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中我們提到,隋煬帝楊廣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帝王。當他收到李淵傳來的捷報後,他並沒有首先著手進行戰後的安撫工作。身為國君,他卻難以抑制平定農民起義這一小勝利帶來的激動情緒,也不考慮繼位後頻繁征戰已經導致國力衰退,兵微將寡的事實,竟然裂裳裹足、迫不及待地向北方的突厥勢力秀起了肌肉。
公元615年,李淵剛剛平息母端兒起義軍之後不久,隋煬帝楊廣便做出了他人生中又一個錯誤的決定——開始北巡。此次北巡的主要目的是向突厥展示隋朝的軍事實力,以確保北方邊疆的安全。他試圖透過類似當今世界大國之間舉行的大規模軍事演練,讓突厥等北方民族感受到隋朝的軍事力量,打消突厥軍隊時不時想要騷擾隋朝邊境的意圖,從而避免邊境衝突帶來的不良影響。
當時的東突厥首領是染干可汗,他是莫何可汗處羅侯之子,後被隋文帝封為啟民可汗。莫何可汗處羅侯,即阿史那·處羅侯,是突厥汗國的一位重要首領,在隋文帝楊堅的支援下,成功擊敗了西突厥的阿波可汗。處羅侯在位僅一年,於588年在西征途中陣亡,他的死亡引發了東突厥內部的權力鬥爭。
處羅侯去世後,突厥分裂為三股勢力並立的局面。染干被改封為突利可汗,居住在突厥國的北部,與當時實力較強的達頭可汗和都藍可其實力相當。為了離間突厥內部勢力,隋文帝楊堅將安義公主嫁給染干,並賜予了他大量的財物。
安義公主是隋朝宗室之女,她的人生充滿了悲劇色彩,是封建社會皇室和親政策的犧牲品,安義公主遠嫁突厥後,因水土不服或其他原因,僅兩年便病逝,她的命運反映了古代和親政策下女性的悲慘境遇。
都藍可汗因嫉妒染干可汗受到隋朝的厚待,於是聯合西突厥達頭可汗進攻染干,染干大敗,家屬遭殺,部落亡散。在長孫晟(長孫晟字季晟,河南洛陽人,隋朝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和外交家)的協助下,染干可汗逃入隋朝,被封為啟民可汗。
公元599年,達頭可汗與都藍可汗聯手擊敗染干後,尚未穩固立足之地,隋朝便抓住時機派遣軍隊對他們發動攻擊。在這場戰役中,都藍可汗被隋朝軍隊所殺。隨後,隋朝將染干立為啟民可汗,並在隋文帝楊堅的支援下成功重新統一了突厥。
而此時,隋朝宗室的另一位公主又成為了和親政策的犧牲品。隋文帝楊堅又將侄女義成公主嫁給了啟民可汗,以穩固對突厥的掌控。義成公主嫁給啟民可汗後,兩人的婚姻經營的很好,啟民可汗對隋煬帝懷有感激之情,真心實意地臣服於隋朝。
與安義公主不同的是,義成公主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的一生都在努力維護隋朝與突厥的友好關係,她嫁給啟民可汗後,又先後嫁給了始畢可汗、處羅可汗和頡利可汗,成為突厥可汗父子、叔侄四人的妻子。因此,她在突厥國內部積累了雄厚的政治勢力,甚至能夠左右突厥的國策。後來,隋朝滅亡後,她還在突厥內部致力於推動復隋運動。這是後話,我們下文再講。
早在公元607年,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讓突厥首領啟民可汗像臣服於已故的父皇楊堅一樣臣服於自己,隋煬帝楊廣繼位後不久就曾北巡過一次。
當時的啟民可汗在妻子的感化下,也考慮到穩定發展突厥的實力,便主動上貢並請求改換衣冠,以示對隋朝的尊敬。
突厥軍隊歷經八年韜光養晦、潛心練兵,戰鬥力已經不容小覷,而且啟民可汗於公元609年已經去世,其子始畢可汗繼位後,東突厥與隋朝的關係逐漸惡化,這位可汗早就已經對搖搖欲墜的隋朝虎視眈眈,時常擾亂邊境,不斷擴大領地。始畢可汗也沒有想到,已經後院起火的隋煬帝在這個時候會決定北巡,這位大哥不是要來自投羅網嗎?
