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達希爾出身顯赫,他的祖父是神廟祭司,父親則是地方城主。

憑藉家族的支援,阿爾達希爾成為安息帝國某行省的總督,逐漸在地方勢力中嶄露頭角。

阿爾達希爾並未滿足於現狀。

他利用安息中央權力衰落的機會,逐步擴張自己的勢力,最終以一方諸侯的身份挑戰安息皇帝的權威。

在經過一系列戰役後,阿爾達希爾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了安息帝國的中央軍,並在最後一場決戰中親手終結了安息帝國的末代皇帝。

此後,阿爾達希爾迅速橫掃西亞,接管了安息帝國的大部分領土。

速度之快,就連羅馬那邊,都沒來得及反應。

再之後,隨著阿爾達希爾成功上位,安息帝國徹底改朝換代,變成了薩珊王朝。

隨著薩珊王朝的建立,薩珊王朝接過了戰鬥的接力棒,繼續與羅馬和貴霜展開激烈對抗。

在東線戰場,由於貴霜正在衰退,薩珊王朝能夠相對輕鬆地展開進攻,最終成功將貴霜趕出了南亞,領土再次擴張。

然而,西線的戰況卻不容樂觀,羅馬的強大使得薩珊王朝在這條戰線上的形勢十分嚴峻。

在持續的戰爭中,薩珊王朝多次被羅馬擊敗,失去了大量領土,國力也在不斷衰退。

薩珊王朝已經處於內外交困的局面。

外有強大的羅馬不斷逼近,內有地方貴族叛亂四起,國運似乎走到了盡頭。

正當此時,薩珊王朝奇蹟般迎來了一個改變命運的君主——沙普爾二世。

他的傳奇故事堪比漢朝的劉秀,是薩珊王朝歷史上的“光武帝”。

沙普爾二世的出生充滿戲劇性。

他的父親死於戰場,沙普爾二世為遺腹子。

在他出生之後,哥哥登上皇位,卻被貴族謀殺,導致貴族們將王位的象徵——皇冠,放在了他母親的腹部。

沙普爾二世因此成為了薩珊王朝的皇帝。

這樣的開局,怎麼看都像是註定要成為傀儡皇帝,但沙普爾二世卻透過一系列的努力,成功擊敗了那些權臣,掌握了國家大權。

接著,他帶領軍隊一路橫掃西亞,重新統一了薩珊王朝。

不僅如此,在沙普爾二世的領導下,薩珊王朝開始了對外擴張。

無論是在與羅馬的戰爭中,還是在中亞的戰役中,薩珊王朝都取得了顯著勝利。

到沙普爾二世臨終時,薩珊王朝的疆域已擴充套件至帕米爾高原。

正是因為他的出現,薩珊王朝才奇蹟般地扭轉了命運,延續了超過一百年的強盛。

然而,歷史的奇蹟並未就此停息。

大約一百多年後,薩珊王朝再次迎來了一個明君——庫思老一世。

他的改革堪比雍正帝,大力推動國內的政治和社會變革,為薩珊王朝的延續提供了動力。

薩珊王朝因此得以再度復興,繼續繁榮了一個世紀,直到阿拉伯文明的崛起最終導致其滅亡。

令人意外的是,在薩珊王朝滅亡之際,唐朝已經崛起,並且薩珊王朝的末代王子曾親自前往唐朝尋求援助。

唐朝還專門設立了“波斯都督府”來幫助薩珊王朝的遺民。

然而,這些都屬於後來的歷史。

回顧整個漢末乃至三國時代,西亞的歷史背景就是安息帝國的滅亡和薩珊王朝的建立,接著逐步走向衰落。

直到大三國時代後期,沙普爾二世這個“西亞版劉秀”的出現,為薩珊王朝帶來了曙光,最終扭轉了國家的命運,直至薩珊王朝的覆滅,而歐洲的羅馬依然在與薩珊的鬥爭中佔據重要地位。

最後一個需要提到的,是位於歐洲地區的羅馬。

與貴霜和安息相比,羅馬帝國的知名度顯然更高一些。羅馬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在西漢末期之前,羅馬自稱為“羅馬共和國”,以選舉制著稱。

