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皇宮的甬道中,李顯穆束著手,順著高牆,抬頭望向狹窄的天,蔚藍澄澈可卻只有小小的一片。

偌大的大明,有多少人一生都會被困在方寸之地呢?

有多少出身寒門的天才,埋沒在黃土中呢?

李顯穆神情有些冰冷,在過去的十二年中,他提出了許多政策,每次他都能得到皇帝十二萬分的支援,而今天是他第一次碰到一個軟釘子。

皇帝依舊被他說服,依舊錶達了對他的建議的贊同,但卻不願意給他真正的支援。

只讓他自己去做。

李顯穆並沒有臉大的認為皇帝一定要支援他所有的建議,畢竟他不是神,不可能每個建議都完美無瑕,皇帝採用或不採用,他都認可。

但今天這件事,是李顯穆第一次真正清晰的感覺到,他和皇帝之間是有分歧的,雙方理念是有根本區別的。

只是這種分歧和區別,在過去被掩蓋過去了。

就像是抗日時期所有黨派聯合起來抗日,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黨派真的就能融洽相處。

在大明,皇帝更著眼於皇權的穩固,著眼於統治的穩定,為了這個目的,他甚至可以出賣一些根本利益,甚至能夠容忍一些有大害於百姓的人存在。

社稷天下乃至於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都要往統治穩定後面排,百姓福祉則更要排在後面。

至於寒門士子的出路,則比百姓福祉還要再差,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如今所選出來的人才,就已經足夠維持大明王朝了,提拔寒門士子是一個得罪人而利他人的事。

“若非我表現出來的堅決態度,皇帝怕是還會反過來勸說我不要做這件事吧。”

李祺在九天之上有些沉默,提拔寒門這件事,或許只有在現代中國才是政治正確吧。

即便是現代社會,大多數國家也沒有這種政治正確。

李顯穆攤開一直束著的手,繃著根根清晰的青筋,沉默著,他知道自己將要迎來一場苦戰了,這必然將是入仕以來,最艱難的一場仗。

李顯穆心中燃起了一團火,他前所未有的渴望著更多的權力,甚至是——

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權力!

夏末時分,傍晚的風已然有了一絲涼意,吹散了李顯穆心中的煩躁和鬱氣。

……

自大朝會文廟改選事後,討論烈度便一直居高不下,民間有些儒門衛道士簡直覺得天都要塌了。

他們做夢都沒想過,有朝一日竟然能夠看到,孔子的學生被大批踢出文廟,文廟四聖十哲大換血。

沒想到有朝一日,後世的儒生竟然能夠力壓在先賢之上,這“太不儒家”了,這豈非是王安石說“祖宗不足法”嗎?

秋闈前夕。

直隸諸府考生俱奔赴京城,如此多計程車子聚在一起,自然便會議論時政,而當前最火熱的便是文廟之事,士子們各抒己見,大多是提出自己認為該入文廟的人物。

現代人喜歡給歷史人物排名,從皇帝、武將、文臣、美女,那是應排盡排,不同歷史人物的粉絲能撕的天昏地暗,同一個人,有的吹到天上,有的貶到地上。

比如有人說楊廣是千古一帝,有人說楊廣應該一歲就死,以免禍害。

實際上不僅現代,古今中外的人,都有給歷史人物排名的愛好,古人也有這等愛好,且個個引經據典,讓普通人聽起來,都有道理。

聊著此事,不由自主的自然就聊到了右都御史李顯穆身上,因為左都御史已經進了監牢,等待秋後問斬,如今李顯穆暫時領都察院事。

伴隨著李顯穆地位越來越高,僅僅只有名和字,也已經不夠了,長輩可以叫他的名,平輩朋友可以稱呼他的字。

那後輩呢?

李顯穆自號“守正”,於是世人便稱呼他為“守正先生”、“守正公”。

青雲樓。

京城東市最大的酒樓之一,在這般時節中,自然是生意紅火,聚集在這裡計程車子極多。

“守正公提前改選文廟,怕是有為李忠文公鳴不平之念啊。”

誰都知道李顯穆提出這個建議,就是為了讓父親入文廟十哲,甚至李顯穆本人也毫不掩飾,當時在大朝會上,就直接將李忠文公列在諸葛武侯、韓文公、范文正公、文忠烈公一起。

“李忠文公乃是宋亡百年後,唯一一位能重開一道的大儒,其所建立的心學,直指成聖之道,清晰明瞭。

可以說以一人之力,便蓋過了宋儒三百年的成果。

哪怕不提曾經列在中樞,執掌天下之權,僅憑立言之功,也勝過諸位孔門先賢,列入十哲,合情合理。”

“正是如此。”酒樓中許多士子很是贊同。

其中大部分又都是出身心學,心學這數年來發展很是迅猛。

除了政治上的助力外,主要還在於心學理論比理學更優越。

李祺的心學和王陽明的心學在許多地方不同,最大的區別就是王陽明的學說中融合了大量禪宗的思想,而李祺的心學則極少,採取的那一部分只是為了佐證精進道德,李祺思想的本體實際上和朱熹更像,只是由於李祺對世界的認知比朱熹高太多,於是最終成果迥異。

理學被心學打的節節敗退,就是因為二者本質上是同一賽道,李祺心學是究極體的理學,任何人一旦放下偏見,就會自然而然拋棄理學改投心學的懷抱。

但心學直指聖人之道,路徑清晰可見。

但理學只會告訴別人,你得悟,悟的出來你就成聖了。

這不是扯淡呢。

就像是大唐雙龍傳裡面有四大奇書,但是《戰神圖錄》、《長生訣》、《天魔策》三本都能破碎虛空,《慈航劍典》就只能坐死關,這不是碰瓷嘛。

在心學被列為大明官方教材後,最後一個束縛心學發展的阻礙消失後,理學還能扛得住這麼久,只能說一百多年的積累,底蘊深厚。

“據說在秋闈後,要再開大朝會,屆時不僅有朝臣,還會從民間邀請德高望重的鴻儒,進宮列席旁聽,屆時必然是一場盛會。”

“何止盛會,亦是刀槍劍影之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