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6年11月底的一個深夜,東方聯盟新海市東方天地人大學氣象人文學院的實驗室裡,賊亮的燈光照亮著一片忙碌的空間。
趙東浩坐在寬大的桌子前,目光緊盯著電腦螢幕,螢幕上閃爍著一組組資料和圖表,顯示著未來氣候變化的預測結果。他的臉色顯得異常凝重,眉頭緊鎖,彷彿在思考著什麼沉重而複雜的問題。
實驗室的量子鍾跳至凌晨2:47分時,趙東浩的視網膜投影突然閃出危險紅光。濱海市的災情資料流正以每秒17gb的速度湧入伺服器,將氣候模型的預測曲線擠壓成鋸齒狀的心電圖。他摘下智慧眼鏡,揉了揉酸脹的太陽穴,卻揉不散眼前揮之不去的幻象——螢幕上跳動的死亡人數,竟與二十年前他填錯的一個氣象引數數值重合。
“教授,您該休息了。”李墨飛將保溫杯輕輕推到他手邊,杯底茶垢形成的環狀紋路,在實驗室冷光下像極了颱風眼的衛星雲圖。趙東浩沒有接話,手指在全息鍵盤上快速滑動,調出濱海市防洪堤的應力分析圖。鋼筋結構的斷裂點,正與三年前被駁回的加固方案完全一致。
正在這時,實驗室的門被猛地推開,劉宇,一個專注於設計應對極端天氣城市設施的工程師,急匆匆地走了進來。他的臉色蒼白,手裡攥著一份報告,聲音有些顫抖:“趙教授,小李博士,你們聽說了嗎?南方的濱海市剛剛遭遇了一場超強颱風,整個城市幾乎被淹沒了!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千人,還有數萬人無家可歸!”
手裡平板電腦的藍光將劉宇的臉色映得慘白。他調出熱成像救援畫面,遇難者臨終前的體溫在螢幕上凝結成猩紅光斑。“這些熱源分佈…”他的聲音哽住了,“組成了新的風眼模型。”
劉宇的聲音低沉而沉重,“颱風的強度遠超預期,海平面上升加劇了洪水的影響。濱海市的防洪設施完全崩潰了。”
李墨飛感到一陣寒意從脊背升起,他快步走到陳宇身邊,接過報告快速瀏覽。他的臉色越來越難看:“這……這比我們預測的最壞情況還要糟糕。”
趙東浩立即將光斑資料匯入氣候系統,全息沙盤突然發出刺耳警報。原本模擬颱風的藍色粒子流,此刻正被血色光點牽引重組,形成一個直徑三百公里的新氣旋。“這是…人體熱力學對大氣系統的反饋?”李墨飛的筆尖戳破了記錄紙。
他們很快發現更驚悚的關聯——濱海市地下管網破裂的聲波頻率,與當地一座觀鯨博物館收錄的座頭鯨哀鳴完全同頻。當劉宇將聲紋資料輸入海洋氣象模型時,系統竟生成了一段詭異的預言:“下一個風眼將在鯨群遷徙路線上形成。”
實驗室的空氣清淨機突然推送廣告:“濱海市災民手機防水殼限量預售!附贈獨家洪水白噪音。”趙東浩的智慧手錶同步震動,購物平臺正以競拍形式出售一部泡水手機,商品描述寫著:“可播放最後30秒浪湧實況,助您深度冥想。”
“他們怎麼敢?!”李墨飛一拳砸在無線充電座上,震翻了劉宇剛帶來的災情報告。紙張散落間,某頁邊緣的批註刺痛了趙東浩的眼睛——那是他半年前在防洪研討會上寫的警示:“當娛樂化吞噬危機意識,資料將淪為消費品。”
劉宇默默調出自己手機裡的收藏夾,展示一組“氣候紋身”圖片。年輕人們把碳排放曲線刻在脊椎上,把家鄉消失的海岸線紋成了臂環。“至少有些人在用身體記憶真相。”他手指劃過一張照片,紋身師正將實時冰川消融資料刺入客戶的肩胛骨,墨色隨體溫變化顯現不同色階。
突然,尖銳的斷電警報撕裂了凝重的空氣。應急燈亮起的瞬間,三人同時屏住呼吸——災情熱斑圖在紫外線模式下,竟顯現出明代《防汛碑記》的篆刻文字。趙東浩撲到螢幕前,手指顫抖著描摹那些浮動的筆畫:“……堤潰於蟻穴,患生於忽微……”
李墨飛突然開啟手機閃光燈,將光束斜射向牆面資料圖表。被放大的陰影裡,他看到濱海市防洪堤裂縫的微觀成像,與碑文拓片的宣紙纖維驚人相似。“先人在竹簡上刻寫的治水經,和我們用奈米探針掃描的材料應力圖……”他的喉結滾動了一下,“本質上都是人類對抗無常的密碼。”
劉宇從工具櫃翻出鐳射筆,鐳射筆發出的紅點沿著碑文脈絡遊走:“這些防汛智慧被檔案館數字化後,就一直沉睡在雲端。”光斑停駐在“以人合天”四個字上,牆面的全息投影恰巧切換到最新災民安置方案,ai生成的模組化房屋正在吞噬最後一片溼地。
備用電源啟動時,趙東浩的郵箱彈出一封匿名郵件。附件是濱海市兒童畫作掃描件:蠟筆繪製的海嘯裡漂浮著樂高飛船,雲層中卻透出一隻巨大的眼睛。標題用稚嫩筆跡寫著《未來之眼》。
“這是災民安置點的美術治療課作品。”劉宇辨認出畫紙邊緣的福利機構logo,“孩子們比我們更早給專案起了名字。”
“未來之眼”!正好與他們策劃設計的虛擬現實ai技術——“氣候災難一眼見”頭盔相契合,正是李墨飛、趙東浩、劉宇三位氣候學家正在設計製造的新氣候象模型的最佳名字!
李墨飛立即調出社交媒體實時熱詞分析,“未來之眼”的詞頻正在暗網論壇隱秘攀升。某個匿名帖寫道:“當權者的盲區裡,有百萬雙眼睛在凝視真實。”
“對,加快速度完成‘未來之眼’專案,儘快投放到社群科普活動當中。”趙東浩走到窗前,暴雨在玻璃上蜿蜒出新的資料流。他想起斷電時浮現的明代碑文,此刻正在這座城市某處,以量子糾纏的形式被重新編譯。實驗室門悄然開啟,黃婭婭抱著溼透的資料衝進來,她髮梢滴落的水珠在地面匯成微型的海平面上升曲線。
“最新訊息!”她揮了揮手機,“濱海市的樂高愛好者聯盟自發設計了防洪堤模型,用的就是孩子們畫裡的飛船元素!”
應急燈忽然頻閃,將所有人的影子投射在天花板上。那些扭曲的暗影交織成網,籠罩在量子計算機上方——那裡正執行著下一代氣候模型,名為“未來之眼”的演算法胚胎開始悄然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