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秦王圍困的東都洛陽城內,御史大夫鄭熲,雖身居王世充所授的高位,骨子裡卻浸透著對這位僭主的鄙夷。他潔身自好,不肯同流,便將這滿腹的不合作化作一紙紙“病告”,經常稱疾在家,拒不出席朝議,更不沾手半分鄭王政事。

鄭熲出身於名聞天下的弘農鄭氏,這一支源遠流長的中原冠冕世家,素以儒學傳家、忠義立身。在隋煬帝執政時期,得益於家族的深厚底蘊與自身的才德,鄭熲早已步入仕途,以其學識和穩重踏實的作風,在朝廷中累積了一定的聲望與地位,成為門第清貴、前途可期計程車大夫階層的一員。

然而,天下大勢劇變於隋末的滔天烽火之中。當王世充於洛陽篡奪了隋朝的政權,自行稱帝,建立“鄭國”,並開始收攏前朝官員以壯其聲勢之時,鄭熲因其家族背景和過往的官聲,不可避免地進入了王世充的視線。

王世充當時亟需像鄭熲這樣出身高門、有威望的重臣來裝點門面,為自身竊來的帝位披上一層“眾望所歸”的合法外衣。於是,他強行徵辟鄭熲,授以御史大夫這一監察百官、位高權重的顯要職位。然而,這表面的恩寵卻掩蓋著強迫的實質。

面對王世充的任命,鄭熲的內心充滿了深刻的牴觸與原則性的拒絕。他的不合作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其植根於儒家綱常倫理的深厚信念。首先,在王世充眼中引以為傲的“天命所歸”,在鄭熲看來,不過是一場僭越叛亂的虛偽鬧劇。王世充背主弒君(前期王世充實質控制皇泰主楊侗並最終將其殺害),透過暴力和權謀強取豪奪,建立的是一個根基不牢、充滿血腥味的篡位政權,這與儒家的忠君思想、君臣大義完全相悖。

鄭熲因深受儒家正統理念浸潤,無法認同王世充這種悖逆臣節、犯上作亂的偽政權。其次,身處洛陽這個權力漩渦的中心,鄭熲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清晰地認識到王世充其人的本質,剛過三十而立之年的王世充雖具梟雄之才,但心胸狹隘、多疑好殺、刻薄寡恩。這樣的君主,絕非值得託付和效死的仁德之君,其所建立的政權註定難以長久,追隨他,不僅違背了士大夫的政治倫理,更是將自己綁上了一條通往覆滅的危船。

更為關鍵的是,鄭熲及其家族所代表的北方高門世族,已經逐漸看清了當時天下的形勢走向。李淵在太原起兵,打著擁戴隋室的旗號後必然會逐步取而代之,佔據關中形勝之地,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與清晰的統一方略,其建立的唐朝政權,更符合士族心目中“天命人心”之所向,代表著正統秩序恢復的可能。鄭熲的不合作,也是基於對整個世家門閥未來投向的潛在判斷。

因此,身陷洛陽的鄭熲,雖被強行授予高位,卻抱定了誓死不為叛逆之臣的決心。為了表達無聲但最強烈的抗議,他採取了決絕的策略,以患病為由,徹底迴避任何朝廷職責,既不上朝奏事,更不履行御史大夫分內的任何權力。這種看似消極實則異常剛烈的“非暴力不合作”態度,將他抗拒王世充、堅守節操的立場公開化,形同對王世充政權合法性的公開蔑視。這令本就極度敏感的僭偽之主王世充如芒在背,視為一種巨大的羞辱和政治上的公然挑戰。

王世充對鄭熲的不合作,最初尚存一絲利用其名望的幻想,期望以威逼或時間消磨其意志。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特別是當洛陽在李世民大軍(唐軍)日益緊逼的圍困下搖搖欲墜,王世充自身的統治危機感達到頂點時,他的暴虐本性終於徹底爆發。

王懷文刺殺事件發生後,王世充統治更顯危機,鄭熲在上朝時對王世充說道:“臣聽說佛祖有金剛不壞之身,陛下您也真是如此啊!臣實在是萬分幸運,能生在您這位活佛在世的時候。我願意放棄官職,剃度出家做和尚,勤勉修行,以此祈求佛祖保佑陛下的神威武功。”

王世充聽後,自然知道鄭熲所說並非真意,實為再次推脫辭官之由,他強壓怒火道:“鄭大人,你是國家重臣,聲望向來很高,突然去當和尚,只會引起世人驚駭。等戰事平息了,我再成全你的心願。”

鄭熲一心辭官,不肯讓步,還是堅持請求去做和尚,王世充卻也是鐵了心不允許,朝堂之上,二人最終不歡而散。

鄭熲退朝歸家後,對妻子說道:“我從小束髮做官,一心向往名譽和節操。不幸遭遇此等亂世,顛沛流離到了這般田地,委身於這個充滿猜忌的朝廷,戰戰兢兢地站在隨時可能覆亡的位置上。我智謀能力淺薄,無法保全自己。人生總有一死,早死晚死又有什麼區別?不如暫且順從我的心願,只要讓我出家,就是死也沒有遺憾了。”

於是,他不顧親朋好友的勸說,第二日就剃光頭髮,披上僧衣,一心做起和尚,不再上朝。

王世充聽說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道:“這鄭熲老奴,以為我必定兵敗,想用這種方法苟且偷生嗎?不殺你,怎麼震懾眾人!”

王世充殺心立熾,一道敕令,鄭熲旋即被綁縛鬧市,待受極刑。 然刀斧臨頸之際,鄭熲談笑晏晏,神色不改,其視死如歸之姿,凜然如松柏傲霜。 在場目睹之人,莫不被這浩然正氣所攝,胸中震撼,由衷折服。

王世充殺害鄭熲這個舉動,在當時不僅是為了洩私憤,更是其在滅亡前夕,企圖清除內部一切潛在不穩定因素和對自身統治道義質疑的瘋狂反撲。

鄭熲以其一生的終筆,詮釋了傳統士大夫在亂世危局中對君臣大義、氣節操守的堅守。他的抗命被殺,是王世充僭偽政權不得人心、虛偽殘暴的鐵證。他對王世充的決絕抵制,不僅源於對個人道德底線的固守,更是對偽政權合法性的根本否定,以及對重建天下正統秩序(歸於唐室)的無言企盼。

鄭熲的鮮血,最終灑在了洛陽圍城的幽暗道路上,映照出王世充那所謂“天命所歸”光環下,無法掩蓋的殘酷真實。鄭熲的堅持與內心的堅守,證明了歷史洪流中真正的天命,終究不是用刺不穿的鎧甲和強橫的屠刀去證明。

讀者朋友們,揭開大唐盛世帷幕的歷史紀實小說《大唐凌煙志》已震撼連載!作者凌雲朗月依據唐史典籍,以獨到視角為您再現那段波譎雲詭的三百年。

在這裡,您將親歷玄武門之變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煙閣功臣的宦海沉浮,見證貞觀盛世背後的權力博弈,瞭解全國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將持續每日更新,敬請追更!期待您在章節評論區,分享獨到歷史觀,推演歷史謎題,交流閱讀感悟,讓我們共同撥開千年迷霧,探尋那些被千年時光塵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煙志》,半卷江山血淚史。明日首更,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