然而,西漢末期時,羅馬迎來了兩位改變歷史的關鍵人物——凱撒與屋大維。他們的出現徹底重塑了羅馬的制度。

在屋大維的統治下,羅馬逐漸從共和國轉型為帝國。然而,屋大維去世後,由於羅馬沒有嫡長子繼承的傳統,其帝制體系一度陷入混亂。

接下來的百年間,羅馬皇位更迭頻繁,皇帝如走馬燈般更換,國家高層難以穩定,導致中央權力分散。

直到東漢中期,羅馬終於摸索出一套較為完善的帝制體系。

這一轉變始於涅爾瓦即位,他的統治開啟了羅馬歷史上著名的“安敦尼王朝”,也被後世稱為“五賢帝時代”。

從涅爾瓦登基到黃巾起義爆發的約八十年間,羅馬僅更換了五位皇帝,這五位君主皆以賢明著稱,因此得名“五賢帝”。

羅馬的穩定對安息的命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此之前,安息能夠同時對抗貴霜與羅馬,一個重要原因是羅馬高層頻繁更迭,難以凝聚全國力量。

如果面對一個團結的羅馬,再加上強大的貴霜,安息恐怕早已不堪重負。

而當羅馬帝國逐漸步入穩定期時,安息帝國便難以再扛住兩方壓力,最終走向衰落。

正是在涅爾瓦開啟的“五賢帝時代”中,羅馬帝國實現了內部的相對平穩與繁榮,這段時期也為後來的歷史埋下了重要伏筆。

在中原進入“大三國時代”的同時,羅馬的五賢帝時代也宣告結束。

此後,羅馬開始面臨一系列嚴峻的危機。

首先,五賢帝相繼去世後,繼位的康茂德是一個典型的昏君,幾乎可以與漢靈帝相提並論。

正是在他的統治下,大肆放權給寵臣和近衛軍,導致羅馬的政治生態徹底混亂。

最終,在董卓被殺的那一時刻,康茂德也在一場陰謀中被暗殺。

昏君死後,羅馬陷入了長時間的動盪,甚至出現了用金錢購買皇位的現象!

在中原,桓靈二帝的賣官鬻爵已經令人震驚,而羅馬則更為大膽,直接用金錢來交換皇位!

然而,歷史證明,買來的皇位往往不穩固,因此羅馬很快便陷入內戰。

不過,這場內戰並沒有持續太久。

很快,一位名叫賽普魯的將領嶄露頭角,他帶領軍隊迅速平定了各方反抗,並憑藉武力登上了羅馬皇帝的寶座。

然而,如果將賽普魯與中原的歷史人物進行類比,他更像是一個“成功版的袁紹”,因為他雖然在生前將所有權力緊緊掌握,但卻未能建立起一套穩固的體制。

賽普魯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很快陷入了激烈的內鬥。

從時間線來看,賽普魯的去世大約發生在劉備剛剛入蜀之時。

此後的五十年裡,羅馬帝國的高層再次陷入長時間的混戰。

這場混戰最終導致原本強大的羅馬帝國分裂為三,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與中原的三國格局相似。

最關鍵的是,羅馬帝國的三足鼎立與中原的情況有所不同。

在中原,即使魏、蜀、吳三國最強時,大家的目標仍是最終統一,但在羅馬,由於地理條件的差異,重新統一幾乎變得不可能。

而且,羅馬帝國的不同區域面臨的敵人各不相同。

東線需要應對新興的薩珊王朝,北線則要防範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

西線由於與東線相距較遠,當地的將領自立為王,佔據了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

此外,羅馬帝國內部缺乏統一的民族或力量,難以構建強有力的核心。

在這種情況下,羅馬的重新統一幾乎無望。

國家分裂、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薩珊王朝的入侵、國內的頻繁起義、百姓的民生困苦以及原有奴隸制社會的逐漸崩潰,這些混亂的局面與中原東晉時期的十六國局勢不相上下。

羅馬歷史上,這一時期被稱為“三世紀危機”。

然而,羅馬人卻以一種中原政權完全無法接受的方式,處理了這場危機。

當時的羅馬人認為,既然大家的日子過不下去,那不如各自分家!

既然一個皇帝不足以應對複雜的局面,那就乾脆設立多個皇帝!

於是,羅馬帝國的“四帝共治”方案應運而生。

當然,這些也都是以後話了。

回到當時的局勢,東漢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而往西的各國也同樣動盪不安。

每個國家都在面對內外重重危機,幾乎沒有餘力去關心或干涉他國的事務。

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各國間的相對孤立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彼此的衝突,但這對通商而言卻是一個不小的障礙。

如果抱著透過貿易與其他帝國建立聯絡的想法,那麼實現這一目標恐怕會變得極其困難。

畢竟,在這種紛亂的背景下,任何國家都難以保持持續穩定的對外關係。

無論是薩珊王朝的崛起,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都讓地區局勢變得極其複雜,各方更多地關注自己的生存與發展,而非與遠方國家進行經濟合作。

而這種封閉狀態也意味著,沿著絲綢之路的商貿往來將受到嚴重限制。

中原的商品無法順利進入羅馬,羅馬的貨物也難以傳遞到中原或其他地區。

這對於當時已經開始依賴國際貿易的各國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損失。

這對於袁紹這種明白絲綢之路價值的人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當然,有利就有弊。

西方不斷內鬨和戰亂,則代表國力的衰弱。

這個時候——

趁虛而入或許是一個較為不錯的選擇。

此時的袁紹還在腦中回顧著世界歷史,而眼前的這個名叫“趙漢”的西域人卻已經有些站不住了。

他不停地揣測著這位來自大漢帝國的高層官員為什麼用一種如此異樣的眼神打量著自己。

是自己......長得太特殊了嗎?

