不敢怠慢:“是,皇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