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穆這般急匆匆進宮,朱棣還以為發生什麼大事了,瞥了大太監洪保一眼,見洪保也有點懵,心中更是好奇。

待李顯穆入殿行禮後,便鄭重道:“陛下,臣有一件涉及極廣的大事奏請陛下,千古以來,豪門入仕途的人數遠勝寒門,能讀書的寒門又遠勝庶民。

臣曾經聽過有百姓哀嚎:我們這些人代代貧寒卑賤如塵土,猶如牛馬陷在泥潭中,永不可脫離。

膏粱子弟不成材,大明的將來又託付給誰,臣一直為之憂心。”

朱棣面色嚴肅起來,從以才取士開始,但凡優秀的君主,都非常注重寒門人才的提拔,只是很多時候,寒門因為出身低微、資源匱乏,導致縱然有些天賦,卻依舊眼界不高、能力太差。

“這是古來的頑疾,歷朝歷代都解決不了,難道你有辦法?”

朱棣帶著些期待望向李顯穆。

“臣只是有一個初步的想法,具體如何做,還請陛下斧正。”

“還真有!”朱棣驚聲道:“說來看看。”

李顯穆正色鄭重道:“臣這個想法的靈感來源是分省定額制度。”

分省定額。

朱棣沉吟,大明的科舉制度基本上是傳承宋朝,分省定製制度是大明做出的最大的改變之一,幾乎從根本上重塑了大明朝堂的政治勢力格局,影響極其深遠。

“當初父親向先帝提出南北分榜,而後先帝決定直接各省分名額,其中原因便是南人在科舉上實力太強,北人考試是考不過的,這背後原因也很清楚,因為北方歷經戰亂、教育水平差,不是短時能夠彌補。

這十幾年來分省定額制度選出的北方官員,從各方面來看,並不比南方官員差太多,證明我們用分省定額來選擇官員的制度是正確的。

一時的科舉成績好,並不代筆士子治政的天賦高,而更可能是他在學習時得到了更多的資源而已。”

朱棣是何等聰明的人,聽到這裡就已經聽明白了,沉聲道:“你的意思是,豪門世家子弟其實很多天賦並不出眾,只是因為有名師教導,才能力壓寒門子弟,在科舉中奪魁,而這違背了朝廷選士的理念。”

“正是!”

李顯穆沉聲道:“大明有五千萬人,其中盤踞在京城、省城中的世家,盤踞在府城、縣城中的豪強,加起來或許有一百萬人,如果大明只從這一百萬人裡面選士,又豈能選出真正的人才呢?”

這世上再也沒有比資料更加直觀的東西,朱棣幾乎就要被說服了。

“可是寒門出身計程車子做官後,大多數並不會對百姓更好,反而因為家貧會更狠厲的收刮百姓,朕聽多、見多了那些一朝中舉為官,不出數年就豪富鄉里的事情,這又作何解?”

朱棣說的這番話並不是他一人的想法,而是古已有之,尤其盛行於門閥貴族時代,那個時候的人,將家世和品德聯絡起來,認為世家門閥的品德遠超過寒門。

當世之人甚至編寫了那些寒門出身的酷吏奸臣,是如何殘害百姓、貪贓枉法的,而世家門閥出身的官員,又是如何高潔如雪,飄搖天上,有絕世的風姿,有高尚的品德,面對各種財貨的誘惑而不屑一顧。

這種思想甚至在現代社會也大行其道。

說富二代做官不貪汙,說富二代做官不在乎利益,能做些實事,窮的人當了官都會貪汙,類似言語層出不窮。

何其荒謬!

“何其荒謬!”

李顯穆怒目圓睜,煞然道:“誰在陛下身邊進獻這等讒言,臣請殺之!”

朱棣頓時有些愣,李顯穆反應這麼大是讓他有些沒想到的,自然沒人在他面前進獻讒言,李顯穆也清楚,他是故意這麼說,以顯示自己的堅決態度。

“這番言論可是有什麼不妥之處嗎?”

當然不妥!

古今中外,那些富人的錢都浸滿了生民膏血,官員貪汙腐敗、官商勾結從朝廷的各項工程中漁利,有幾個人的錢是乾淨的。

用百姓脂血養出來的從容不迫,竟然還真覺得是理所應當,甚至生出了一絲傲氣,自以為高高在上,妄圖從道德層面審判窮人。

一個富家小姐的一條裙子,其背後所浸透的血淚,甚至比一個、十個殺人犯手上沾染的血還要多!

紅樓夢裡面每一個主子的煊赫富貴,其背後都是無數個投井而死的晴雯,建立在屍山血海上的富貴,怎麼有膽子反而批評骨架壘起來的山不夠堅實呢?

