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穆是官場中的一個異類。
他當過順天府尹、江南巡撫、山東巡撫等地方大員。
又經歷過中樞內閣數年的鍛鍊。
而後又在工部、禮部、都察院、戶部做事,未來大機率還要進吏部。
基本上大大小小的衙門,他都待過,一大批班底,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
鄭歡和楊榮這麼說,就相當於拒絕了在御前會議上舉薦王艮,李顯穆沉吟了一下,“南京禮部左侍郎可以,但南京禮部尚書要先空著,否則有人掣肘,我們的計劃就不好推行。”
“可以,但還是要看陛下的意思。”鄭歡和楊榮這次鬆了口,“不過南京禮部尚書一向是閒散的位置,陛下也不會太在意,我們可以用暫時留置,以觀諸部侍郎功績的理由,其餘諸部尚書應當不會阻止。”
這個理由的確強大,畢竟尚書在上面壓著,哪個侍郎不想進步呢?
尤其是那些升遷無望的右侍郎,去南京做個二品大員,未必不是好事,級別上去之後,若是事有不逮,還可以火速殺回京城。
六部尚書也不可能冒著得罪人的風險,非要壓著下面的人不讓他們升遷。
幾人三言兩語將此事定下。
“那此事就在新年後,由仲複寫一道奏章,送進宮中,內閣那裡子榮你看著一些,如今我不在內閣,怕是內閣中,又是楊士奇在管事吧。”
楊榮頓時無奈搖搖頭,“士奇的性格和你類似,天然就是做領袖的人,我可爭不過他。”
李顯穆和楊士奇的關係屬於半個盟友,二人都是太子黨,但除此之外,大致上沒有私人交情,主要原因就是二人性格都太過於剛強,一同面對強敵可以,但合作甚至一人居於下,那不可能。
有點像是高拱和張居正,都有經世的才華,甚至就連政治目標都差不多,按理說該是親密無間的戰友,但實際上卻是一山不容二虎。
“倒也不必太過在意,楊士奇出身寒微,卓然有天下之志,這件事他會襄助我們的。”
李顯穆沒有太過於在意,在當前的大明政壇,他已經遙遙領先,現在甚至還不是他的巔峰期,等到太子繼位後,他才會迎來真正的巔峰期。
幾人又相談了一些細節後,鄭歡等人便離開了公主府。
……
在新年初一時,李顯穆再次進了祠堂,開始每年一次的祭拜。
以及從父親這裡得到一切珍貴的資訊。
這幾年的資訊基本上都是藍色,再也沒有見到有紫色的資訊,畢竟大明也沒有那麼多緊急的大事。
李顯穆跪在祠堂中,認真的將自己這一年來大致做下的事情都說了一遍,又將一些疑問道出,萬一父親願意回答他一些問題呢?
李祺一邊聽著兒子在下面說話,一邊翻找著這次有用的資訊,其中大部分都是大明朝在几几年會發生什麼事情,比如之前的山東大旱之類。
其中有三條都是黃河要決堤氾濫。
李祺直接跳過,黃河基本上年年決堤,如果說黃河是母親河,那這一定是個暴躁的母親。
把孩子用銅皮帶吊起來打。
李祺看了一圈,都覺得沒有什麼特別有用的東西,他最想要的是那些歷史人物的死亡時間,比如朱高熾的死亡時間,如果李顯穆能拿到這條資訊,那佈局必然是大大不同!
最終看了一圈,李祺還是決定把黃河決堤之事發出去,這畢竟是個藍色訊息,而且看道具連著提醒了五年決堤三次,極有可能是大堤的修建有問題。
說不準就能抓住一隻碩鼠,在後續的政治鬥爭中得勝。
父子二人簡直稱得上是心意相通,李顯穆在收到“十八年黃河崩”的資訊時,立刻就皺起了眉頭,他曾經是當過工部侍郎的。
修建黃河大堤也是工部的重要任務之一。
古代治水是最重要的大事之一,那些不好好治水的國家,基本上都滅亡了。
李顯穆擔任侍郎時期,狠抓了黃河大堤的建設,按理來說不該這麼快就發生黃河崩之事的,“難道是這幾年黃河大堤的維護工作沒有做好?我當初在工部定下的章程沒有遵守嗎?”