公元615年八月,隋煬帝楊廣車駕到達雁門關(今山西代縣)時,突厥軍隊已經做好了充足準備,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騎兵,計劃偷襲隋煬帝的車駕。
義成公主得知此事後,事先派使者通知了隋煬帝楊廣這一變故。隋煬帝在得知這一訊息後,急忙駕車進入雁門城,命令齊王楊暕(楊廣次子)率領後軍駐守崞縣(今山西原平市崞陽鎮)以保衛後方。突厥軍隊迅速包圍了雁門郡。沒多久,雁門關四十一座城池中的三十九座已被突厥軍隊攻佔,僅剩雁門和崞縣未被攻下。
隋軍上下陷入恐慌,紛紛拆毀民房以作為守城的工具。當時雁門郡守軍有十五萬人,糧食僅夠支撐二十天。突厥軍隊的攻勢十分猛烈,箭矢甚至射到了隋煬帝面前,使得他極為恐懼,面對眼前的生死存亡和失望,在抱著七歲的趙王楊杲哭泣時,眼眶都哭腫了。楊杲是隋煬帝楊廣的庶子,生於607年,卒於618年,年僅11歲,至於其死因,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提到。
危難時刻,裴矩與虞世基一同面見隋煬帝,提出了轉變戰局的建議。
裴矩(548年-627年),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是隋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戰略家、地理學家。他在隋煬帝時期擔任重要職務,對隋朝的西域政策有著深遠的影響,並在隋朝滅亡後歸降唐朝,繼續為唐朝效力。
虞世基(出生不詳—亡於618年),字懋世,吳郡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隋朝末年的重臣和佞臣。佞臣是指那些善於逢迎、諂媚君主,以謀取個人私利的官員,也算是奸臣中的一種。虞世基在隋煬帝時期擔任過內史侍郎、黃門侍郎等要職,參與朝政決策。他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意,經常為隋煬帝出謀劃策,但因其建議往往過於迎合隋煬帝的心意,缺乏實際可行性,因此被後人批評為佞臣。
“陛下,臣等有良策獻上,可解被圍之困。”兩人雙雙跪下,伏地而拜。
隋煬帝一聽,立馬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忙道:“愛卿快快請起,有何良策,速速道來!”
兩人起身,湊到隋煬帝近前,輕聲彙報解圍之策。隋煬帝聽後,點頭認可。
第二日,隋煬帝一掃幾日來的狼狽之態,梳理打扮整齊,身披戰袍,在裴矩與虞世基的陪同下,來到城樓親自督戰,慰問守城將士。同時做出重要指示,命令眾將領只能死守城池,不得邁出城門一步,就是被突厥賊兵罵死也不得開啟城門迎戰,必須堅守待援。並鼓勵士兵奮勇擊殺攻城之敵,承諾對守城有功的將士給予重賞。
守城將士看到這麼大的一位國君親臨一線作戰指揮,而且精神抖擻,信心十足,一點都沒有籠中困獸的頹敗像,自是士氣大振,戰力十足,再加上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將士們更是鉚足了勁準備狠揍來襲之敵。
下了城池,隋煬帝按照裴、虞二人之計,立即書寫密詔檄文,安排得力之人將詔文綁在木頭上拋入汾水,希望藉此吸引附近的隋朝官兵前來救援。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漂流瓶,只不過楊廣在裡面裝的不是交友信,而是救命信。
巧的是,最先發現詔文的是雲定興。雲定興,是隋廢太子楊勇的妾侍雲昭訓的父親。雲昭訓原為皇太子楊勇的昭訓妃子,後因楊勇被廢,雲昭訓也被除名,配給皇室後勤官家為奴。
雲定興正是因沾了這麼一丁點皇親的關係,透過賄賂和巴結隋朝權臣宇文述,逐漸獲得提拔,最終擔任左屯衛大將軍。作為十六衛之一,左屯衛大將軍不僅負責軍事指揮,還參與國家的安全保衛和重要決策。
雲定興是一個在複雜政局中善於鑽營的人物,他的經歷在史學界充滿了爭議。在史書中,雲定興也經常被描述為一個為了利益不擇手段之人,他利用與皇室的關係,以及賄賂和巴結權臣的手段,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雲定興的親兵衛隊在河邊發現了詔書後,立即呈給雲定興看,看到詔書內容後,他內心甚是欣喜若狂。前面咱們介紹過,他是善於投機鑽營之人,史料中雖然沒有記錄過此詔書的內容,但結合當時楊廣的危急處境,詔書不乏寫有對“救駕有功者”的承諾,要麼加官進爵,要麼獎勵可觀的金銀財物,要麼升官、發財兼有之。
當時,雲定興帶了兩萬人馬駐紮在五臺山腳下。面對突厥兵多將廣的局勢,雲定興再三衡量,感覺自己兵力不足,於是決定招兵買馬,擴充兵力後再行動。他這一次擴編,可謂擴來了天大的榮華富貴。
雲定興此次擴編,竟然引來了中國歷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前來應募,這個人物我們可以用這麼幾個詞語來概括描述:英明神武,文韜武略,雄才大略,勵精圖治,海晏河清!我們偉大的毛主席也曾對他給予極高的評價:“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此外,眾多史書對他的讚譽也不絕於耳,史載:“太宗文皇帝,天縱之才,神武之略”“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等。
這位英雄才俊就是後來成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因他的英明神武,使北方少數民族對唐朝產生了極大的敬畏和敬佩,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在靈州(位於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會盟中,被西北各遊牧民族尊稱為“天可汗”!
李世民此時初次登上歷史舞臺,他接下來會有多大的作為呢,我們且看下章。