還是殺的少了。

毫不諱言,李氏也是建立在封建主義的特權之上,是依靠著無數百姓的供養,才有綾羅綢緞,錦衣玉食。

可李祺教匯出來的李顯穆,至少從不認為這些東西理所應當,他在努力的盡己所能,讓這個天下變得更好一些,讓老百姓活的更好一些。

某種程度上,這是在還百姓的供養之情。

可惜,李顯穆咬了咬牙,這番話不能和朱棣說,否則只會被當成瘋子。

他緩緩開口,卻如同最鋒利的劍:“陛下,這番言論實際上是將家世和道德聯絡起來,那臣就要問了,當初元末時,先帝潛龍在淵,家貧到了極點,難道先帝是……”

沒等李顯穆說完,朱棣就厲聲打斷道:“顯穆你說的對,此言論果然荒謬至極,家世和道德無甚干係!”

李顯穆知道自己把先帝抬出來,一定能成功,可他面上心中並沒有什麼得色。

因為即便皇帝這麼說,也改變不了世人的想法。

富人的惡比天高,可很隱蔽,表面裹著偽裝和善的外衣,甚至是彬彬有禮的外表,於是不引人恐懼。

窮人的惡實際上危害並沒有富人大。

譬如,貪汙災民安置費導致無數百姓死去危害大,還是用刀殺一個人危害大呢?

自然是前者。

可人只會恐懼於後者。

恐懼於那種赤裸裸的、血腥的、暴力的惡,這就是窮人被汙名化的根源,這難以改變,縱然理智明白,可對後者的恐懼是根植於基因的。

李顯穆深吸了口氣,將這些繁雜的思緒都從腦海中甩了出去,這世界還不夠好,正因為如此,才要改變,一點點來,“既然陛下認同臣所言,那臣就說一下臣的想法。

先前分省定額是直接把名額給教育水平差的省份分了過去,以達成了各省之間計程車子平衡。

如今依舊可以用這個辦法,將一部分名額分給寒門子弟。”

朱棣遲疑道:“可這樣選出來的人能夠治國嗎?科舉終究是要為國選才啊。”

“陛下,若科舉真的是安全為了選才,那為什麼不廢掉分省定額呢?以南北人口比例來看,基本上人才全部都在南方。

況且,官員們並不是科舉完之後就不再學習了,他們要學習很多新的、官場上的具體東西,這些東西就不再是寒窗苦讀所能夠得到的,而是要看天賦。

我們將那些因為沒有名師教導,而導致四書五經學的稍差計程車子招納進來,在艱苦的環境中,他們還能有豐厚的學識,足以證明他們的天賦是極高的。

這些人在往後的數十年中,還能夠不斷成長,培養人才就該培養這種人。”

朱棣聽明白了,如今的科舉選的是科舉時的水平。

李顯穆想要的是真正的、有天賦的人才,而不是透過名師教導,砸下了無數資源,才被催生出來的“假天才”。

朱棣其實是第一次聽到這種真假天才的說法,但是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吃了無數資源才能和不吃資源的站在一起,這怎麼能叫天才呢?

“你說服了朕。”

朱棣感慨著,“可你提的這個建議太大了,裡面的問題很多,比如什麼程度算是寒門,又該給寒門多少名額,以什麼方式給,僅僅是粗略一想,就有這麼多的問題。

還要考慮如今天下朝臣的反對意見。

朕保證,這個訊息傳出去後,一定是洶湧的反對浪潮,到時候朕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可能除了你,沒人會站在朕的身邊。

縱然是朕也不能直接頒佈旨意啊。”

讓整個官僚集團吐出利益,談何簡單,李顯穆又如何不知道呢?

“陛下,名額前期可以少一些,比如每個省只挑選兩三個,這樣大約只佔十分之一,反對的浪潮會少很多。”

“此事不容易,到時候你要出力。”朱棣沉吟了下,還是覺得阻力極大。

李顯穆卻看出來了皇帝的不情願,他立刻意識到,皇帝大概覺得這件事對大明的影響不會那麼大,所以並不願意和群臣硬頂。

這件事還是得他自己大力推行!

————

大明王朝第二次科舉制度變革的起因,是永樂十七年,李顯穆向皇帝提出了將科舉名額有限向寒門傾斜,這項提議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和博弈,是永樂十七年末到永樂二十年間士林的主要大事件,並最終在永樂二十年,大明王朝提出了三項政令,這三項政令被合稱為《寒門入仕法令》,這便是本章的主要內容。——《大明王朝科舉史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