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浩、李墨飛、黃婭婭三人,將一堆堆現實的氣候危機案例用視覺化的現場系列報道,漸引起了一些媒體的關注。
然而,儘管如此,公眾的反應依然不溫不火,似乎仍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趙東浩和李墨飛的心中充滿了挫敗感。
堅守,堅持,堅定;不拋棄,不嫌棄,不放棄。
某天,李墨飛的手機突然響起。他拿起一看,原來是聯合國氣候大使蘇薇。接上電話後,蘇薇說:“李博士,我一直在關注你們的研究,尤其是你們最近釋出的氣候模型報告。也知道你們現在面臨許多困難與阻礙,你們的努力讓我很感動,也很欽佩。但是,應當改變方式。”
李墨飛的心中湧起一陣複雜的情緒。他沒想到,在這個他們最感到無力的時刻,竟然會接到蘇薇的電話。她的聲音彷彿一束光,穿透了他心中的陰霾。
“謝謝你,蘇特使”李墨飛的聲音中透出一絲感激,“我們確實在努力,但……現實比我們想象的更艱難。”
蘇薇的語氣變得嚴肅起來:“我知道你們面臨的是一場利益集團的利益博弈,這些都是氣候變化議題中常見的阻力。但你們的資料和模型非常有價值,它們不僅僅是科學成果,更是未來行動的依據。”
李墨飛點了點頭,儘管蘇薇看不到他的動作:“是的,我們相信這些資料能夠幫助更多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問題是,我們如何讓這些資料真正發揮作用?如何讓決策者看到它們的重要性?”
蘇薇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堅定:“這正是我想和你們討論的。作為聯合國氣候特使,我希望能夠與你們進一步合作,將你們的研究成果納入全球氣候行動的框架中。我們可以透過聯合國的平臺,向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公眾傳遞這些資訊。”
半個月後,蘇薇的影片請求彈出時,李墨飛正在用放大鏡比對陶罐裂紋與乾旱模型。聯合國總部大廳的穹頂投影在他身後展開,倒計時數字懸浮在老農的陶罐上方——距離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失效還剩771天。
“這是世行新開發的‘氣候記憶庫’。”蘇薇將非洲婦女的汲水陶器與蘇北老農的罐子並列投影,“你們採集的土壤樣本正在日內瓦實驗室做同位素分析,結果會嵌入第六次氣候評估報告。”言下之意,李墨飛、趙東浩可能被邀請出席聯合國氣候會議。
黃婭婭注意到蘇薇的耳墜是微型冰川模型,隨著話語微微晃動:“我們想邀請農民參與《氣候證人》紀錄片……”
李墨飛大吃一驚,他沒有想到黃婭婭影片裡的持陶老農,竟然受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邀請:“他只會說方言。”李墨飛脫口而出。
“這正是我們需要的聲音。”蘇薇調出同聲傳譯系統的方言模組介面,“聯合國首次引入江淮官話翻譯協議。”
外交郵包啟程那日,趙東浩在陶罐內壁拓下最後一道裂紋。快遞單特別標註:“易碎品——內含東亞農耕文明氣候密碼”。海關x光機前,操作員看著螢幕上奇異的紋路,誤以為是當代藝術雕塑。
在日內瓦實驗室,研究員用鐳射掃描陶罐裂紋,生成的三維模型與nasa土壤溼度衛星資料重疊。當誤差率鎖定在0.5%時,實驗室主任突然切換中文頻道:“這些裂紋是天然的資料庫。”
與此同時,老農的方言口述正在紐約聯合國大廳迴盪。同聲傳譯系統將“晨露半錢”直譯為“precipitation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0.17”,日本代表摘下耳機呢喃:“這比衛星資料更讓人心悸。”
聯合國的行為觸動了黃婭婭的神經與幹勁,她重新剪輯《消失的陶罐》。然而,當她推送到社交平臺時,平臺演算法突然將其推進"故鄉記憶"專題。智慧標籤生成器將“氣候危機”轉化為“祖傳技藝守護”。首條熱評是大學生留言:“我奶奶看了影片,翻出壓在箱底的醃菜壇——壇底裂痕和影片裡的一模一樣。”
不屈不撓的李墨飛像一個爬蟲,在unfccc資料庫發現驚人規律:上傳的237件破損農具影象中,86%的裂痕走向與區域乾旱指數相關。某張唐代犁鏵照片的評論區,地質學家留言:“鐵器氧化紋路顯示公元9世紀有過相似乾旱週期。”
乾旱遇甘霖呀,趙東浩真的收到參加世界氣象組織研討會邀請。他去時,特意帶上陶罐碎片。當他把碎片放在氣候模型投影區時,裂紋自動延伸成2090年的降水預測曲線。“這是跨越千年的資料糾錯。”主持會議的瑞士院士摘下眼鏡擦拭。
寒潮不出所料地突然在都乾旱的季節再度來襲。此時,黃婭婭的直播間湧入100萬觀眾。她將陶罐碎片放入液氮,裂紋在超低溫中發出幽藍熒光:“這些光斑的分佈,與北極永凍層甲烷熱點監測圖高度相似。”評論區突然飄過金色彈幕——氣象局官方賬號留言:“已啟動民間氣候文物徵集計劃。”
而李墨飛在整理世行報告時,卻用他的火眼金睛發現老農的手寫賬本被列為“非結構化資料典範”。當他影片連線蘇北農田,老農對著鏡頭舉起新陶罐:“這是市博物館定製的監測罐,他們說裂了才算合格。”
蘇薇傳來日內瓦實驗室的最新分析:陶罐黏土中的植物矽酸體,揭示了明代以來作物演替史。這份報告被印在可降解材料上,埋進趙東浩採集過樣本的濱海溼地——十年後將降解為土壤肥力資料。
聯合國氣候峰會閉幕當天,趙東浩在酒店收看直播。當老農的方言發言透過同聲傳譯響徹會場時,他注意到新海市政廳李大遠部長正在角落快速記錄。次日《全球氣候行動綱要》附錄中,新增條款7.3:“鼓勵基於本土知識的氣候適應性規劃。”
返程航班上,黃婭婭發現社交平臺推送邏輯悄然改變。她的新影片《陶罐的2040年》下,關聯的不再是末日電影推薦,而是各地博物館的防災教育連結。某條高贊評論寫道:“在故宮陶瓷館看到了我們的監測罐——它被擺在元代青花旁邊。”
飛機穿越雲層時,李墨飛監測到平流層資料異常。趙東浩凝視著舷窗外翻湧的雲海,忽然說:“該給陶坊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在他攤開的筆記本上,最新一頁畫著陶罐裂紋與洋流圖的疊加態——那是人類從未抵達的資料深海。
終於,趙東浩、李墨飛和黃婭婭的努力逐漸得到了回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氣候變化的問題,社交媒體上的討論也在逐漸升溫。但是,公眾對科學的漠視卻佔主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