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劉世讓在河北攻陷竇建德佔據的黃州,正欲乘勝圍攻洺州之際,北方突厥突然大舉進犯唐朝邊境,兵鋒直指李唐龍興之地太原城。高祖李淵聞警,急調劉世讓回師馳援太原防務。
那麼,突厥此次南侵的緣由何在?讓我們追溯其根源。
四個月前,突厥頡利可汗繼承其父啟民可汗及兄長始畢可汗、處羅可汗的雄厚基業,兵強馬壯,實力臻於鼎盛。他野心勃勃,一直覬覦並意圖侵凌中原王朝。
依照突厥的收繼婚俗,頡利可汗在其兄處羅可汗去世後,迎娶了曾是其父啟民可汗可敦(正妻)的隋朝義成公主。這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等)常見的婚姻制度。男性成員(通常是兒子、兄弟、侄子等)有權利和義務繼承已故男性長輩或同輩的妻妾(生母通常除外)。這既是為了保障家族財產(包括人口)不外流,也是保護寡婦幼子的一種社會制度。
義成公主在隋朝開皇年間,作為和親公主最初嫁給啟民可汗(599年)。啟民去世(609年)後,她按風俗嫁給啟民的兒子始畢可汗(頡利的大哥)。始畢去世(619年)後,她嫁給啟民的另一個兒子處羅可汗(頡利的二哥)。處羅去世(620年)後,她才嫁給了啟民的小兒子頡利可汗。因此,她先後是啟民、始畢、處羅、頡利四任可汗的可敦。
當時,義成公主的堂弟楊善經在隋朝滅亡後,為躲避中原戰亂,前來投靠寄居突厥。楊善經與王世充派往突厥的使者王文素合謀,共同遊說頡利可汗道,請求突厥發兵攻打李唐,以解東都洛陽之圍。
突厥大帳內,牛油火把在青銅獸首上噼啪作響。頡利可汗踞坐狼皮王座,義成公主垂目撫弄腰間隋宮舊玉。楊善經與伏地行禮,楊善經抬頭時喉結滾動,說道:“昔日啟民可汗遭兄弟逼迫,走投無路投奔隋朝,全賴祖父隋文帝傾力相助,方得重返故土,建立基業,子孫至今安享其成。而今佔據中原的李淵,並非隋室血脈。可汗您理應擁立隋室後裔楊政道,興兵討伐李唐,如此方能報答隋文帝對您父兄的再造之恩!”
王文素嗓音繃緊如弓弦,補充道:“英明的撐犁孤塗(天之可汗)!李淵叛臣竊據長安,此刻正舉傾國之兵絞殺大隋最後的血脈,東都鄭帝王公(王世充)!洛陽城頭血浸旌旗十日不幹啊!”說罷,他突然重重叩首,金簪落地聲刺破帳內寂靜。
王文素急接話鋒,展開染血絹帛,接著說道:“可汗請看!這是鄭帝割袍寫就的乞援書。若突厥雄鷹願振翅南翔,解圍之日,洛陽府庫百萬緡錢、三萬匹絹悉歸汗庭!更可重開邊市…鐵器鹽茶之利,十倍於前!”
頡利可汗指尖摩挲著彎刀,寒光在瞳中跳躍,微抬眼皮冷冷的說道:“本汗記得,父王啟民可汗當年被親族追殺,是隋文帝賜他藍突厥金冠。“說著,他將刀尖指向楊善經,以調侃的語氣說道:“你們漢人,現在倒求著突厥救命了?”
楊善經猛然抬頭,眼淚混著頰邊塵泥,顫聲說道:“正因文帝對突厥有再造之恩!今李唐偽朝篡國弒君,可汗若扶立楊政道殿下光復大隋,便是草原崑崙神欽定的正道教主!屆時黃河以北州郡,皆可為可汗牧馬之地!”
義成公主此時悠然起身,言道:“咄苾!當年雁門之圍,楊廣…我皇兄被始畢可汗困在孤城。如今他兒子楊政道就在定襄帳外,你難道要讓隋室血脈斷絕在突厥王庭嗎?!”
頡利可汗看到義成公主發話,沉默片刻,大聲道:“夠了!告訴王世充,二十日內,本汗的附離狼騎會飲馬汾水!讓他用洛陽糧倉…餵飽我的戰馬!”