僅僅稍微一聯想,李顯穆的眉頭就皺了起來,而且他清晰的記得,工部給戶部支取銀兩的賬簿上,有修繕黃河這一項。
“父親給的資訊不可能有誤。”李顯穆自言自語道:“若黃河大堤真的出了問題,那就是有人在其中貪汙,導致本就修繕黃河大堤的銀兩被挪用,該派個人去查一查了。”
李顯穆跪在蒲團上,重重向著父親李祺磕了三個頭,“父親大人放心,兒子必不會放過這等視百姓性命於不顧的蟲豸!”
……
待新年休沐過後,各部衙門都漸漸恢復了執行。
一道堪稱石破天驚的訊息很快在京中傳開,禮部尚書鄭歡上書陛下,請求在鄉試中,將舉人名額讓渡一部分給那些天賦上佳卻苦於沒有良師教導,屢試不中的寒門士子。
這道奏章幾乎瞬間在京城炸開了鍋,六部五府,乃至於街頭巷尾,但凡是有井水處,就沒人不討論這件事,百姓說什麼的都有,反應最強烈的便是那些還不曾考取功名計程車子。
那些自忖有驚世才華,只是懷才不遇的寒門士子,自然是隻覺天降甘霖,可更多士子卻覺得不公平,而且是越來越不公平。
“當初分省定額,以省份來定明顯,導致南方諸省的錄取率不及北方諸省一半,明明有才華卻不能中進士,而現在又要以出身來定名額,這難道是公平的嗎?
朝廷科舉,難道不該注重選取那些飽學之士嗎?”
這番話算是說到了眾多出身豪富計程車子心中。
“我們去找禮部尚書問個清楚,為何要進獻這等不公的政策!”
京中以及國子監中計程車子,很快就鼓譟起來,要去討個說法,可還沒等他們前去圍堵鄭歡,就聽到了另外一條噩耗。
戶部尚書李顯穆竟然上書支援禮部尚書鄭歡的奏章!
甚至高度讚揚為——
“自古寒門難出貴子,大明有萬千寒門,其中出類拔萃者,數不勝數,卻囿於沒有良師教導,而困頓於茅舍之中,如今若陛下願意給這些寒門子弟灑落聖恩,必然得到萬千寒門士子感念垂淚!”
相比較禮部尚書鄭歡,李顯穆的聲望那可真不是蓋的。
永樂十七年,李顯穆的屬性早就已經今非昔比。
【族長:李顯穆(正二品戶部尚書)
家族等級:貴族(臨時)(受益於臨安長公主而得以躋身皇親國戚一列,但家族本身沒有世襲爵位,外戚身份會伴隨著臨安公主和李顯穆的逝去而跌落)
儒門經學世家(李祺列入文廟十哲,受天下儒生供奉香火,李顯穆名列戶部尚書,在世人眼中,是極其顯赫的清流文官世家)
家族權勢含量:80(在當前明朝眾多皇族藩王、公侯伯、外戚等一眾貴族中,排名上等,但依舊有許多人不敢觸犯)
族長聲望:80:(十二年間無數實打實的功績鑄就了李顯穆的聲望,他是心學的領袖,是大明無數士子的偶像榜樣,他是聖人學說在人間的代行者,當世無數人心中的天下楷模。)】
這世上再也沒有比功績更能讓人心服口服的,先前就說過,李顯穆是個官場上的異類,他的履歷之豐富,遠非其他官員可比,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望。
而且李顯穆萬事不敗的名聲,也是一種震懾。
若是鄭歡上書,還能說鄭歡心懷詭計,定然藏著不為人所知的陰謀,可李顯穆也跟著上書,很多人瞬間就打了退堂鼓。
李顯穆這十二年來,想做的事是做一件成一件,這件事大概也能成吧。
不知有多少人,未戰先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