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中,我們講到隋煬帝楊廣北巡至雁門關時,遭遇到突厥大軍圍困的危急情況。隋朝朝廷內外非常震驚,各地在收到求救詔書後,紛紛籌備兵力,準備開展救援行動。

當時,李淵帶著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已赴任河東撫慰大使,他們在山西駐地積極招募兵士,並廣泛結交地方豪強,一心致力於擴大和穩固發展老李家的勢力範圍。

然而,在各方勢力紛紛準備兵力救援楊廣的關鍵時刻,李淵卻遲遲未發兵救駕,這是什麼原因呢?

筆者根據當時李淵所處的環境和形勢推測,李淵在擊敗母端兒後,雖取得了勝利,但兵法有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相信李淵的軍隊在該戰役中多少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我們知道,自古兵家最忌諱的就是“再衰三竭”、“師老兵疲”和“蓄盈待竭”,諸葛孔明老師也曾訓誡:“無制之兵,雖名將不能為也”。

《左傳》、《魏書》和《衛公兵法》中也列舉了多個典型案例,用以闡明軍隊在大型戰役後士氣會逐漸低落、兵力容易疲憊,若不休整堅持連續作戰,則犯兵家之大忌,必敗無疑。主要原因在於連續作戰會導致兵力分散、資源消耗過大,進而影響戰爭的勝負。具體來說,連續作戰會使軍隊長時間處於高強度戰鬥狀態,容易導致士兵疲憊不堪,戰鬥力下降的同時,還會消耗大量的物資和資源,如果後勤保障不足,將會嚴重影響軍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而且,此時山西太原境內又是農民起義重災之地,雖然母端兒起義軍被消滅,但還有許多小股反叛勢力在不斷滋擾社會治安,李淵若此刻起兵離境,將會留給叛軍勢力可乘之機,那麼他前期所作的安撫穩定地方的工作就白乾了。

李世民那個年齡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得知隋煬帝的求救詔書後,立即去見父親李淵商議是否起兵救駕。

李世民從小就有過人的聰明才智,接受過嚴格的儒家教育,並學習精湛武術,擅長騎射,膽識非凡。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史稱太穆皇后。前章提到過,竇氏出身北周皇族,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父親竇毅是北周的上柱國,母親是北周襄陽公主。

竇氏自幼在宮中長大,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僅聰慧過人,而且記憶力超群。竇毅教她讀《女誡》、《列女傳》等書,也是過目不忘。後來隋高祖楊堅篡位時,竇氏對楊堅表現出了強烈的憤慨,說道:“恨我不是男兒身,不能救舅舅家!”

聽到女兒的憤慨之語後,嚇得竇毅迅速捂住她的嘴,心中卻對竇氏刮目相看。竇氏之語,從另一層面則展現出古代封建社會對女性地位的限制,即使擁有非凡的勇氣和過人的智慧,在眾多方面還是要依附於男性。

竇氏嫁給李淵後,在家庭生活中更是一位賢妻良母,她是一位聰慧、有遠見且深受李淵愛慕的女性。竇氏與李淵的婚姻還流傳著一段佳話,被稱為“雀屏中選”。

竇毅為了給女兒找一個好丈夫,便設下了比武招親之策,誰能射中雀屏中孔雀眼睛,就將女兒嫁給誰。李淵憑藉出色的箭術贏得了這門親事。

《舊唐書﹒后妃傳上﹒高祖太穆皇后竇氏》記述:“竇毅謂長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為求賢夫。’乃於門屏畫二孔雀,諸公子有求婚者,輒與兩箭射之,潛約中目者許之。前後數十輩莫能中。高祖(李淵)後至,兩發各中一目。毅大悅。遂歸於我帝。”

兩人婚後感情深厚,竇氏成為李淵的賢內助,在李淵的工作上給予了強大的支援,提出了許多長遠的建議和謀劃,對於李淵日後飛黃騰達、功成名就發揮了居功至偉的重要作用。就像當今大家談論起某個成功男士,總要誇讚一下他的妻子一樣:每個成功男人的身後,總會站著一位偉大的女人。