正如義成公主所說,隋煬帝之孫楊政道被突厥安置於其控制下的定襄城,頡利可汗深以為然,最終聽取了他們的請求,發精兵攻往太原。
唐高祖李淵因中原群雄割據未平,對突厥始終採取隱忍懷柔之策:歲輸金帛、稱臣納貢、開關互市,乃至默許突厥在邊境縱兵掠邊。然頡利可汗視唐廷退讓為軟弱,所求日益驕橫,索要河東鹽池、強徵戰馬十萬、勒令割讓河套牧場,更屢次遣使直入長安殿堂,倨坐御階索賞,言辭悖傲如訓臣屬,這也是頡利可汗此次敢於發兵唐朝屬地的原因之一。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十六日,突厥頡利可汗的軍隊入侵唐朝的汾陰縣。突厥頡利可汗親率精銳騎兵,自其漠南王庭(約在今內蒙古中部)南下,沿黃河河套東側快速推進。其主力選擇穿越呂梁山與黃河之間的狹窄走廊(今山西西北部河曲、保德一帶),避開唐軍重兵佈防的雁門關等傳統要塞,意圖利用騎兵機動性實施快速穿插。這條路線可直插河東腹地,既能威脅關中東北屏障,又能劫掠富庶的汾河谷地,是突厥南侵的經典路徑之一。
頡利可汗選擇首攻汾陰縣,核心原因在於其不可替代的戰略地理位置。汾陰縣(此時為泰州治所,原屬蒲州)位於黃河東岸、汾河匯入黃河的河口以南,扼守河東地區西向黃河渡口及南下汾河谷地的咽喉。控制汾陰,突厥騎兵便能獲得一個穩固的渡河前進基地,既可向西威脅關中平原的側翼(隔黃河與長安所在的京畿相望),又能沿汾河南下掃蕩晉南富庶地帶,或向東進逼河東重鎮蒲州(今永濟)及鹽池產地,更能向北威懾李唐龍興之地太原的南部門戶,可謂一舉數得。
唐代的汾陰縣,其核心區域大致位於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西南部的榮河鎮一帶,地處黃河與汾河交匯形成的三角地帶。此地地勢相對低平,河岸穩固,是黃河中游的重要古渡口之一(如著名的汾陰渡),歷來為兵家必爭的水陸要衝。其沃野與便利的水陸交通,使之成為河東糧賦物資的重要集散地。
從地理方位上看,汾陰縣(今萬榮榮河鎮)位於太原(唐北都,今太原市)的西南方向,兩地直線距離約350公里。太原地處汾河谷地北端、呂梁與太行山脈環抱的盆地,而汾陰則位於汾河谷地最南端、靠近黃河出口處。突厥若佔據汾陰,等於在太原以南的富庶平原打入一個楔子,切斷太原與南部州郡的部分聯絡,並能以此為跳板,對太原形成南、西兩個方向的潛在合圍態勢。
突厥此次入侵來勢洶洶。頡利可汗憑藉其強大的騎兵優勢,迅速突破邊境防禦,兵鋒直抵汾陰城下。唐軍方面,幷州總管(負責太原及周邊防務)的李仲文因"暗通突厥"謀反罪被斬首,李淵緊急任命堂弟襄邑王李神符接任幷州總管,主持太原防務。
李神符派部將姜寶誼率精銳馳援汾陰,唐軍採取"據城固守+側翼奇襲"戰術,依託汾陰縣城及周邊有利地形進行防禦,戰鬥頗為激烈。雖然突厥騎兵野戰能力強大,但在攻堅戰中優勢減弱,唐軍成功守住了城池,挫敗了突厥一舉攻佔汾陰的戰略意圖。最終突厥軍在城外進行了劫掠,但因未能速克城池且擔心唐軍援兵,在遭遇一定損失後撤圍北返。
此役雖以唐軍成功守城告終,但突厥對汾陰的進攻充分暴露了河東防線的脆弱性。頡利選擇汾陰作為首要攻擊點,精準地擊中了唐朝在河東地區防禦鏈條上的關鍵節點,顯示了其利用地理優勢進行戰略打擊的能力。此戰也進一步刺激了頡利對河東財富的貪慾,為後續更大規模的入侵埋下了伏筆。
讀者朋友們,揭開大唐盛世帷幕的歷史紀實小說《大唐凌煙志》已震撼連載!作者凌雲朗月依據唐史典籍,以獨到視角為您再現那段波譎雲詭的三百年。
在這裡,您將親歷玄武門之變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煙閣功臣的宦海沉浮,見證貞觀盛世背後的權力博弈,瞭解全國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將持續每日更新,敬請追更!期待您在章節評論區,分享獨到歷史觀,推演歷史謎題,交流閱讀感悟,讓我們共同撥開千年迷霧,探尋那些被千年時光塵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煙志》,半卷江山血淚史。明日首更,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