確實。

但這不是主要原因。

他分明從這位大漢帝國的官員眼中看出一抹...懷念。

是錯覺嗎?

難不成這位大漢帝國的官員見過自己,或者是見過像自己這樣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趙漢”這個漢名是他從敦煌到姑臧這條路上臨時給自己取得。

總歸要有個漢名的。

終於,在趙漢忐忑的注視下,袁紹開口了。

“這位貴客,請問你來自哪裡?”

“大、大、大秦。”趙漢用著自己並不流利的漢語結結巴巴地回答著。

聽到大秦的名字,袁紹眼前亮了一下。

果然如此。

對方來自羅馬。

這裡要糾正一個常識性的錯誤。

常常有漢朝的穿越小說,主角說在西方有個帝國,叫做大秦,之後滿朝文武震驚,會將羅馬帝國將秦朝聯絡在一起。

然後迸發了想要進攻西域的念頭。

這個在西漢是現實的,在東漢漢章帝以後卻是不現實的。

因為大秦國這個名字,早在漢章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甚至被記載到了《後漢書:西域傳》中:

“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裡,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有松柏諸木百草......”

甚至——

羅馬帝國中的馬其頓行省,在漢章帝時期,就已經對大漢俯首稱臣了。

這其中的故事非常有趣。

在漢景帝時期,亞歷山大留下的馬其頓王國,曾經向羅馬開戰,戰敗之後被羅馬吞併,成為了羅馬旗下的“馬其頓行省”。

在東漢時,朝廷派遣使者使者甘英,出使西亞的時候,抵達了西亞的安息帝國。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甘英沒有真正前往羅馬。

但是最後,漢朝使者還是在西亞這邊,遇到了一些羅馬人。

後來,就有一個馬其頓行省的商人,知道了這件事。

然後他讓自己的手下,跟著東漢使團,來到了東漢這邊。

而當時跟著東漢使團,一起過來的人,應該是有兩個。

一個是來自於馬其頓行省,另一個是來自於推羅,也就是今天的黎巴嫩南部。

最後,這群人跟著東漢使團,一起來到了雒陽,接受了漢章帝的接見。

漢章帝在接見他們的時候,授予了他們一枚紫綬金印——這是東漢對藩屬國最高的禮儀。

所以,從從賜印的角度來說,東漢確實是給馬其頓那邊一個紫綬金印,意味著馬其頓已經臣服於東漢。

但實際上,當時來到東漢這邊的馬其頓人,因為語言不通,並不知道漢章帝給他的這枚金印,意味著什麼。

而且他們也只是商人之流,更無法代表馬其頓官方。

所以,各種誤會以及巧合疊加之下,這件事也就顯得比較有趣了。

所以,當趙漢“大秦國”幾個字說出口時,周圍其他人也沒有浮現出對這個名字另外解讀的驚訝。

隨後,袁紹對趙漢的經歷開始進行詢問。

雖然言語溝通的不算順利,但從隻言片語和肢體動作中,袁紹也明白了趙漢慘痛的經歷。

對方是個苦命人。

異常倒黴的苦命人。

這樣的苦命是基於對方的身份。

是的,透過言談舉止袁紹已經察覺到了——趙漢並不像是他描述的那樣,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商人。

這種感覺很玄。

如果非要說.....那就是世界上各個帝國,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之間莫名其妙的吸引。

有的時候,不需要言語。

只需要一個眼神——你也跟我一樣,是官二代。

而且,反過來講,又有什麼樣的商人才會在這個時期,從羅馬離開去局勢緊張的安息、貴霜做生意?

換個對世界史不瞭解的人,可能就被唬住了。

可是,袁紹畢竟是個穿越者。

不過話又說回來,對方究竟是什麼身份,對於袁紹來說並不重要。

即使對方在羅馬帝國,有著崇高的地位,又跟他有什麼關係?把他送回去拿獎賞嗎?

他袁紹比他的身份高貴多了,又豈是差這三瓜倆棗的人?

磕磣誰呢!

他缺的是一個引路人。

對絲綢之路熟悉,能帶著他的商隊或者是軍隊前往西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