以古方今,確實也是這個道理。

竇氏不僅在家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她在政治上也有獨到的見解和敏銳性,這在她年幼之時就有了體現。她曾勸諫北周武帝宇文邕,要與突厥遠嫁而來的皇后好好相處,以穩固北周與突厥的關係。

據史料推斷,竇氏勸諫之時只有六、七歲。竇氏是宇文邕的外甥女,自幼受到宇文邕的喜愛,並被養在宮中。宇文邕為了政治聯盟,迎娶了突厥公主阿史那氏為皇后,婚後兩人之間關係並不融洽。

竇氏看在眼裡,估計也在心疼同為女人、又遠嫁他鄉的舅媽阿史那氏。

於是,竇氏瞅準機會,對皇帝舅舅進行了勸諫。在勸諫時,她並沒有直接表達內心的想法,而是提高了政治站位,以長遠格局告訴老舅:“老舅,您作為皇帝應以天下蒼生為念,要親近身為皇后的突厥舅媽,以穩定與突厥的關係。”

宇文邕聽後,竟欣然接受了小丫頭的勸諫,開始改善與突厥皇后的關係,這一舉動對北周與突厥的聯盟產生了積極影響。

公元584年,正是二八佳人之年華的竇氏嫁給李淵。竇氏嫁給李淵後,共生有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四個兒子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而女兒則嫁給了柴紹。

柴紹(588年—638年),字嗣昌,是唐朝初年的著名將領,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以其英勇善戰和忠誠著稱,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柴紹出身於將門,自幼習武,性格剛烈正直。他曾任隋朝太子千牛備身,主要任務是保護元德太子。

柴紹在李淵起兵反隋時,迅速響應,成為李淵麾下的重要將領,參與了攻克長安等關鍵戰役。唐朝建立後,柴紹隨秦王李世民出征,參與了平定薛舉父子、擊潰劉武周、攻滅王世充和竇建德等戰役,屢立戰功,被封為霍國公。在西漢時期,霍國公通常指的是霍去病。霍去病是西漢時期的一位著名將領,以其在對抗匈奴戰爭中的英勇表現而聞名,柴紹以英勇善戰著稱,故被封為霍國公。

柴紹不僅勇猛善戰,而且機智勇敢,善於把握時機。在戰鬥中,他能夠靈活應對敵情,迅速作出決策。他的軍事才能和領導力得到了唐朝朝廷的高度認可。柴紹於貞觀十二年(638年)病逝,享年51歲。他去世後,被追贈為荊州都督,諡號為“襄”,這也體現了他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的卓越貢獻和崇高地位。

時隔十五年後,公元599年,竇氏三十,第二個兒子李世民降臨人世。

很多史書如《後唐書》等都將李世民出生時描述為“天降祥瑞”的故事,我們在此引經據典,欣賞一下。

據說,在李世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李府門外上空竟出現兩條矯健的金龍在嬉戲跳躍,它們的鱗片在陽光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彷彿在為這個新生的嬰兒歡呼祝福。三天三夜,這兩條金龍才依依不捨地騰雲駕霧而去,留下一片神秘而吉祥的氛圍。

李世民的母親竇氏,目睹了這一奇觀,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喜悅和敬畏。她深信這是上天賜予的吉兆,預示著她的孩子將來必定會有非凡的成就。因此,竇氏對李世民格外憐愛,視若珍寶。

龍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吉祥、力量和權力的象徵。在古代中國,龍被認為是掌管自然界的神靈,能夠帶來風調雨順,因此與皇權緊密相關。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常常自稱為“真龍天子”,以顯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

關於李世民出生時有真龍出現之事,前文我們多次說過,這是野史、演繹等著作中常用的誇張寫法,但類似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例如,漢高祖劉邦就被傳說為龍的後代,出生時伴有龍的出現。這些故事往往被用來彰顯帝王的非凡出身和天命所歸。

在現代科學視角下,真龍並不存在,這些關於龍的故事更多反映了古人對帝王神秘化和理想化的崇拜。它們作為我們國家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意義,但不應被視為歷史事實。因此,在欣賞這些故事時,我們應保持理性思考,同時也要理解它們所蘊含著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深厚文化的內涵。

