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6年12月初,新海市的天空被一層薄薄的灰霾籠罩,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壓抑的氣息。然而,在東方聯盟氣候研究中心的實驗室裡,氣氛卻截然不同。李墨飛、趙東浩和劉宇三人圍坐在會議桌前,桌上散落著各種資料包告、設計草圖和虛擬現實裝置的原型機。他們的臉上洋溢著一種久違的興奮,彷彿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
“未來之眼”虛擬現實氣候災難頭盔的體驗展示活動取得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短短一個月內,超過百萬民眾透過虛擬現實技術體驗了未來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城市的毀滅性影響。社交媒體上充斥著人們的震撼與反思:“這太可怕了,我們必須做點什麼!”“如果未來真是這樣,我們現在就必須行動!”甚至連一些原本對氣候變化漠不關心的政府官員也開始公開表態,呼籲採取緊急措施。
黃婭婭踹開實驗室氣密門的瞬間,量子鐘的示數恰好跳至08:00:00。她深藍色風衣的靜電餘波觸發空氣監測儀報警,pm2.5數值在顯示屏上炸成煙花圖案——這是她特意程式設計的視覺病毒,每個汙染微粒都被渲染成微型骷髏頭。
“三位教授睡得可好?”她摘下ar眼鏡甩在會議桌上,鏡腿投射出的藍光在桌面織成神經網路。“需要我複述你們凌晨三點的腦波會議內容嗎?”
李墨飛愣了一下,隨即站起身,有些尷尬地笑了笑:“婭婭,你怎麼來了?”他打翻的咖啡在資料圖紙上洇開,褐色的汙漬恰好覆蓋颱風眼模型。趙東浩的瞳孔微微收縮——黃婭婭調出的腦波記錄裡,他焦慮時產生的θ波震盪頻率,竟與昨日東海臺風警報的次聲波譜完全重疊。
“我怎麼來了?”黃婭婭冷笑一聲,走到桌前,雙手撐在桌面上,目光掃過三人,“‘未來之眼’大獲成功,你們倒是風光無限,可有人想過通知我一聲嗎?我可是媒體宣傳的專業人士,這種專案居然不叫我參與,你們是不是覺得我不夠格?”
“電磁洩漏防護等級太低了。”劉宇摸著後頸的植入晶片苦笑,“婭婭你該去國安局應聘。”
“比起監控你們,”黃婭婭的指甲劃過全息投影,“我更擅長解剖權力的恐懼。”她調出某官員體驗虛擬洪災時的心率曲線,區塊鏈存證的水印在圖表上閃爍如刀鋒,“這位大人看到自己別墅被淹時,心跳比新婚夜還快三倍。”
實驗室陷入詭異的沉默。通風系統突然推送香氛,雪松混合海鹽的味道讓趙東浩想起格陵蘭冰芯樣本。黃婭婭的虹膜映出跳動的資料流,她正在暗網拍賣"官員恐懼指數",出價最高者是個環保恐怖組織。
“你們在玩火。”李墨飛攥緊拳頭,“這些資料可能被濫用。”
“科學資料在檔案室發黴就不是濫用?”黃婭婭將三人的腦波頻譜投射到天花板,趙東浩的焦慮波峰、劉宇的創造波簇、李墨飛的協調波谷,竟拼合成完整的厄爾尼諾監測曲線。
劉宇突然抓起被咖啡汙損的圖紙:“看這個!”褐色液漬的邊緣析出分形結構,與颱風眼的螺旋雲系如出一轍。李墨飛襯衫上的汗漬蒸發軌跡,在紅外成像下重現了城市熱島效應模型。
“人體本就是氣候感測器。”趙東浩的鋼筆在指尖旋轉,“血壓對應氣壓,汗液ph值反映酸雨濃度……”
“那我們就該把自己變成儀器!”黃婭婭扯開風衣,鎖骨下方的皮下晶片閃著冷光,“過去半年我記錄了137位官員的生理資料,他們的恐懼峰值和氣候政策轉折點誤差不超過72小時。”
黃婭婭因為三位教授沒有通知她參加活動而不依不饒——
四人圍坐在量子計算機前,黃婭婭的暗網埠正在吞吐黑色資料洪流。她開發的"“共情演算法"”能捕捉社交媒體表情包的情感波長,將戲謔的熊貓頭貼圖轉化為氣候焦慮指數。
“這是上週的爆款動圖。”她點選一隻被p上防毒面具的柴犬,“表面是霧霾玩笑,但轉發者的瞳孔停留時間暴露了真實恐懼。”
劉宇將演算法接入沉浸艙原型機,虛擬洪水突然變得渾濁——數萬網民的集體焦慮具象化為水中的黑色絮狀物。李墨飛伸手觸碰全息投影,絮狀物竟纏繞上他的手腕,形成dna鏈狀的資料紋身。
“危險的美。”趙東浩用鑷子夾取一縷資料絮,“這些情緒廢料的熱值,足夠點燃一場認知革命。”
黃婭婭突然調出加密資料夾,裡面是明星超話的刷榜程式碼。“把這些資料炸彈植入頂流話題”,她嘴角揚起危險的弧度“讓千萬粉絲為‘氣候生存戰’打榜。”
爭吵在凌晨四點達到高潮。劉宇的工程圖紙被揉成團砸向牆壁,紙團展開後的褶皺竟與澳洲山火煙塵擴散模型吻合。李墨飛摔碎的茶杯在瓷磚上迸裂成暴雨分佈圖,趙東浩的筆跡壓力值被ai識別為地震前兆波形。
“夠了!”趙東浩的鋼筆尖刺入橡木桌面,“我們正在成為自己研究的變數。”
量子計算機突然發出蜂鳴,四人的實時生理資料在螢幕上匯聚。趙東浩的皮質醇波動、劉宇的腎上腺素峰值、李墨飛的血清素低谷、黃婭婭的多巴胺曲線,正重組為2047年的氣候預測模型。
“見鬼……”劉宇盯著逐漸成型的颶風路徑,“我們的身體在無意識中演算未來?”
玻璃幕牆外,籠罩新海市數週的陰雲突然裂開一道晴空。黃婭婭的ar眼鏡顯示,雲隙形狀與她某次直播時甩頭髮的弧線完全一致。
四人終於在晨光中達成協議。黃婭婭交出暗網金鑰,換取團隊15%的神經資料採集權。劉宇將沉浸艙的痛覺閾值設定為四人爭吵時的平均血壓值,李墨飛在專案白皮書中加入“人體氣候倫理條款”。
“該給這場鬧劇起個學術名字了。”趙東浩擦拭著鋼筆尖,“就叫《非對稱共振協議》吧。”
當四人手掌交疊時,培養皿中的黏菌突然向中心聚合。這些原始生物在腦波共振場中編織出颱風眼圖案,彷彿地球在用最古老的語言回應他們的瘋狂。
黃婭婭的風衣靜電再次觸發警報,這次pm2.5數值綻放的是白鴿圖形。她轉身走向媒體中心,髮梢殘留的雪松香精在空氣中劃出淡藍軌跡——那是團隊約定的加密訊號,代表“認知戰已就緒”。
黃婭婭的直逼及她在新聞傳播上的“先人一步”,讓李墨飛、趙東浩、劉宇三位科學家認識到了媒體傳播對專案推進的重要性,她被接納了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實驗室重歸寂靜,唯有量子計算機的呼吸燈明滅不休。在某個加密快取區,2047年的氣候模型正悄然自我迭代,將四人的神經共振波譜設為新的初始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