時光荏苒,轉眼間李世民已經四歲。有一天,一位雲遊四方的書生來到李府門前。這位書生自稱精通相術,能洞察人世間的吉凶禍福。他請求一見李淵及其孩子們。

李淵見這位書生氣度不凡,便欣然應允,叫來孩子們站成一排。書生端詳著李淵的面相,又逐一審視了他的兒子們。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李世民身上,眼中閃過一絲驚異的光芒。

“此子非同小可!”書生讚歎道,“他額頭寬廣,鼻樑高聳,目光深邃而堅定,乃是出將入相之福兆。他日必將大富大貴,且能在二十歲之前濟世安民。”

李淵聽聞此言,心中大喜過望,彷彿看到了家族未來天大的輝煌。然而,他又擔心“濟世安民”這番話會洩露天機,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於是,他派人四處追查書生的下落,想要詢問更多的細節(另一說法是要追殺書生)。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書生彷彿人間蒸發了一般,無影無蹤。李淵派人四處打聽,卻始終找不到任何線索。最終,他只能感嘆這位書生或許真的是神仙下凡,來人間傳達天意。

隨後,李淵採用了書生“濟世安民”之中的世和民兩字來為李世民取名。他希望這個寓意深遠的名字能夠激勵李世民不斷努力,最終實現這個預言,成為一代明君,為天下蒼生帶來和平與繁榮。

關於李世民四歲時無名書生給他看相的事件,《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均有提到。李世民四歲時,確實有一個自稱會看相的書生來到李淵家,對李淵及其兒子李世民進行了高度稱讚,稱讚李淵絕對是貴人之像,並且有貴子。見到李世民時誇讚其有龍鳳的姿質和日月的儀表,到二十歲必定能濟世安民。結合前章“楊氏將滅,李氏將興”等讖語之說,也能前後對應,只是這個莫須有的預言,已經將李淵父子推向了風口浪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決策和命運。

說到此,這些來無影去無蹤的神秘相師和無名書生,是否就是此部作品開篇我們提及的潛伏於歷史角落暗處的無間行者之一呢?又或是他們就是在封建統治者身上施以魔咒之人呢?

我們再說回李淵,正在府堂內坐立不安,幾日來他也在思量著是否救駕之事。考慮到受困於雁門關的隋煬帝楊廣已傳檄天下,召集天下臣民救駕,若自己此時沒有采取一點行動,毫無作為,這小心眼的親戚解困後,會不會秋後算賬還不好說。

李世民進得廳堂內,見父親正在輾轉踱步,於是抱拳說道:“父親,如今皇上被圍困雁門,當今天下又不太平,各路諸侯蠢蠢欲動。此次救駕,我們可藉此機會擴充兵力,結交豪傑,即便救得聖上,日後也可另謀大業。孩兒願率軍前往,定能隨機應變。”

李淵聽後眉頭緊皺,捋著鬍鬚沉思良久。他深知這其中利害關係的複雜程度,看著眼前這機智過人、風華正茂的小夥子,說道:“世民吶,此事還需從長計議。但吾兒所言不無道理,我再考慮考慮。”

李世民又勸說道:“父親大人,若此刻出兵救駕,成功則可獲重賞,雖然隋朝朝廷已現衰敗之勢,此去確實吉凶難測;但不知父親是考慮過,此刻若不出兵,便是抗旨,我們李家恐遭滅族之災呀。”

李淵凝視著兒子,心中暗歎其果敢無畏。轉念一想,兒子說的確實沒錯,不如讓李世民代表自己出徵救駕也算是有個交代。另外,李世民自幼跟隨自己左右,涉世未深,尚不知社會的深淺險惡,趁這個機會出去闖蕩闖蕩,經歷一下磨鍊,未嘗不是件好事。

於是李淵對李世民說道:“我聽說左屯衛雲定興將軍的部隊正在太原擴招兵力,正是用人之際,你就去那裡先行應募吧。”

李世民雖心急如焚,卻也知曉不可莽撞行事,只得應下,退下準備人馬去了。

不管怎麼說,此章“真龍”現身,我們不妨拭目以待,看李淵父子在驚心動魄、一波三折的風雲突變中,如何龍嘯九天、鳳鳴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